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丽  吕晓  张安录  牛善栋 《资源科学》2022,44(6):1168-1180
可持续集约利用是实现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有效方式,其水平高低与农户要素配置有关,而地权强度是影响农户配置行为的重要变量,农地确权的按期完成也为检验其制度绩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生自然实验。本文基于2017年山东省三县(区)农户实地调查,构建“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SICL)概念内涵—SICL水平测算—SICL确权响应及其响应机理”的分析框架,探讨SICL的概念内涵,测算农户层面的SICL水平,理论剖析并实证检验了农地确权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集约利用水平。研究发现:①SICL包括经营集约化、产出高效化、资源节约化、生态环境不退化4个维度,可从“投入-产出”范畴衡量。②样本农户SICL水平集中于“低度可持续集约利用”区间,五莲组农户SICL水平相对不可持续,而东平组和垦利组状况相对较好。③耕地利用对农地确权的响应表现为可持续集约化的效率改善或耗散,这与农户是否具备与农地确权后相适配的生产要素重配置能力有关。并且,农户家庭距县城越远,确权后耕地利用的非可持续集约化效果越强。随着农户粮食种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农地确权后抑制农户SICL的政策效果会得到缓解。基于此,可从设计SICL评估框架、提高确权后农户的要素配置能力、实施地区差别化政策等入手缓解农地确权对SICL的制度抑制,促进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金巍  章恒全  毛广雄  陈淑云  张陈俊 《资源科学》2016,38(12):2283-2294
本文基于1994-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并在考虑滞后一期的基础上,分别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各类交通投资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层面,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投资均与能源消耗之间关系呈倒“U”型形态,但需警惕航空、水运投资与能耗之间“N”型形态;②区域层面,交通投资与能源消耗存在倒“U”型形态(西部水运投资整体不显著);铁路、公路投资拐点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大,经济越发达地区投资拐点值小,反之则大,航空、水运投资拐点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小;③进一步分析发现,铁路、公路投资对降低能源消耗作用最大,高铁和高速公路网建设有利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低能耗产业发展(如旅游等)。通过全国和区域数据验证,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有助于“三去一降一补”目标的实现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高原  孙鹏飞  赵凯 《资源科学》2021,43(7):1403-1418
探究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对于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中唯一的贫困县——安徽省金寨县333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家庭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路径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基本遵循计划行为理论,影响路径包括“行为态度→退出意愿→退出行为”和“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且主观规范是主导因素,行为态度次之,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其退出行为。②不同类型家庭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不同,其中抚幼养老型家庭和养老型家庭的影响路径与样本总体路径一致,包括“行为态度→退出意愿→退出行为”和“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抚幼型家庭的影响路径仅有“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且其主观规范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强于养老型家庭和抚幼养老型家庭。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实施不同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激励政策,有效利用农户的社会网络,健全宅基地退出后的配套政策,以及严格落实宅基地退出补偿资金的信息公开和按时支付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建伟  陈东强 《资源科学》2022,44(5):913-926
为验证“逐利”的工商资本下乡参与农地流转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农地和提供惠农服务2个视角,理论层面剖析2个视角下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机制,并利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和河南5省6市1194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探究工商资本下乡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同时使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①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农地会对农户转出农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农户在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农地后表现出明显的转出农地倾向,而对农户转入农地行为无显著影响;②工商资本下乡提供惠农服务会对农户转入农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在工商资本下乡提供惠农服务的情况下,农户更倾向于转入农地,而对农户转出农地行为无显著影响。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2条建议:①健全机制,强化工商资本下乡正向影响;②采取措施,预防租赁农地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耕地经营协调度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区域耕地经营格局特征有助于从区域层面解读耕地经营模式特点,切实有效提出区域耕地利用转型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本研究基于“集约-规模-产能”三要素提出耕地经营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借助协调度函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湖南省县域耕地经营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1990—2014年间,湖南省县域耕地经营协调水平整体较高,且空间格局差异明显:“长株潭”丘陵区集约指数较高,洞庭湖平原区规模指数较高,主要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域产能指数较高;②受不同地理区位和社会经济影响,湖南省县域耕地经营要素时空集聚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空间维度上,耕地经营协调度由“大集聚”向“小集聚”分布转变;时间维度上,规模指数自相关性较强且分布较集中,产能指数自相关性较弱且分布较分散;③从“投入-规模-产出”过程看,平原区呈现“高-高-高”特征,丘陵区表现“高-低-低”特征,山地区则为“低-低-低”特征。结合耕地经营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成因,建议湖南各县域因地制宜地采用以粮食作物为主的集约经营模式,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复合经营模式和特色作物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陈俊  章恒全  陈其勇  龚雅云 《资源科学》2015,37(11):2228-2239
