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作速度定量控制发展肌肉速度力量的训练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运动员克服重量负荷时动作速度的定量研究,发现重量负荷与克服这一重量负荷时身体整体或环节运动的平均速度之间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满足Hill方程的基本特征。进而建立适应于解决不同项目、性别、速度力量特征运动员发展速度力量的适宜重量负荷、速度负荷;动作速度定量调控;力量速度比值结构转化;机体对训练适应规律的理论模型及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2.
动作速度定量控制训练方法若干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重量-速度曲线有关问题的研究表明,重量-速度曲线不仅能够反映人体整体肌肉的工作能力,而且能够反映同一项目不同速度力量水平及不同项目速度力量水平特征,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效度。动作速度、重量负荷是构成发展速度力量的关键因素。对动作速度而言,快的动作速度比慢的动作速度对肌肉速度力量影响大。同样,发展速度力量存在一个适宜的重量负荷,这个合适的重量负荷对于IRM理论和动作速度定量控制训练理论基本是一致的,只是确定的精度及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3.
在肯定“训练负荷应大于比赛负荷”口号的巨大历史功效的同时,对其中两点模糊不清之处提出了质疑:训练负荷能否在所有构成因素方面均大于比赛负荷?大于之处大多少为宜?之后,初步论证了负荷安排中经济性原则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试析田径运动爆发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在田径训练实践中经常使用的大重量力量训练、快速小重量力量训练、超等长训练这3种发展运动员爆发力的手段,从动作形式、动作速度和对神经肌肉刺激等方面进行生理学、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分析,认为:(1)有效的爆发力训练手段应具有肌肉在作向心运动时,具有始终处于作加速运动状态的特征,超等长训练手段就具有这种特征。(2)有效的爆发力训练应是传统力量练习和超等长练习的完善结合。旨为找出在运动中发展爆发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研究8周负重振动训练对快速力量和下肢肌肉H反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以此丰富和完善负重振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并为普通人群和运动员振动力量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16名男性田径专修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力量训练组(常规组)和振动力量训练组(振动组)。常规组完成30%1RM负重半蹲起训练,振动组附加振幅为2 mm、频率50 Hz的振动刺激,完成相同负重半蹲起训练。8周训练前后测定半蹲跳、原地纵跳和腓肠肌H反射。结果:常规组和振动组组内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均显著提高(P<0.05)。2组间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增加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组内H反射潜伏期和Hmax/Mmax减小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仅振动组H反射突触前抑制(PSI)升高且具有显著性。组间H反射潜伏期、Hmax/Mmax、PS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8周附加振动刺激的负重30%1RM力量训练对快速力量的提高优于相同负重的常规力量训练。8周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特征表现为H反射潜伏期、Hmax/Mmax下降和PSI的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应用冥想念动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对肌群的协同控制能力,有效提高其完成运动动作时的力量。方法:16名受试者随机分成A、B两组。均进行负重屈肘练习,重量12RM,重复10次,每天3组,每组负重训练完成后,A组放松休息,B组平卧进行冥想念动训练,共训练30 d。采用美国产MERAC等速测力系统测试训练前后肱二头肌在各种收缩状态下的Peak Speed或Peak Torque来评价受试者的肌肉力量。结果:训练后,冥想念动训练的B组的等张收缩力量、等动收缩力量均要优于只进行常规训练的A组。而两组间等长收缩力量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冥想念动训练方法有效地在受训者神经系统中固化了动作过程中撷抗肌的拉长或放松模式,从而明显地增加了受训者完成运动动作时原动肌与撷抗肌的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针对体操重点运动员何可欣冬训减控体重的阶段训练需求,通过不同训练方式的尝试,寻求符合个性化特点的减控重辅助手段,最终达到身体素质提高的有力方面大于体重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目的。方法:围绕何可欣冬训三个阶段进行体重控制。第一阶段:正常专项训练外辅以最大脂肪氧化强度的有氧运动及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同时定期进行机能监测并适当补充运动补剂。第二阶段:以局部力量耐力循环训练为主进行辅助训练。第三阶段:采用太空舱运动跑台训练,进一步减小体脂百分率,控制肌肉的快速增长。三个阶段运动员均保持限制性饮食。结果:第一阶段经过膳食控制和有氧训练,何可欣体重、体脂肪率、脂肪重量均有所下降,基本达到了预期减重效果。第二阶段,经过春节假期,运动员体重、核心力量均出现一定增长,力量训练和饮食失控是运动员体重增长的主要原因。第三阶段,运动员肌肉总量、脂肪量均有一定的下降,但核心力量仍高于干预前,基本满足教练组的训练实践需求。