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辨中有辨试题是近年来全国统考高考政治试卷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辨析题。设置这种题目,更能突出对考生高层次的能力素质包括理解能力、比较能力、辨别能力、知识内联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需要辨析的观点比较复杂,往往是错中套错、辨中有辨。如1998年高考第36题:“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1999年高考第36题:“在我国,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的公民权利越多。”2000年高考第37题:“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等都具有辨中有辨的特点,题中所…  相似文献   

2.
语病题一直是高考必考知识点,2004年高考全国15份试卷,除上海试卷外,都涉及到了病句的考查。我们对14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病题加以整合梳理,发现命题者设置“迷惑肢”涉及到语病考查诸多方面,下面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周勇 《现代语文》2006,(4):123-125
2005年的16套高考试卷中,有12套利用选择题形式考查了“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个知识点,共设置了35个错例(全国卷一分别在第3题和第4题考查了“没有语病”和“语意不明确”两点,这在历年高考题中还不多见:湖南卷要求选出有语病的一项,这种考查方式难度略低)。另外4套中上海卷仍未直接设题考查,福建卷和重庆卷分别在第17题、第22题以短文改错的主观题形式考查,  相似文献   

4.
每年的高考试卷总会出现一些设计精巧的“原创性”试题,如2003年全国理综第31题(考查碳酸盐与盐酸反应)、2004年全国理综第28题(考查电解反应和萃取的综合问题)。何谓“原创性”?笔者认为,试题的原创性是借助特定的学习元素(如数据、图表和模型等),创造性地考查学生能力。知识背景新颖,能力考查灵活是这类试题的显著特点。加大对经典原创试题的研究已成为高考备考的“风向标”。下面谈谈有关化学原创试题的选材,以期得到更多师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纵观这几年的全国高考试卷和2004年的各省自主命题试卷,第六大题仍然是语言运用,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这一大题是高考命题人特别关注的“试验田”(命题人语),所以每年的语用题都有些新意,有些变化,有些陌生的地方。近年来,这些题目也特别贴近社会交往和学生实际,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蔡保 《甘肃教育》2008,(14):60-60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试卷的命题思路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也就是说,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考查主要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原理组织答案,其覆盖面之广、设问形式之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现结合2007年高考全国卷文科综合试卷中政治科试题第40题谈谈政治非选择题的解答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2年“3x+”高考试题在2001年基础上保持了相对稳定,但稳中有变,有创新.用“与时俱进”来刻划这次高考的“稳中求变”是恰当的.200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笔者着重从试卷特点与创新、高考对数学教学的启示等方面谈谈看法. 1 试卷立足基础,注重实用,能力考查唱响主角 今年的数学试题立足于数学主干知识,突出能力的考查,更加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全卷突出考查“函数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方法”等.试卷题目活,背景新,如理科第⑿题、文科第⒀题、理科第⒆题.所用知识与社会生活、现代科技有较大联系,…  相似文献   

8.
考题回顾     
在2009年全国18套高考英语试卷中,共有13道题考查了短语动词的用法,但有趣的是在13题中竟有5题考查的是“动词+up”构成的短语动词,它们是:  相似文献   

9.
仿写四要诀     
高考语试卷第六大题往往是为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条件借以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故而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情景题”;该题富于变化,年年翻新,因此又被人们戏称为“高考命题的试验田”。在常见的  相似文献   

10.
朱斌 《数学教学通讯》2009,(6):36-39,59,60
试卷报告:本套试卷是严格依据最新高考信息,并在详细分析和研究了近年高考的热点、难点和重点的基础上命制的.本套试卷既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又突出了对主干知识、重要思想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试题的设计上,以常规题为主,同时又有所创新,比如理科第5题考查数列的蔡查罗和,深挖题意是解题的关键;理科第8题定义新运算,考查平移问题;文科第15题给出一个新函数,考查函数的对称性、周期性及单调性;理科第19题给出“Storm”函数的定义,考查导数与不等式知识:文科第20题是关于数列、三角函数、不等式的综合问题;理科第20题将解析几何、导数、极限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于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考查非常引人注目。一是年年必考;二是题量多,分数高。如在2012年全国各省(区、市)的高考试卷中共有11道题涉及,其中选择题8道题,主观题4道题;2011年全国各省(区、市)的高考试卷也有9道题涉及。2012年11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由于高考政治试题大都围绕热点命题,因此,在2013年的全国高考文综考试  相似文献   

12.
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考点“轮休”五年之后,2004年语文高考重新恢复了对标点符号的考查。虽经紧张备考,但综观全国及各地高考试卷,广大考生仍免不了“如入五里雾中”。为了明辨标点符号使用的是非,对2004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标点符号题加以整合梳理,发现命题者设置了以下八大类型的“迷惑肢”: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统文化回归热的一种表现形式,从2007年开始,全国各地高考文综试卷中便出现了对历史文化常识的考查,一般为试卷中的第12题。如2007年全国卷I考查了谥号,2008年全国卷考查的“阴阳”、海南卷考查天干地支纪年法、宁夏卷考查十二生肖与天干地支纪年法、北京卷考查了三代都城的位置,2009年全国卷又考查了姓氏的起源等。这类试题具有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邵立武 《数学教学通讯》2009,(6):40-43,60,61
试卷报告:近几年来高考的总命题趋势是“稳中推新”.本套试卷是在研究了2009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及3年来各课标地区的高考试题后命制的,能对2009年高考备考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试卷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的考查,内容涉及了集合、复数、向量、数列、概率等知识.试卷中个别题目侧重考查综合知识及综合的解题能力,且内容新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象,极具时代信息,如第11、17题等.同时,试卷侧重考查通性通法,如第8、20题等.此外,试卷在新课标教材与旧版教材的衔接处也设计了一些重点题型,使之覆盖的知识面更广,如第10、11题等.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卷第17、18题,不但综合考查了学生运用“三大力学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一对称思维法,利用研究对象的结构或过程的对称性来解答问题是物理解题的典型方法之一,2005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第17、18题正是这一典型思维方法的很好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一、96年高考政治试卷的概况及特点1996年的高考政治试卷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相对稳定.稳中有变,变中求新”。1.相对稳定今年高考政治试题坚持了近年来改革的方向,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考查。例如在试卷Ⅰ中,除时事题外,第7、8、12、13、16、17、18、19、20、22、24、25、26、27、28、29、30题,都是考查考生  相似文献   

17.
孟晓东 《考试》2010,(11):18-20
近年来高考名句名篇题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一、主观题占绝对优势 近五年来,只有2007年浙江卷用客观题的形式予以考查,其他试卷全部是用主观题来加以考查。可以预测未来高考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还将主要以主观题形式来考查。  相似文献   

18.
每年全国高考理综卷中的实验题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物理实验题,是常考常新,非常精彩。08年全国高考理综第22题均为物理实验题,分析理综全国卷I、全国卷Ⅱ、和四川I卷中的物理实验题更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这几份试卷中的实验题均突出考查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考查了基本实验的基本操作,考查了学生对物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迁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与以往盯比较,打破了历来只有一个答案的传统习惯,鼓励考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其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如1999年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第42题,该题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明确告诉考生“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要求考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其二是在考题的附注部分,提醒考生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相似文献   

20.
诗歌语言鉴赏题有一个重要的考查角度,即品评某一字眼或某一诗句的意蕴和艺术效果,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炼字”题。在2008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四套试卷考查到了“炼字”这一知识点,分别是全国卷I中的“拳”和“退”,全国卷Ⅱ中的“网”,天津卷中的“遍”,安徽卷中的“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