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用叠字     
还记得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的天姥山吧。它富丽堂皇,雄奇壮美。这是为什么?因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总之是因为天姥山是由一层高过一层的山峰重叠起来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梦境诗。诗人借助想象和夸张,由瀛州引出天姥,由梦游天姥山引出仙境,再由梦醒引出感慨,使得具体现实与虚构景象,历史人物与神话境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虚和实”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3.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有“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之句。“云霞明灭”一直被注释为“云霞忽明忽暗”。译文也不外“越地的人谈到天姥大山,在云霞掩映下也许可以一览”(中专语文《教学参考书》);“吴越的人说到天姥山,在那忽明忽暗的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译析注译》)  相似文献   

4.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家 ,尤善于古体诗的创作。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其古诗的代表作。唐玄宗天宝三年 (744年 ) ,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被放出京。第二年 ,他将由东鲁 (现在山东 )南游吴越 ,故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诗 ,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首赠别诗。清人陈沅 :“题曰留别 ,寄去国离都之思 ,非徒酬赠握手之作。”(《诗比兴笺》)诗人在这里是托梦游天姥山以寄意 ,表达了对权贵的无比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不仅是其古诗…  相似文献   

5.
一、明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概括起来说大致分以下几类:(一)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诗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天姥山高峻奇伟之势;"天台四万八千  相似文献   

6.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句中的“或”字,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资料和中学文言文的注释本都把它作“或许”解释。译文则为“越人所说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可以看到”。联系上面的诗  相似文献   

7.
何文志 《学语文》2002,(2):19-20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后世关于这首诗歌主题思想的议论颇多,多数学者认为诗歌抒写了李白“对名山仙境的热烈向往”。“向往名山仙境”一说之所以为前修时贤所认同,是因为此说有三个看似充分有力的证据:其一,李白其人好游;其二,此诗为李白即将南游名山之时所作;其三,诗歌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天姥山之美和神仙世界之乐。不过,笔者思之再三,窃以为三个论据均不坚实,“向往名山仙境”六字并不能概括作品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8.
一、解题这首古诗在《河岳英灵集》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所以有的版本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王瑶的《李白》中写道:“在北方盘旋了几年,他就南下了.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一作《别东鲁诸公》,就是在南下前写的.”“在北方盘旋了几年”,指的是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应玄宗征召,满怀政治抱负,赴入京城长安,到屡遭高力士之流的陷害,政治上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9.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挥洒着他那生花的妙笔,描绘了一个辉煌壮丽、缤丽多彩的梦境,写出了自己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感受到的那种精神的自由、灵魂的无拘无束、心情的祥和与宁静,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憎恶和对权贵的怨愤之情。这种借助梦境来抒写现实人生的手法,正是虚实映衬的艺术方法。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又好求仙问道。于是,诗一开头,诗人便凭虚起势,探寻仙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瀛洲,说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觅;越人谈起天姥山,说天姥山在云霞明灭中时隐时现,或许还可以看到。于是,诗人便舍瀛洲而觅天姥。这里作…  相似文献   

10.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将由东鲁南游越中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诗人厌恶黑暗现实,又无力改变,只能寄情于梦幻,对理想中的光明与自由世界作了热情的歌颂与赞美。《梦》的主体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经历,作者首先挥毫泼墨,极力渲染了天姥山的神奇美妙,其向往之情尽现无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人一开始,先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  相似文献   

11.
茅盾学术国际讨论会经过四天紧张而热烈的讨论,现已胜利地闭幕了.这次会议同以往的几次茅盾学术讨论会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一,提交这次大会的论文,在总体上说,比上次会议有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尚有12部茅盾研究的著作,其中有些著作反映很好,还是有份量的.这是历次茅盾学术讨论会所没有的,表明了茅盾研究的重大收获.二、参加会议的国内学者自然有中年的,老年的,但是有不少年轻的,他们是茅盾研  相似文献   

12.
公元744年,经历了一番短暂得意的李白终究被权贵们排挤出了京城,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彻底破灭。745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一首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该诗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被夸大了,展现出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通过外在的形象美去探寻内在的情感美,这些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李白44岁,全诗以景为开篇,以梦为主题,以情为贯穿,将精神层面的享受融汇于一烹小鲜之中,本论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为抓手,以精神分析文艺学为原理,试图从另一角度分析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情思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我国近代民主宪政的先驱宋教仁诞辰105周年,由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历史学会和桃源县政协联合发起,1987年4月5日至8日在湖南省桃源县召开了宋教仁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九个省市和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宋教仁及其友人的后裔共八十余人。举行这种专题性的、有国外学者参加的纪念宋教仁学术讨论会,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会议收到论文38篇,《宋教仁评传》一册。桃源县政协特为会议编辑了《宋教仁纪念专辑》,辑录了《宋教仁传略》、《宋教仁家世》、有关人士撰写的回忆录,以及国内外学者的论文等计22万余字。长期以来,人们对宋教仁的评价有不少偏颇之处,说他思想上是“二民主义”,组织上有闹分裂  相似文献   

17.
关于《梦》的主题脉络的传统看法是:诗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光明世界的追求,有建功立业的一面;但同时又宣扬了寻仙访道及时行乐的思想;认为诗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其消极的人生态度应受到批判。《梦》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绘天姥幻境。《梦》可分为梦前、梦中、梦醒三个部份。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是梦前部份。海客谈的瀛州,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虚无飘渺实在难以寻觅,说明李白对寻仙访道已不感兴趣了。越入讲的天姥山却是实在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四万八平丈”的天台山对此也要“东南倾”了。诗人由梦前向梦境过渡。天姥山“云霞明灭”,诗人自然地“因之梦吴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承很多时候以蕴含地域文化的古代诗文形式存在。天姥山,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而闻名天下。全唐诗450多位诗人追寻天姥名山,走出了“唐诗之路”,成为浙东诗歌文化古道。学校地处浙东“唐诗之路”重要节点,近几年依托诗路文化,开展了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从课程架构、实施路径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旨在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构建以地方文化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提升师生实践研学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1月10日至12日,为期三天的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第三届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柳州结束。会议分五个组进行了两天讨论,又有十五位专家、教授分组交流。参加本次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的专家学者既有德硕年高、富有名望的老学者,如吴文治教授、卞孝萱教授、霍旭东教授、孙昌武教授、张忠纲教授和谢汉强先生等,更有许多中青年的学者,以及来自中国台湾、澳门和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专家教授。充分显示出本次学术讨论会的学术规格和柳学研究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20.
1986年9月22日至26日,国际元史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和中国元史研究会主办的。与会的中外学者有:中国56位、日本12位、蒙古人民共和国2位、新加坡1位、美国6位。苏联学者克洽诺夫、美国学者威斯特、西德学者法伊特因故未能到会,但向讨论会提交了论文或论文提要。此外,新闻出版等有关方面的同志和一些研究生列席了会议。在我国近几年召开的史学方面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中,这次会议是规模较大的一次。会议听取了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蔡美彪同志的主旨报告,之后分两大组,就史料与文献、大蒙古国和元朝的制度、元代政治史、元代西藏、元代社会、西北诸王与中西交通、元代文化、元代人物等八个专题,进行了讨论。六十多位中外学者作了报告,每一个报告之后都有提问或评论。讨论会气氛热烈融洽,充分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