利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整体和分组检验不同类别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发现,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与地区和用水类别密切相关,全国组别的总用水和工业用水、东部组别的工业用水、中部组别的工业用水、西部组别的总用水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形态;各省份当前用水量所处现状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警惕用水量下降后再次上升的“反弹效应”。同时,本文对31个省份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检验,发现倒“U”型形态普遍存在,且发达地区拐点值大于欠发达地区;另外,对部分年份的截面数据进行非参数估计,与参数估计结果具有差异性。因此,各地区对待不同的用水类别,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以促使用水量保持稳定或下降,避免出现“反弹效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支持帮助其跨过拐点实现用水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工业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兵  沈满洪 《资源科学》2016,38(1):102-109
水资源稀缺是21世纪社会经济增长乃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探索工业水资源利用情况是进一步研究工业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基础。基于2000-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二者关系曲线呈现为倒“U”型,且拐点出现在人均工业增加值28 612.150元/人时;中部地区二者关系曲线呈现为“N”型,且拐点分别出现在人均工业增加值15 546.048元/人和35 733.952元/人时;而全国和西部地区二者近似地满足单调递增的关系。经分析,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是使工业用水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出现的技术层面的原因,水价提升、水权交易则是其经济激励措施。最后提出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同时适当提升工业用水价格、完善水权交易制度以最终实现工业水资源节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主要包括土壤培肥行为和对弱质耕地的改造行为等,这些农业生产投入和经营行为都有利于耕地质量水平的提升。农地流转制度是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重要创新,它是现阶段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对完善耕地质量保护视角的农地流转制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农地流转制度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效应、影响路径及发生机制等内在机理,采用湖南省13个地市的田野调研数据通过建立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农地流转市场化建设初期阶段,农户在转入地上实施更少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但随着流转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和完善,转入地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会有所增加;家庭特征如人口数和地块特征如细碎化程度等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有一定的影响效应;政府补贴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针对该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策建议:积极落实和推进农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市场化建设进程;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给予补贴或奖励;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的惩罚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李鹏远  周平  唐金荣  陈其慎 《资源科学》2015,37(5):1030-1037
自2002年中国的黄金市场开放以来,中国的黄金需求大幅增长,于2013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黄金消费国。中国作为具有黄金消费传统习俗的国家,未来的黄金消费需求规模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亚洲、美洲和欧洲地区的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历史进行分析,得出人均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并不呈“S”形规律,而是呈一种“倒U”形轨迹;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强度与人均GDP之间虽然也呈“倒U”形轨迹,但是并没有相近的消费顶点;人均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量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呈“倒U”形轨迹。通过研究日本、美国和欧洲的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规律并分别在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下对中国的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量进行预测,预计未来中国的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量将介于日本模式1 371t与美国模式2 361t之间,为1 800t。  相似文献   

10.
王宪恩  王寒凝  夏菁  赵婧辰  段海燕 《资源科学》2016,38(10):2001-2011
国家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征因各国工业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典型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演进趋势,可为其他国家未来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美国、日本等8个典型国家为例,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1961-2011年的国家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1年期间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工业化完成国家经历了完整的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现明显的“U”型变化趋势,而美国、法国等后工业化国家因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处于“U”型曲线右侧的上升阶段,埃及、马来西亚、泰国等前工业化国家因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而处于“U”型曲线左侧的下降阶段。各国因工业化开始时间、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差异,其协调发展度谷值时间和谷值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时鹏  余劲 《资源科学》2021,43(7):1387-1402
资金和土地问题是“后搬迁”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接续推进农户减贫面临的两个重要约束条件,而搬迁农户宅基地退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风险预期、市民化感知及农户认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影响路径的理论框架,利用陕西省8县(区)1250份搬迁农户数据,采用混合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并分析了安置模式、农户年龄和政策认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①风险预期和市民化感知对退出行为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371和0.379,两者亦通过农户认知和退出意向的传导机制间接影响退出行为。②整体而言,宅基地退出行为受到农户认知的“自发性”、市民化感知的“政策协同性”和风险预期的“约束性”三重机制的影响。③分组结果显示:城镇化安置模式中,风险预期和市民化感知对退出行为的影响都更高;高龄组农户风险预期对行为态度和退出行为的约束性更强,而市民化感知的协同促进作用更低;政策认知会提高农户市民化感知对其退出行为的拉力,而降低风险预期的阻力。要实现宅基地顺利退出,在激活农户参与“自发性”的同时,通过升级农户市民化来提高搬迁对于宅基地退出的“协同性”拉动,同时通过就业扶持、优化搬迁前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等降低风险预期对宅基地退出的“约束性”作用。应根据不同的安置模式、不同农户年龄采取更加差异化的政策,不断提高农户的政策认知水平,从而精准、高效地推动搬迁农户退出宅基地。  相似文献   

12.