结论:以限制性饮食和符合运动员个性要求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为干预手段,对生长发育期的体操运动员体重控制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生长发育期的体操运动员,在关注体重控制的同时,应适度加强身体素质薄弱环节的训练,使身体素质的增强优于体重的增长;生长发育期的女性体操运动员的身体成分和肌肉力量水平对训练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其测试与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加强。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有氧运动和罗格列酮调节体内糖代谢的作用及机制,将KIM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Ⅰ)、用药组(Ⅱ)和用药运动组(Ⅲ)。观察体重和脂肪的变化;RT—PCR半定量肝脏、脂肪和肌肉组织PPARγ利GULT4mRNA表达。结果显示:Ⅰ.Ⅱ利Ⅲ组的体重和脂肪重量显人于组,Ⅲ组与Ⅱ组相比体重和脂肪重量有所下降:2与Ⅰ组相比较,Ⅱ和Ⅲ组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的PPARγ表达增加1—2倍;3.与Ⅰ组相比较,Ⅱ和Ⅲ组脂肪和骨骼肌GULT4表达均增加1倍以上。提示:(1)罗格列酮引起的增肥现象可通过适当运动来控制?(2)罗格列酮和有氧运动可提高肌肉和脂肪组织的GLUT4的表达,可能由PPARγ介导调控GLUT4转录。  相似文献   

9.
高脂饲料诱发大鼠肥胖模型的建立及间接推测体脂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44只离乳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高脂组,分别用对照饲料和含20%猪油的高脂饲料饲养18周,观察高脂饲料致大鼠肥胖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高脂组大鼠体重、体脂含量、附睾脂肪垫重量及腹膜后脂肪垫重量均大于对照组(P<0.001);而且高脂组大鼠根据其体脂含量可分成DIO和DIO-R两种大鼠。DIO大鼠体重、体脂含量、附睾脂肪垫重量及腹膜后脂肪垫重量均大于DIO-R大鼠(P<0.001)。研究结果说明应用20%猪油的高脂饲料对SD大鼠有致肥胖作用。本研究还建立了用腹膜后脂肪垫重量、附睾脂肪垫重量及体重,推测其体脂含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抗阻训练时接受振动刺激对训练期和恢复期生理反应与能量消耗的影响。方法:2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年龄(20.13±2.97)岁,身高(172.38±3.32)cm,体重(68.42±3.75)kg,在测试最大肌力后分别进行抗阻+振动训练(REV,n=20)与抗阻训练(RE,n=20),振动刺激强度为:振频30 Hz,振幅2 mm;抗阻训练内容为:70%1RM 强度,12 次重复次数的 3 组杠铃站姿弯举、3 组杠铃半蹲举,组间休息3 min。以配对样本双因素方差分析(振动刺激×时间)检验抗阻+振动训练期和恢复期的摄氧量(VO2)、心率(heart rate,HR)、呼吸交换率(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RER)、能量消耗(energy expenditure,EE)是否有显著差异,若达显著则以 LSD法进行事后检验。结果:REV 训练期与恢复期的EE及 VO2显著高于 RE,而 RE恢复期的 RER 显著高于 REV;运动时间对于EE与 VO2的影响,RE 与 REV 训练期显著高于恢复期,而对RER的影响2组皆是训练期大于恢复期。结论:REV的VO2显著高于RE,且持续至少 60 min,表示振动刺激介入可增加EE及恢复期的EPOC,至于恢复期的EE则以FAT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常规足球训练计划中增加复合式对照训练对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方法:16名参与者被随机划分为进行复合式对照训练加常规足球训练的实验组(n=8)和进行常规足球训练的对照组(n=8),实验干预为期6周,每周3次。复合式对照训练采取高负荷阻力训练与低负荷增强式训练结合的方案,训练内容包括杠铃深蹲结合深蹲跳、罗马尼亚硬拉结合壶铃摇摆、杠铃弓步蹲结合杠铃弓步跳。通过直线冲刺(30 m)、立定跳远、摆臂纵跳和灵敏测试(T型)来评估比较两组的训练效果。结果:经过6周的训练,实验组各项测试指标的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对照组除灵敏测试成绩外,其他各项测试指标的成绩均没有显著性提高。结论:6周复合式对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建议在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增加复合式对照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男性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2(ALAS2)基因复合重复多态性与心脏功能表型的初始值与耐力训练效果的关联性。方法:选取102名中国北方汉族新兵健康受试者,进行18周的5 000 m跑训练。测定训练前后安静、次最大负荷下(50 w、100 w、150 w)及恢复期的心脏结构与功能指标。使用GeneScan和测序方法分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进行该多态与上述生理指标等关联性分析。结果:1)按照分割点法划分基因型及分组分析,发现按166 bp长度划分时,≤166 bp基因型的左心室结构指标(EDD、LVM)及不同负荷下的每搏量和每搏量指数(b-SV、50W-SV、100W-SV 、150W-SV、b-SVI)、心动周期等初始值均显著性高于>166 bp基因型(p<0.05);2)≤166 bp基因型在次最大负荷(50 W)下的心输出量及心指数下降幅度高于>166bp基因型,但无统计学差异(p<0.1)。结论:ALAS2基因复合重复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男性心脏功能的初始水平存在关联,与耐力训练效果无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50%动脉闭塞压(AOP)半蹲起训练对不同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下肢肌肉激活和激活后增强效应(PAP)的时域特征。