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 ,而又以读书人自居的被人称作“孔乙己”的人物。他出现在鲁镇的咸亨酒店 ,并且总是混在“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中 ,是他们之中“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他的分析可以说太多了 ,我只想运用换位法 ,从另一个角度再来审视一下孔乙己。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寻口酒喝借以麻醉自己那失落的灵魂吗 ?封建科举制度曾经摧残了他的肉体与灵魂 ,他要在这小小的咸亨酒店寻求些什么 ?孔乙己生存的社会 ,“长衫”与“短衣”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孔乙己既然科举失落 ,就不能够与长衫为伍。可…  相似文献   

2.
提到孔乙己,大都认为他不愿脱掉长衫,是为了显示与“短衣帮”的不同。以表明自己高人一等的读书人身份。例如李祖军老师在《〈孔乙己〉的对比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中说:“孔乙己不愿脱下这件长衫。  相似文献   

3.
如何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善设疑难,激发思维.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学贵有疑.设疑提问,不失为激发思维的一种好方法.是探讨问题的动力.设疑,可考虑如下两点: 1、在课文的重点或难点之处设疑. 如《孔乙己》一文,肖象描写是重点之一.对于课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描写的理解,本来教师只须一句话即可交代清楚,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设置了如下一组疑难:“穿长衫”揭示孔乙己是什么人?“站着喝酒”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长衫”却要“站着喝酒”?“唯一”说明什么?又如“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孔乙己》中,动用多姿多彩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教育和孔孟之道毒害,并成为其牺牲品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典型——孔乙己。笔者想着重分析一下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首先,作者在人物外貌描写上运用对比手法交代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小说开始介绍了来咸亨酒店喝酒的顾客的喝酒方式:“短衣帮傍午傍晚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作者开始先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孔乙己》,自发表以来,评论纷云。但我以为评论家忽略了孔乙己性格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虚伪性。一、“长衫君子”和“短衣小人”孔乙己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原因何在?联系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便可一目了然。鲁迅在文章开头,不惜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当时社会的世情图:严重的阶级对立,一方是“短衣小人”,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故乡》和《孔乙己》中都出现了“站”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他(指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故乡》)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时,会发现这样一条“线”:孔乙己的“手”。这双手就像一面镜子,将孔乙己的性格一步步的映照在读者面前。一、手与衫孔乙己出场时,作者写道:“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脏”而不洗,“破”而不补,说明他四体不勤、懒得出奇。没钱买新的,则可看出他的穷困潦倒。但至少可以脱下来换一换,洗一洗,可是他不。因为,他自认为是读书人,脱掉长衫就好像是脱掉了面子,脱掉了清高。——这是一双既不洗又不补长衫的手。二、手与酒孔乙己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说完,“…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文字不满三千,但“笑”字却出现了十好几次之多。我们从“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笑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接着是“故意的高声”地揭孔乙己心上的伤疤,使他现出种种窘态,陷入尴尬狼狈的境地,以“引的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偷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折了腿,他们对丁举人的残暴行为不置一词,却一味  相似文献   

9.
初读《孔乙己》,觉得鲁迅先生让孔乙己扮演了一个“小丑”的角色:孔乙己死要面子,是咸亨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迂腐又以设问句做标题,引起思考,激发读者兴趣。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孔乙己是“小丑”,他的悲剧看似自食其果———初读感受。喜卖弄学问,竟然不合时宜地想要告诉小伙计“回”字有四种写法……总之,初读时我感觉正是孔乙己自身的“小丑”行为导致了他的悲剧。细读《孔乙己》,便发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很发人深省。孔乙己善良:将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们享用。我想那些慢慢踱进…  相似文献   