任立  甘臣林  吴萌  陈银蓉 《资源科学》2018,40(8):1539-1549
非自愿性移民的农业安置模式正面临安置效果和安置效率的“双低困局”,传统“以土为本、以农为主”的移民安置方式亟待改革创新。农业安置模式的现实困境,不仅体现为人地关系的局部紧张,同时也表现为农户土地投入意愿与行为的变化。本文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利用多群组SEM的分析方法,对湖南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区原住民与移民两类农户主体的土地投入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移民安置区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决策是经济、心理和情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行为逻辑符合“认知层次→认知权衡→感知价值→行为意愿→行为响应”的路径范式;②原住民与移民两类农户主体的土地投入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效应值存在显著差异,原住民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是对土地投入“利弊权衡”后的“客观理性”决策,而移民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则更多的表现出“风险厌恶”的“主观理性”倾向。  相似文献   

13.
黄杰龙  王立群 《资源科学》2021,43(9):1863-1875
新一轮退耕还林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户增收方面被赋予重要期待。本文基于范围经济理论,利用贵州省的退耕农户调查数据,测算农户的间种的范围经济和范围利润水平,利用似不相关回归和面板Tobit模型分析间种对农户范围经济、范围利润和经济林管护的影响。研究发现,放松退耕地间种约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有效性的发挥还需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具体表现为:①双作物间种的范围经济水平高于单作物间种,经济作物间种的范围利润水平最高。具体的,“经济林+豆类+薯类”的范围经济值最高,平均值为0.835;“经济林+豆类”和“经济林+烤烟”的范围经济水平最低,平均值分别为0.205和0.142;“经济林+豆类”的范围利润值最低,平均为-0.457,“经济林+烤烟”的范围利润值最高,平均为0.908。②间种强度与范围经济、范围利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间种并非越多越好;间种强度每增加1%,经济林的成活率会增加3.0%,但随着间种强度的增加,经济林的成活率将逐步下降;③相比间种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更不利于经济林的管护。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巩固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闲置耕地的区域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芳芳  辛良杰 《资源科学》2018,40(4):719-728
耕地闲置已经成为中国的普遍现象,这与中国政府耕地集约利用的主张相违背,也直接影响到农业产量。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分析了2002—2013年中国闲置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耕地闲置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2002—2013年间,中国闲置耕地比例从0.32%上升到5.72%,可能无法避免“森林转型”引致的耕地在空间上收缩现象,从区域上看,东中西部闲置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0.81%、6.91%与7.65%;②全国层面上,户主的健康状况、家庭耕地总面积、家庭农业收入成为农户耕地闲置与否的最关键因素。户主健康恶化与较多的耕地面积均会促使农户闲置耕地,而家庭农业总收入的增加能起到促进农户充分利用耕地的作用;③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能有效利用耕地资源,防止土地闲置,而在山区土地流转对耕地闲置的影响不明显。建议积极建立基层的土地流转中介平台,以推动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与全国层面的农业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5.
