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夏庭芝所著《青楼集》,是惟一传世的记载元代戏曲演员史料的专书,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元代戏曲演员的较为翔实、可靠的资料,是研究元代戏曲史的重要依据。根据史料对夏氏的生卒年代进行略考,可知夏庭芝出生约在1315年——1325年间,卒于1389年前后,《青楼集》的成书时间约在1362年。  相似文献   

2.
夏庭芝《青楼集》是一部记录元代歌舞艺人轶事之作,写了元代各类艺术的演艺史,也写了各类艺术的兴衰史,写了我国戏曲的发展史和戏班的萌芽史。通过《青楼集》的记载,可以鸟瞰我国戏曲艺术流变的轨迹,进而可知《青楼集》的重要和作者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3.
《青楼集》是元代一部记述歌妓的书,同时又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论著。它的价值在于提出或反映了元杂剧的社会功能、元杂剧的分类、元杂剧在南方的流行、戏曲演员的评价标准、戏曲演员的生活状况等戏曲史上的重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夏庭芝的《青楼集》和钟嗣成的《录鬼簿》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两部重要的著作。与《录鬼簿》相比,关于《青楼集》的研究较为沉寂。自四十年代以来,部分学者陆续对其版本、著者、演员、角色、扮演、戏曲观等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青楼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望未来,《青楼集》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青楼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述歌妓的著作 ,记载了歌妓的艺海生涯 ,为后世研究元曲提供了演员方面的资料。从中可看出 ,歌妓对元曲的分类 ,对元曲的流传 ,以及对剧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曲的繁荣和发展有歌妓的功劳。  相似文献   

6.
元代是我国戏曲大繁荣的时代。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荣推动了戏曲批评和戏曲理论的发展,首先元人对戏曲演唱进行了论述,继而又对戏曲作家和演员以及戏曲发展进行了评述。对于戏曲剧本结构及编导理论,元人还未能涉及,但就元代戏曲论评所取得的成就看,也已非同一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伯和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薄》皆已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评的经典性文献。  相似文献   

7.
《青楼集》是元末一部记述歌妓的著作,其中反映了几个元杂剧史的重要问题,即元中后期杂剧中心是否南移、元杂剧与其他通俗伎艺的关系、元杂剧繁盛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及演员在杂剧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元代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的繁荣局面。以胡祗遹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对戏曲的关注以及他们零散的曲学理论,到专门探讨演唱技巧即元杂剧与音乐关系的《唱论》、专门记录戏曲作家的《录鬼簿》、专以戏剧演员为记录对象的《青楼集》,再到总结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的高度理论性著作《中原音韵》,反映出元代戏曲理论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同步而稍后的逐步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9.
夏庭芝,元末明初人,约生于元延祐年间(1316年)左右。字伯和,一作百和,号雪蓑,别署雪蓑钓隐,一作雪蓑渔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著作多散失,仅《青楼集》一编幸存于世。《青楼集》一书,最初见于《录鬼薄续编》的著录。后来清人瞿世瑛的《清吟阁书目》里所收此书,亦题为“元夏伯和撰”。据原书《说集》本卷首附载作者的《青楼集志》一文  相似文献   

10.
王潇 《文教资料》2014,(29):110-112
《秘书监志》是元代记载秘书监工作的一部志书,其中引录的元代官方文书成为研究元代公文发展的珍贵资料。圣旨、表、笺等文书大量出现并且反映了元代文书的一些特色。所载书中的图书、档案、文献保管等材料为进一步研究元代公文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文书材料。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