方法:募集16名不同训练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按运动等级分成2组,每组各8名运动员,以持续加压的方式进行4组30%的1RM半蹲起诱导PAP,运用无线遥感表面测试系统,采集4组半蹲起训练中下肢肌群肌电信号,计算臀肌和大腿前、后及外侧肌肉肌电振幅(RMS)标准值,使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16名受试者加压半蹲起运动前、后(15 s、5 min、10 min、15 min)的腾空高度、峰值功率(PPO)、力量发展速率(RFD)及垂直反作用力(vGRF)进行采集。采用双因素(训练水平×时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4组半蹲起运动下肢肌群肌肉激活、垂直跳的腾空高度、PPO、RFD、vGRF进行分析。结果:1)在4组半蹲起运动中,不同水平受试者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及阔筋膜张肌在第3组和第4组RMS标准值增加显著(p<0.05),臀大肌随半蹲起组数的增加,RMS标准值逐渐减少,一级运动水平受试者在第4组时臀大肌RMS标准值小于第1组(p<0.05)...  相似文献   

14.
不同运动状态下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供能水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血乳酸、无氧功率测试等实验手段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供能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套路演练、实验室成定量负荷等不同运动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受试者心率最大值、血乳酸最大值、平均功率、峰值功率及30秒无氧功率下降率均存在显著性组间差异(P<0.05);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进入运动状态的机能动员快、最大负荷时机能水平高、运动后恢复快。提示:无氧糖酵解供能水平是限制耐力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体能训练中,无代谢氧能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对中方10名竞走运动员(世居海拔2260m)和日方10名竞走运动员(居住平原,10m)在青海多巴高原的训练基地(海拔2366m)和平原(海拔10m)训练期间进行了4min递增负荷实验的血乳酸,心率的测试。结果表明:高原训练初期与后期相比,中日双方运动员的无氧阈速度ATV分别由3.of士0.42m/s、2.78±0.52m/s升至3.22±0.25m/s、3.30±0.34m/s,血乳酸一速度曲线右移程度较大。中日运动员高原训练后期和初期的同级负荷运动心率相比均有所降低。同时从ATV与比赛平均速度的相关系数看(男子运动员r=0.85,P<0.01;女子运动员r=0.65,P<0.05)它们之间存在较高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高强度游泳训练后AngII介导小鼠心肌细胞损伤中TLR4及MyD88蛋白的作用。方法:选择清洁级昆明小鼠36只,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普通强度训练组和高强度训练组,每组 12只。运动负荷训练8周,普通强度训练组和高强度训练组每周训练6 d,每天训练1次。低强度训练组:游泳时间45 min/d;高强度训练组:用铅皮在小鼠尾部负重5%,游泳训练90 min/d;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游泳运动训练结束后,检测实验动物心脏指数、心肌组织Ang-II含量、血液中Ang-II、cTnI、CK-MB指标,制备心肌组织病理切片。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分组为空白对照组、抑制剂组、AngII组、AngII+抑制剂组,加药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收集心肌组织和培养的心肌细胞,WB法检测TLR-4和MyD88表达。结果:体内实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低强度游泳训练组体重增加,心脏重量增加,心脏指数相差不大;心肌组织中Ang-II升高,血液中Ang-II、cTnI、CK-MB均变化不大;心肌纤维略致密,纤维及间质变化不大。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强度游泳训练组出现体重下降,心脏重量增加的现象,心脏指数增大(P<0.05);心肌组织中Ang-II升高,血液中Ang-II、cTnI、CK-MB均升高(P<0.01);心肌纤维结构紊乱,边界不清,细胞间隙大,出现心肌纤维增粗及肥大趋势,心肌横截面空白区域增多,间质间隙增大。体外实验:与对照组比较,Ang-II组细胞内ROS增加,加入抑制剂后活性氧水平有所下降。WB结果:随着游泳强度的增加,心肌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含量增加显著(P<0.01),MyD88蛋白增加显著(P<0.01),但高强度游泳训练后出现下降。细胞实验显示,正常心肌组织加入抑制剂后,TLR-4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MyD88表达显著增加(P<0.01);Ang-II作用后诱导TLR-4表达显著增加(P<0.01),MyD88增加不显著,加入抑制剂后,TLR-4表达显著下降,MyD88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强度游泳训练后,可引起实验动物心肌细胞的损伤;高强度游泳运动训练可导致实验动物心肌组织和血液中Ang-II增加;高强度游泳训练运动训练对实验动物造成的心肌损伤有可能是通过Ang-II增加所引起;Ang-II可引起心肌细胞TLR-4的表达增加和MyD88蛋白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 探讨4周可变阻力训练在复合式训练中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深蹲最大力量和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干预效果。