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新作文》2007,(12)
在新教材、新课标、新教育的环境下,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将会决定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能否将学生成绩更上一个台阶,对于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材的关系通过这几年的教学上的探索,结合成绩有一些心得。下面我就这  相似文献   

2.
一处笔画引发的思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个常用词语——梦寐以求。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字形,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示范。没想到,刚写完,就有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您写错了!‘寐’这  相似文献   

3.
<正>听一堂好课,如饮美酒,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听了王珺老师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真使我醉在其中,美在其中,醉在于课堂的生动精彩,美在于课堂的艺术感染力。王珺老师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归功于王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对教材的熟练把握和对新课标"用教材教"的深刻理解。从这节课堂中我能感到王珺老师对教材中教学资源的深度把握和理解,就王珺老师《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华漪清 《教师》2011,(21):65-66
一处笔画引发的思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个常用词语——"梦寐以求"。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字形,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示范。没想到,刚写完,就有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您写错了!‘寐’这  相似文献   

5.
教材解读"读"什么?我认为老师们最为关键的是怎样"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我想用以下实例来说明教材解读到底应该"读"什么. 例1:"读"教学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练习中有如下形式: 6×3=20×5=700×800= 60×3=20×50=70×800= 600×3=20×500=7×800= 有些老师,让学生计算完毕,答案正确就满足了——降低要求. 有些老师,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出找到的规律——拔高要求.  相似文献   

6.
随感四则     
一、变“超高”为“扣纲”。指导学生作文如果不按大纲要求去做,那么命题的范围和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就难以体现训练的阶段性,要求过高,弄得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通过对大纲的学习,明确了各年段的作文教学的要求就能切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扣准大纲,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变「无序」为「有序」。上作文课,如果老师在一两节课的时间内,只板书作文题目,提几点笼统的要求,学生根本无从下手。成绩差的学生只好呆呆地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到下课还没写几个字。若按教材编写的读写结合的原则去做,学生就有话可写了。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作文的程序是:「提要求——学教材——忆往事——选材料——尝试写——针对导——共同议——生修改——誉写正——老师评」。  相似文献   

7.
地理是一门和学生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地理课本应是最美妙的课堂,可是为什么有的地理课却让学生兴致索然呢?这不禁引发了我——位教龄长达23年的地理老师的思考: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已形成一种传统模式(展示《课程标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头回答——教师总结——巩固练习),师生都绕着教材转。而地理教材限于编写时间,相对于当前的热点时事有明显的滞后性,所选案例大多远离学生生活,生活的多变性、  相似文献   

8.
<正>任何教学都要重视情感因素,语文教学尤为突出。重视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中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材是有情的,而学生更有情。"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之情。在教学中只有发挥老师在情感上的传递、强化作用,教材之情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才能  相似文献   

9.
<正>策划人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课,不仅是为了获取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本期黄慧老师撰写的《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成长》中详细解读了在同课异构中不同的教学思路,文中谈到对于目标——定位有对准,教学就有多准确;对于教材——钻研有多深,课堂就有多精彩;对于生本——距离有多近,学习就有多有效。能让老师们更好地利用文本,尊重学生的已知和情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构建与人共成长的课堂。陈静老师撰写的《课堂,一个讲  相似文献   

10.
正这学期我听过两节课,教材是一模一样的,可是却上出了天差地别的效果。听过这两节课,我才发现导致课堂上学生发言不精彩,没有自己想法的问题所在——教师对文本浅尝辄止,教学过程平淡无味。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内容同样是高年级教材中的一篇《黄果树瀑布》,教学目标也同样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响、气势大。第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比较常规,先让孩子通过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完后,老师就  相似文献   

11.
我只是老师     
孙明霞 《师道》2011,(1):1-1
在刚大学毕业踏上讲坛的时候.我因为教“动物”,被学生称为“动物老师”。后来教材变成“生物学”。我就成“生物老师”了。为此心中隐隐觉得不妥.却道不出所以然来。近几年随着教育阅读的广泛和对课堂的观察与探索,我对教育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当学生认为你是“某学科老师”的时候,你在学生眼里只是一个拥有学科知识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许老师采取“联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与以往老师们所习惯的单篇教学不同,联读,或者称为“群文阅读”更关注的是“类”的共性特征,力图通过有设计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积累某一类型文本的阅读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落脚点就在“演讲”的阅读经验的积累上。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教学要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对大多数老师而言,吃透教材这一点基本都能做到,但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不能把教材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只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完成任务了,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效果也不乐观。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政治这门很多人认为“想说爱你不容易”的课程,老师更应该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当然,对于每一节课而言,良好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个是老师的教,另一个是学生的学。怎么教,怎么学,依据的文本就是教材。这就涉及课堂教学的三个显性因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教师用什么方法教,学生用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一课一单元一册的教材体系、所谓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的教学方法、练习、考试……老师们兢兢业业,总以为自己用教材在教着学生,根本就没有想到,用这些琐碎的“知识点”给学生填鸭,并没有实现它真正的价值,而且,就使用教材这一点来说,老师也是自己被教材奴役、被教材所“用”了。  相似文献   

16.
有一部分老师教到五六年级时发现,教材还是那个风格,学生还是那些学生,怎么越来越难教了?这个问题在很多科学老师中间具有普遍性,其实,这与我们的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和教材的变化,从而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关。当我们仔细观察学生、观察教材时会发现,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英语教学,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老师讲、学生读,老师写、学生抄的枯燥乏味的读写课.生动活泼的小学生自然就只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艰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成了我心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这门功课就一定能学好,反之则将是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8.
一、激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特点和有效的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进入一探究竟的欲望。在教学《指路》这一口语交际时,适逢有外校老师来我校听课,于是,我这样导入课题:小朋友,这些老师要到阶梯教室听课,你们能给他们指路吗?这亲切有趣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小说《孔乙己》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的重点篇目,其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让许多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这也往往成为不少老师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一大瓶颈。为此也有不少老师曾主张把这篇小说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删除。笔者在教学中曾就如何克服这一教学瓶颈进行了尝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教材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各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没有什么关联?按教材照本宣科行不行?这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觉得拿到新教材不会教、不能理解教材的意图,甚至有些老师觉得新不如旧,根本就不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