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本真,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激励他好好活下去,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净化着我们那片幽暗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直以来被视为“生存的感悟”(汪政、晓华语)的佳作,是“个体对生命的沉思”(陈思和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二部分,许多论者认为第一部分是写“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是写“母爱的伟大”。但这样的说法总让人感到疑惑: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两个部分有两个不同的主题显然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这两部分不可能割离开来,它们必然统一于同一主题之下。那同一主题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面对苦难的感悟。苦难是史铁生在地坛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苦难的思索中不断将自己从苦难中救赎出来,从而获得了一种生命动力,获得了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苦难成就了他伟大的品格。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他们(指伟人)固然因为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更因为灾难而成为伟大。”而“生存的感悟”“个体对生命的沉思”的理解也仅停留于表面,没有深人到文本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万言散文。作家试图通过这篇自传体散文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即对人生的感悟。每一个认真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受到启迪:“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他要认真做的是如何珍爱人生,如何顽强地开辟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路。《我与地坛》共七节,教材上只选了两节。这篇文章分两条线写,第一条是作家对地坛观察后的感悟,第二条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后的感悟。史铁生有着不幸的人生经历,当他正值最“狂妄”的年龄时下肢瘫痪,那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文章从各个方面写了他与地坛的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本文将从静读生活、敬畏生命、走进心灵、无尽感悟四个方面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使读者真正走进史铁生,感悟他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我与地坛》是作家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的心血之作,积融了他十五年来对生命爱和忧的沉思与断想。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断地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看到生命中难以承受苦难的普遍性,也敢于在苦难中不吝前行,更把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的永恒流变中。从理解苦难到勇于生存,从敢于生存到懂得生活,一种宏阔而恒远的境界由此洋溢在个体周围,最终成就了作家内心无限的希冀与不舍的探寻。  相似文献   

6.
注重生命意识绝不轻言放弃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都会遭受到各种困境和挫折。关键是怎样面对他们。史铁生的自传性散文《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节选)就是一篇展示生命苦难、感悟生命真谛的文章。史铁生到清平湾插队时得了一场大病,从此便高位截瘫,坐上了轮椅,离开了正常  相似文献   

7.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8.
冯小亚 《现代语文》2008,(12):41-42
《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也是一则包含磨难、历尽沧桑、感悟生命的沉思录。它凝聚了作者史铁生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而又最复杂难言的感受。史铁生在生活的磨难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地坛里,把自己的思想和生命交付给地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活动于自然中的生命融为一体,从中感悟生命,升华生命。《我与地坛》同样也是一篇充满了美学意趣的散文,充满了对生命、对母爱的思考与情思。  相似文献   

9.
带着泪水读完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 ,真有一种挥不去而又抹不掉的缕缕情愫涌上心头 ,真想与作者同喜、同哀而又同乐。首先 ,是作品中渗透的作者对生命的强烈感悟之情。是的 ,2l岁正是充满幻想的年龄 ,正是有着几多憧憬的年龄 ,可他 ,史铁生 ,却遭来了生命的厄运 ,双腿残废 ,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难怪史铁生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他为什么要出生。可有一天无意中史铁生来到了地坛公园 ,感悟到自己的心里与这荒园产生了神秘契合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 ,有这样一个宁静的…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写作是他超越人生苦难的精神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11.
在交织着历史和文化意蕴的地坛,史铁生痛苦而执著地寻找精神的坐标和人生的信仰。可以从地坛之于史铁生、母亲之于史铁生和史铁生之于史铁生三个维度,理解影响史铁生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逻辑联系和思想嬗变过程。史铁生不是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而是依靠自我精神的力量调和了与命运的信任危机,消解痛苦,战胜苦难。这是史铁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曾深陷于对命运的绝望中。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然而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脸上人们竞再也看不到绝望,也看不到迷茫。这个苦难的生命,正绽放着如花的笑靥,他的脸上写满了明朗灿烂的生命光华。  相似文献   

13.
承受幸福。我们生来孤单。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这位下肢瘫痪,又身患尿毒症的作家,饱经苦难,他对生命的理解,既微观又达观。他的作品,惜墨如金。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我曾用了整整15个早读的时间全文背诵,而这却是他用15年的时间谱出的一曲生命咏叹调。史铁生离世后,民间的纪念活动不断,而《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中的43位亲友不过是千万受众中的代表。多面的史铁生,不一样的感动。多少人写着写着嚎啕  相似文献   

14.
相信每个人读了史铁生的《豫与地坛》之后,都会感到一种全身的震颤,为他的人生坎坷,为他在苦难中的不屈抗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史铁生之所以选择了坐在轮椅上顽强活下去.在某种程度上讲得益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更确切地说是园子里的那些卑微的生命体给予了作有关生命价值的启迪。肉体与精神“伤残”的史铁生冥冥之中走进了地坛.地坛里触目所及的景物又走进了作的心中,给了他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解读这些景物实际上就是在解读作生命的心路历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选在高中教材中,这是一篇很有审美价值的文章。值得欣赏的,是他的人性之美、精神之美。 史铁生走了——不,应该说"回去了",因为他相信有上帝,也曾经与上帝相遇,把死看成是上帝的"召回"。 这是他经历了苦难独处之后的心魂皈依。  相似文献   

16.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17.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疾病将他的身体磨损地千疮百孔,却把他的精神磨砺地更加坚韧。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而是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何为命运,何为人生。而他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交出了一份长久以来他对生命意义哲思的完美答卷。  相似文献   

18.
身体残缺促使史铁生沉思人生与死亡,《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首先,史铁生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与死亡。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的、设定的过程,任何卑微、残缺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残缺而自杀是愚蠢的,而驱使人活着的原始动力是欲望。其次,史铁生从全新的视角观照生命残缺:生命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残缺与完美是相辅相成的,残缺有可能成为残缺者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最后,他对生命过程有着深邃的思考: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达到目的并不重要;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因为对于人类这个物种而言,任何一个新生命都是我的再生。  相似文献   

19.
李燕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49-150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用残缺的身体,向广大读者展示出一个最为健全和完满的思想者的形象。《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文中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其间所蕴含的一个人身体残缺并不能阻挡其精神世界的完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本文即从史铁生的相关经历及其精神世界出发,通过对《我与地坛》一文的赏析来深入探讨"残缺中的完美"这一话题,以期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与感悟。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篇贯注着一种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他那种对人生根本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以及作者在失去双腿后所受的精神折磨,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尽述的。然而,病残之后,地坛却成为史铁生大难之后的再生地、避难所和精神上的弟兄。同时,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从死开始。且从中揭示出生命、人类和宇宙的真谛,同时,演绎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