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立法一直是政府官员、新闻工作者、法学专家关心的话题。中国的新闻立法曾走过怎样的曲折路程?中国到底需不需要新闻法?为什么迟迟不能出台新闻法?如何才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法?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者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新闻传媒的信誉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因此受到严重损害。 新闻为什么会失实?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其危害在哪里?如何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寻找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新闻的办法?这是本讲要探讨的问题。 一、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  相似文献   

3.
刘征 《视听界》2007,(2):53-54
空洞、枯燥、乏味、呆板、单调,往往是老百姓数落时政新闻常用的字眼。在很多老百姓看来,这样的时政新闻是给领导看的而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因为不“实在”。同样在许多时政新闻记者的眼里,自己俨然成了“御用记者”,只要服务好领导,群众满不满意无所谓。其实,时政新闻最实在,因为如今时政与百姓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怎样才能把时政新闻做成“实在新闻”?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是“易碎品”,它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鲜的事实”,对于70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的长征,对今天的人们来讲,已是遥远遥远的事情了。然而,长征又是最悲壮、最有魅力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中央红军屡遭劫难后,又能绝处逢生?为什么中央红军在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面前,又能战胜艰险,保存自己?  相似文献   

5.
杭州文广集团积极强化新闻立台理念,加强新闻创新实践,努力打造杭州好新闻.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大潮汹涌澎湃,全国各个报业、广电传媒集团都已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始向全媒体转型。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绝大多数地方新闻网站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新闻网站该怎么搞,才能扩大影响并产生可喜的双重效益?以地方传统媒体为母体的地方新闻网站现在要做的,就是抓住发展机遇,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笔者分析了众多新闻网站现状后认为,依靠地方媒体建立的新闻网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搞新闻10年,有什么好的经验不敢当,但一些零星的感想、体会还是有的。今天写一点出来,就教于同行。 初来报社,对新闻工作有一种神秘感:我适合搞这个工作吗?我能搞好吗?面对着别人写的一篇篇报道,羡慕极了。同时,由于自己急于进入“角色”,又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太难了。 怎么办?年轻人毕竟还是有点儿事业心的,学呗!于是,借来资料室几本专业书籍,再托朋友、同学在外地买几本,还有就是多听“闻道在先”者的教诲,多看几篇他们修改后的稿件,等等。经过几年的揣摩、努力,居然也可以采写简单的新闻稿件了,一篇…  相似文献   

8.
做新闻的首选,当然是做自己的独家新闻,做自己的原创新闻。但是,善于借新闻做新闻,并善于在“借”中求“新”,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那么,如何借新闻做新闻呢?  相似文献   

9.
自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重庆电视台《天天630》、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等一批民生新闻栏目,都受到观众的空前欢迎,成为当地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栏目。电视民生新闻为什么一问世就广受欢迎,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新闻照片是形象性新闻,具有群众性,最容易让群众所接受,是读者喜欢的一种宣传形式。怎样让群众接受这种宣传形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增强新闻图片亲和力从四个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王聚洪 《新闻窗》2007,(6):102-102
新闻主持人和新闻直播是密不可分的统—体,新闻主持人需要通过新闻直播这样的平台来激活自己的热情和播报欲望,而现场新闻直播又需要通过主持人综合能力的释放和热情为直播添彩。如何做好这些呢?下面笔者就工作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2.
读书出新闻     
何宪全 《新闻传播》2009,(12):117-117
我们都知道“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只是关注客观事实去发掘新闻,而不去关注新闻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呢?没有人文内涵的新闻对社会的进步又能起到多少启示作用呢?笔者认为,要使新闻价值不止是提供信息那么简单,就需要编辑除了学好专业知识.还应该花更多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到新闻实践中去刻苦磨炼.从而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3.
同样是作为“新闻纸”的地市报,如何让自己的新闻做得更强?在与省级大报甚至是中央大报一争短长的新闻战场上,地市报如何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赢得读者与市场的终端胜利?  相似文献   

14.
2014年,纸媒在坚守,同时又在四处出击,寻找转型路径。然而,现实的转型之路仍然非常复杂和艰巨。是放弃自身平台彻底转向新媒体,还是依靠纸媒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话语权? 在过去的一年里,江南时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摸索出了一条转型可行之路,从过去的做新闻,转变为做项目,讲究“集成式”、“全方位式”的报道,甚至延伸出线下活动、互动等等丰富多彩的融合方式。笔者身在其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新闻的生命更“长”一些。  相似文献   

15.
贺东梅在第5期《新闻三昧》上撰文说,新闻,可不可以用幽默手法来写?新闻能不能幽默?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文章认为:新闻可以幽默,幽默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作为现实生活最新记录的新闻,为什么不能反映这种存在呢? 新闻不是无情物,不是刻板、拘谨的化身。好的新闻作品对读者不但要告之以事、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记者写新闻时带着浓厚的感情,读者读新闻时,才会受到感染。连自己都无动于衷的写作,能感染感动谁呢? 作为新兴学科的新闻学,要从其他门类汲取营养。新闻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的学科,众所周知,越是新兴的…  相似文献   

16.
袁仲伟 《青年记者》2009,(12):14-14
新闻网站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除了新闻网站之间的竞争白热化之外,新闻网站的压力还来自其他类型网站,如门户网站、各类垂直网站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决定生存,新闻网站能否培养出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尤为重要。目前,新闻网站的赢利模式有以下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发现新闻取决于通讯员对新闻的敏感度。新闻敏感度是通讯员政治水平、生活阅历、业务能力的集中、综合表现。斯大林在《论工人通讯员》一文中指出:“通讯员在自己的工作进程中学习,并锻炼出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的敏感,没有这种敏感,通讯员就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锻炼出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呢?  相似文献   

18.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简而言之,凡报道的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那么,是不是说,凡是真实的都可以报道呢?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新闻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报主体读群中,表面看起来,党政干部似乎与重大决策、会议新闻“对口”,企业经营管理可与经济新闻“划等号”,化、科研方面的新闻更适合高等院校知识群体的口味——问题是,谁来关注农村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新闻出新?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采写、刊发的稿件,谈三点体会:深入挖掘、巧用素材、迅速及时。深入挖掘为什么说深入挖掘出新闻呢?因为,深入挖掘是新闻出新的前提和准入条件。常听有人抱怨碰不到好的新闻素材。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深挖细掘不够所致。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性工程,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发现“真金白银”,并写出“出新”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