10.
细品味《孔乙己》中对比手法的妙用,真不愧为大家之笔,令人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收获,实在达到了“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一.对比的广泛性。鲁镇咸亨酒店酒客,即短衣帮和长衫主顾的对比,对两种不同顾客不同侍候的对比,孔乙己与长衫主顾的对比,孔乙己与短衣帮的对比,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与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咸享酒店和绍兴老酒凡读过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人都不会忘记孔乙己经常去喝酒的咸亨洒店。当年,咸亨酒店(古人有“品物咸亨”之说,作为店号是取其通达顺利之意)在周家新台门所在的东昌坊口,是鲁迅先生的远房本家开的。有个象孔乙己这样的人常常去喝酒,此人的绰号叫孟夫子。鲁迅写“孔乙己”并非为那孟夫子写照,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牺牲品中的典型人物。当时象孔乙己这样不肯脱下长衫去做工,却已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特别喜欢的短篇小说。在中学课本里我认识了那位始终未能跻身于长衫行列的孔乙己。透过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 ,我们窥见到那个时代的无奈与穿透时令的凉薄。“到了年关 ,掌柜取下粉板说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了第二年的端午 ,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中秋可是没有说 ,再到年关 ,也没有看见他。”年关 ,年底。旧社会年底结帐时 ,债主要向欠债人索债 ,负债的人过年如同过关 ,所以叫“年关”。端午和中秋 ,在旧社会也是结帐的期限。只因为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 ,掌柜在逢年过节总是想起他。小说四次…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孔乙己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的言行已清晰地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这篇小说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身心的摧残,也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时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相似文献   

15.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人,对孔乙己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的语言,肯定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对孔乙己的那双手却容易忽略。其实,鲁迅先生对孔乙己与众不同的手的描写是独具匠心的,字字句句渗透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崔广宇 《成才之路》2009,(30):45-46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每每读到这里,细思细咀,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大概是从孔乙己身上过多地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位教师)的阴影,不由惊叹不已,继而震惊。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是“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因而对于它的主题的探讨就不能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对此,目前流行的说法还是“愤怒讨伐儒家教育的战斗檄文”,我认为这是很有些编颇之处的。 (一) 《孔乙己》一共写了五个场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三个生活片断:一、写孔乙己被酒客们逗弄,得不到一点尊重。作者介绍孔乙己这个穷愁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穿一件又破又脏的长衫呀,满嘴之乎者也呀,“好喝懒做”,“又不会营生”呀,但是作者着意描写的是“孔乙己一到店,  相似文献   

18.
对比,作为鲁迅先生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孔乙己》中也随处可见。现简要谈谈小说中每一组对比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对比:   A“短衣帮”靠柜外“站着喝”。   B“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咸亨酒店是当时黑暗的旧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介绍两种喝酒的人:一种是“短衣帮”——做工的“贫苦劳动者”;另一种是“穿长衫的”——悠闲阔绰的剥削者。句中的“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为孔乙己…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的长衫犹如祥林嫂的眼睛,是人物思想情感的外在显现,是人物灵魂的影射。作者借助这扇小小的窗口,展示人物的外在形象,描画人物思想演变的轨迹,揭示人物性格渐进的本质原因,预示人物命运的没落去向。作者要通过长衫这一视点告诉我们,孔乙己们上演的悲剧不仅仅是人物性格的悲剧、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由生活环境,特别是周围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影响下产生的悲剧长衫作为孔乙己和社会的一个联结点,它的穿上和脱下既是个人的自愿与偏爱,也有社会的逼仄和无奈。孔乙己为什么非穿长衫不可?首先,穿长衫是孔乙己受到的教育程度的表征化,是…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中有不少乍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句子:“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元……”这段文字主要是为孔乙己出场“鸣锣开道”——这里除一群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之外,还有一个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孔乙己!而“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现在要涨到十元”,这跟孔乙己的出场关系不大,与表现孔乙己的迂腐、落拓也没大关系,但仔细推敲,却知“闲笔”不闲:首先,它向读者提供了一条信息,文章反映的是一个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的年头;其次,广大的“短衣帮”以及像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