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从"借音字"和"分化字"的形成来看,分化字是造成汉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假借义造字是形成分化字的途径之一,不能作为假借字是造字法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假借是一种以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与这些字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的意义的用字现象.通过对1 761组假借字的上古音分析,可以发现:音近假借字表假借义的音与表本义的音大多符合王力先生提出的上古音声母与韵部变转规则,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相似文献   

3.
假借是通过音同音近替代而产生字义的孳乳,一“字”而生数“义”,本义和假借义都依附在同一个汉字上;通假则是放着现成的正字不用而借用音同音近的别字,其本质特征是依声借字。假借字在表意文字中引入了表音的因素,节省了文字数量,但影响了汉字的因形解义,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通假字则纯粹是先秦两汉人不规范用字造成的,它掩盖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易造成书面混乱,影响文字交际功能。但其求简性和引导文字以音会意的历史功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从假借必须遵守"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两条原则出发,论述了"假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5.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要判断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要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了解假借的含义,要从"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中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假借定性的分歧所在。还要了解假借如何造字,以及假借造字的优点和意义。从而对假借是用字之法还是造字之法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从假借字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出发,结合刘又辛先生“汉字发展三阶段”学说的分析,对假借是用字法还是造字法进行了探究,并与杨薇先生商榷,认为假借是用字法并非造字法。  相似文献   

7.
"假借字"、"通假字"、"同源字"本来都有明确的概念,明确的归属和定义,可是因为"因声求义"中"音近义通"的扩大化和历史的原因,这三个概念常常互相混淆,影响着古文的阅读、教学和研究,因此必须探讨相混之源,以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8.
假借是借用他字来记录语词的写词法.传统的"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概括得不全面也不准确.把假借和通假区分为造字之法和用字之法,实际上缺乏根据.不管是假借还是通假,其本质都是借用他字记词.而且有一种同源二词共寓一体的假借写词和古今字借用写源词或派生词的假借.为数更多,使用更频繁而真正称得上假借造字法的,是在另造新字时借用某字作为构字偏旁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假借"是东汉许慎提出的一种汉字造字法,从语言学理论分析,假借是不产生新字形但为无字新词找到了记录符号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10.
漫谈通假字     
丛利红 《考试周刊》2011,(69):23-23
文言文里有很多文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字"。用字通假与写别字不同。通假字是古人在写文章时提笔忘字,又没有统一的字典可供查找,就用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来代替本字,是古代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字。文言文里还有两种文字现象:假借字和古今字。  相似文献   

11.
尝试对语言学界争议颇多的"有本字假借"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有本字假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古书传抄中的讹误等原因而形成的真通假;另一种是由于淆乱了假借字产生的历时和共时关系而形成的伪通假,进而强调在研究假借的生成缘由及其性质时应该严格区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假借·原始文字·网络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假借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流行的网络符号和假借的关系。假借的产生缘于形、音二者表现词义的方式不同。由于早期语言中很少有相同的音节,一个音节基本上由一个字形记录;随着同音词不断产生,同音的文字不能以相同的速度递增,于是产生假借字。网络符号可以分两种,一种本质上和假借一样,另一种与原始文字的产生、运用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3.
东巴经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它反映了各个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现象.本文以早期经典《人类迁徙传略》和晚期经典《送情死者》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早晚期经典中假借字的异同.本文认为假借字数量与时代早晚有密切关系,时代早的经典,假借字数量少;时代晚的经典,假借字数量多.  相似文献   

14.
记录汉语的汉字系统,普遍存在着同词异字的现象,其中有共时的,也有历时的.就历时的同词异字而言,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可用不同的字(区别字、异体字、假借字等)来记录同一个词.本文在归纳出西周金文本身存在的同词异字的基础上,在将西周金文用字与现行汉字系统作对比,以观察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  相似文献   

15.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学者时许慎的这一定义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多从历代学者们对于"假借"的产生、分类以及它是否为造字法的研究上体现出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浅议六书中的"假借"。  相似文献   

16.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学者时许慎的这一定义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多从历代学者们对于"假借"的产生、分类以及它是否为造字法的研究上体现出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浅议六书中的"假借"。  相似文献   

17.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8.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假借”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休宁戴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用字之法;另一派,以高邮王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造字之法。假借是依语音之同而借文字中已有的同音字字形来为新出现的语词造出新字的方法,在甲骨时代已大量出现。这一造字法的出现解决了早期汉字使用象形类字无法表达抽象概念的局限,促成了汉字体系的完善,也为后来形声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后世对假借之法使用过滥,使文字不堪负荷,大量的语义共一字形也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通过为其加义符造形声字的方法分流其不同义项,假借之法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通假”是一个经常被与“假借”相混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种用字之法,与假借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清代小学家在"假借"问题上有很多争议,众说纷纭.江声同意许慎的说法,段玉裁和朱骏声则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反映出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和侧面不同,都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晚清,章太炎先生对"假借"问题的争议进行了研究,从现代语言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说明了汉语词汇和文字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这一问题的争论给予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