方法 招募23名身体健康的男性篮球专项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干预4周,每周2次。训练内容包括深蹲、跳深、下蹲跳、立定跳远和20m冲刺,深蹲强度为80-85% 1R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均相同。实验组采用占总强度40%的弹力带负荷取代部分自由重量。比较4周训练前后身体成分、深蹲最大力量、下蹲跳、蹲跳、立定跳远、20m冲刺的变化。结果 4周训练后,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去脂体重以及体脂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2)深蹲相对力量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VRT vs CRT:+18.99% vs +14.38%,P=0.019,η2=0.247),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深蹲最大力量(P<0.001,效应量(ES)=0.82-0.88)和相对力量(P<0.001,ES=0.98-1.05)均出现了极其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3)蹲跳高度的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趋向显著(VRT vs CRT:+6.43% vs +0.58%,P=0.052,η2=0.177),实验组的蹲跳高度相比对照组出现了非常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P=0.013,ES=1.16);下蹲跳高度仅实验组出现了可能的小程度提高(P=0.007,ES=0.33);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立定跳远与20m冲刺表现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4周的可变阻力训练对深蹲相对力量表现的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运用复合式训练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蹲跳高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昆明种系雄性小白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低频磁场对耐力训练小鼠Hb、体重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安静组(Sed)、运动组(Trm)、安静加低频磁场组(SLM)、运动加低频磁场组(TLM)。Trn、TLM两组以40min/d开始训练,以10min/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3周。TLM每天运动后曝磁30min,SLM每天相应时间曝磁30min,Sed和Trn分别在相应时间处于无磁场的相似环境中30min。结果发现,3周时力训练后TLM组Hb显著(P<0.01)低于Trn组;SLM和TLM两组小鼠体重增长相对较缓慢,SLM组小鼠游泳至力竭的时间显著(P<0.05)长于Sed组,TLM与Trn两组之间无差异。由此推论:1)低频磁场对小鼠体重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出现波动现象,对运动训练组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低频磁场有降低Hb水平的副效应;3)低频磁场提高了安静小鼠的运动能力,但在运动训练状况下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运动训练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为针对性的干预手段提供实验依据。通过对小鼠进行为期6周的不同负荷的游泳训练,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3H-TdR)测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型。结果显示:经过6周的游泳训练后,45min训练组在淋巴细胞增殖反应、NK、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力竭组(P〈0.01),CD8与对照组比较有上升趋势,无显著意义,但显著低于力竭组(P〈0.01);而力竭组在淋巴细胞增殖反应、NK、CD3、CD4、CD4/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和45min训练组(P〈0.05),CD8显著高于对照组和45min训练组(P〈0.01)。实验表明: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而适当运动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提高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对10名优秀竞走运动员和10名普通大学生进行的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运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了心脏泵血功能和反映心肌血液供应的指标──心室局部壁运动,并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探讨心室局部壁运动与心脏泵血功能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组心室局部壁运动与心泵血功能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现象;2)耐力运动员组心泵血功能和心室局部壁运动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3)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可引起心空局部壁运动增强,心泵血功能增加,说明运动对人体的心脏是有益的,耐力训练可提高心肌运动时血液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