王亚萌  田应东  杜盼盼  魏凤 《资源科学》2021,43(9):1849-1862
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缺位,导致中国企业海外耕地投资项目失败的案例持续出现,损害了参与主体各方的利益。“走出去”企业如何通过耕地投资项目实现与东道国长期合作已经成为中国推动海外农业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不同参与主体在海外耕地投资过程中的有限理性行为,构建中国企业、东道国政府和东道国土地所有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以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为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企业、东道国政府、东道国土地所有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存在4个演化稳定点可达到稳定状态,分别对应三方主体不同的策略选择;②中国企业在进行“独立经营”或“合作经营”的策略选择时,往往对东道国政府和东道国土地所有者策略选择的反应更为迅速,演化路径更为敏感,而东道国政府实现均衡状态所需的时间最为漫长,演化路径最为平稳,策略选择受到中国企业与东道国土地所有者的影响较小;③东道国政府的“损失厌恶”心理往往使其在制定有利于中国企业政策的“高支持”策略时犹豫而缓慢,在制定不利于中国企业策略的“低支持”策略时坚定且迅速,这对于中国企业海外耕地投资的稳定性与长期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④中国企业在海外耕地投资过程中离不开东道国政府的支持,当中国企业选择“独立经营”策略时,受东道国政府“高支持”策略的影响较小,而选择“合作经营”策略时,受东道国政府“高支持”策略的影响较大,此时需要考虑东道国政府策略选择的倾向性与可能性。最后,为中国企业营造稳定的海外耕地投资环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仇荣山  韩立民  徐杰  殷伟 《资源科学》2022,44(8):1615-1629
加快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对于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环境规制能否以及如何促进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尚无定论。本文以波特假说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环境规制影响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以2009—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基于系统GMM的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总体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影响,且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②不同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命令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影响,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在短期内不显著。③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基于命令型环境规制的单门限效应,当命令型环境规制强度跨越阈值时,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将失效。本文结论丰富了波特假说理论在海水养殖业方面的应用,为促进海洋环境治理与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双赢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晨  汪琳琳  邵桂兰 《资源科学》2021,43(10):2130-2145
识别水产品贸易影响渔业碳排放强度的机制与效果,是促进渔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3个维度探讨水产品贸易影响渔业碳排放强度的机制与效果以及渔业人均收入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①水产品贸易对渔业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直接促进效应,总体上提升了渔业碳排放强度。②在收入门槛约束下,水产品贸易与渔业碳排放强度间呈倒“U”型关系,收入处于高门槛区间时,贸易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③渔业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提高及要素禀赋都能有效降低渔业碳排放强度;环境规制对渔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有效性存在阈值,过强的环境规制会出现“越规制,越污染”现象。因此,应加快转变水产品贸易增长模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动开放式渔业技术创新;并在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合理掌控渔业环境规制力度,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渔业减排责任。  相似文献   

18.
黑色旅游地承载着苦难的记忆,不同旅游者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本文通过调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者,试图以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为变量对黑色旅游者进行细分,以有针对性地强化黑色旅游在记忆传承和增强国家认同方面的作用。聚类分析得到行为意愿迥异的三类黑色旅游者:态度忠诚型、低重游低推荐型、态度和行为忠诚型。为进一步识别三类黑色旅游者在旅游限制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网络文本分析构建了黑色旅游限制和动机量表,因子分析提取出7个限制因子:“伤痛记忆”、“恐惧和压抑”、“禁忌和文化观”、“缺乏兴趣”、“人际限制”、“时间/距离/信息”和“竞争旅游地”;3个动机因子:“责任与教育”、“社会因素”和“好奇和思考生死”。方差分析显示:旅游动机越强,旅游限制越弱,参观者选择重游和推荐意愿越强,反之亦然。研究发现为黑色旅游目的地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晋荣荣  李世平  南灵 《资源科学》2022,44(4):809-819
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是实现农村散煤长效治理和能源结构可持续变迁的关键。为系统阐释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机理,本文基于汾渭平原农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Probit和OLS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资本禀赋、感知价值与政府补贴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作为一组结构性要素资源,资本禀赋反映了农户“能力大小”;作为一套感知评价系统,感知价值反映了农户“有心程度”;当农户“既有心又有力”时,采纳清洁取暖的行为趋向性更明显。②作为清洁取暖采纳的实际行动者,农户的主体性作用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资本禀赋等结构性要素资源的支撑,农户大概率不会实施清洁取暖;同时,如果没有农民自发自觉地实施收益要求与成本风险规避考量形成的感知价值判断,结构提供的资源也难以转化为清洁取暖的具体行动,即感知价值在资本禀赋与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存在。③作为一项激励机制,政府补贴可以通过强化农户清洁取暖利益感知、缓解农户清洁取暖成本与风险压力感知,进而正向调节感知价值与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间的影响关系。据此,本文提出了促使农户资本禀赋积累、提升农户清洁取暖感知价值以及落实政府补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种粮大户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娟  王志伟 《资源科学》2018,40(8):1583-1594
种粮大户是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主体之一,在资源刚性约束和生产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提高种粮大户的技术效率才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本文依据黑龙江省674个种粮大户调查数据,运用SBM超效率DEA模型实证考察种粮大户的技术效率及其分布、效率分解以及松弛变量情况,运用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种粮大户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分别为0.545、0.635和0.871,综合技术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较低;耕地经营规模与综合技术效率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绝大多数种粮大户在投入要素方面存在冗余,改进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地租、流动成本、固定成本和人工费用;大户年龄、总耕地面积、家庭务农人数、土地块数、最大地块面积、旱地比例、地头农田水利设施状况、灌溉方式、土地流转合同期限和是否有正规贷款等因素对种粮大户技术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