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昭觉县作为凉山州腹心地带,聚居着圣乍、所地、阿都、依诺四个语系的彝族人.作为凉山彝族文化的中心地,有"不到昭觉不算到凉山"之说,昭觉其悠久的历史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凉山彝族音乐文化染上了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风格.彝族重视生命全程中的人生礼仪,他们始终延续着本民族自古相沿的仪式传统,并通过音乐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将本民族的生死观念、个人生命哲学进行阐释.彝族人生命中所有特定的仪式都与音乐文化有着极其深厚而悠久的联系,音乐是彝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彝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让彝族传统的婚丧音乐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汉诗创作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繁盛于90年代,至今仍活跃于当代诗坛中。这一西南边陲的彝族诗人群背靠八百里凉山,用诗歌记录着凉山彝族的风貌与人事;利用汉语灵活的语言形式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资源,用诗歌来重塑彝人形象与彝族精神气质;同时在其饱含情感的诗歌空间中释放出一种独特的民族诗歌美学特质。聚焦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创作,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表达渴望是其创作的集体性特征,这是一种有文化根性的自由创作。  相似文献   

3.
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关于历史的记忆,史诗中隐藏的远古文化信息蕴含着初民对待自然、生命、死亡和宇宙的观念。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所流传的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口头文本为分析对象,对史诗中所呈现的丧葬文化进行解读,试图揭示口头文本《支格阿龙》丧葬仪式背后所隐藏的象征意义,以及通过丧葬仪式表达的彝民族原始宗教文化意蕴。本文认为,史诗中的丧葬仪式,其建立起来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道德、伦理、情感的象征性交流体系,通过这一交流体系,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伦理情感上达成了一致和统一,从而使民族得以凝聚。  相似文献   

4.
局内与局外,是人类学家文化观察和田野讲述的不同视角。阿里瓦萨《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田野调查——三十三位凉山彝人访谈录》,是其博士学位论文田野调查访谈录。该访谈录表面的堆砌和杂陈,是作者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主题而采用一个灵活的书写策略,而其中鲜活、独到的田野话语,确是来自凉山彝族民间真实的讲述。  相似文献   

5.
马德清的长篇小说《厚墙裂痕》从凉山彝族地区天然景观和凉山彝族民间婚姻、丧葬、礼仪等习俗两个方面再现了凉山彝人生存的真实世界,具有民族志的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6.
彝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西南民族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少数民族。四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凉山彝族代代传承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大小凉山彝族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特的彝族民风民俗也体现出其价值。但是,由于历史、自然、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多年来形成的婚姻习俗中的高额彩礼、厚葬铺张浪费、频繁的人情礼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凉山彝族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因此,研究凉山彝族婚丧嫁娶消费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对加快推进凉山彝族脱贫攻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而黑、红、黄三色又是彝族服饰文化的主色与亮点。聪慧的凉山彝族人民在千年的劳动与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古朴、庄重、美丽、实用的服饰。这些服饰是彝族人民生活中每一天必需的,最贴身亲近的物品。彝族人民用它叙述着许许多多来源于大自然的,民间的、宗教的古老的故事与传说,它被许多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美学专家称之为是民族艺术中穿越时空的“活化石”,也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同时又是凉山历史变迁缩影的见证物。  相似文献   

8.
乡土知识在民族地区的减防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彝族分布在地貌复杂、气候多样的西南山地.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灾害文化.谚语来自民间,反映了彝区各地的自然风貌,彝人对灾害的认知,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彝人对于灾害的预测和减防灾举措等,承载着彝人适应生境的诸多体验.谚语是彝族灾害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对于彝族谚语的研究,有利于民族地区灾害文化的保护和社区层面的减防灾实践.  相似文献   

9.
彝族原始宗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彝族原生态宗教有主持祭仪的祭司(经师)毕摩--他们是民族文化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及宗教节日活动的不同场地,人与"神"交流对话的活动场所,彝族原生态宗教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
有关天气预测的尔比是尔比中出现最早且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类。该类尔比是凉山彝族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对气候变化规律长期观测,总结形成的地方性知识,具有预测天气、灾害预警,并指导彝人因时因地开展生产等功能。用结构人类学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对气象尔比的结构进行分析,其表层结构是具有强烈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形式,深层结构则对应了彝族天人和谐的自然伦理和日常生活中遵循的道德伦理。对于气象尔比的研究与利用,将会保护彝族的口传文化,并促进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