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前提准备,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地方性文化资源在承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反映地区生产生活方式两个方面上的作用尤其明显。本文以郫县古蜀文化风景遗存为例,实地调查研究地方文化资源,发掘其实用价值、找出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力图从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一主线上深入挖掘地方性文化资源,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联系郫县望丛祠、平乐寺、扬雄故里等一系列重要文化资源特点,借鉴全国各地地方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实际利用和开发的具体经验,为地方发展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古道是文化线路的典型代表,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前沿概念和核心专题.在界定文化线路概念和梳理国内古道游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简述了秦巴古盐道的线路分布和资源特色,探讨了秦巴古盐道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秦巴古盐道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文化和经济价值,并从区域合作、资金投入、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扶贫五个方面提出了秦巴古盐道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安徽池州市杏花村古遗址复建为例,分析探讨了杏花村古遗址历史与现状,杏花村古遗址保护以及围绕该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历程与路径。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最佳路径是进行产业化开发。在此过程中,可以拓展无形元素有形化创意,将传承历史文化的思路从有形元素延伸到无形元素,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弥补与转化,使非物质遗产元素创造价值的理念在产业化中得以发扬;但应针对文化产品“公地”特性和兼备一体两面的价值,注重政企互动,完善制度以产业提升历史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阐述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及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以泉州为例,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认为应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选择文化生态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并提出组合型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客源市场开拓与宣传促销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在评价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兴化垛田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旅游价值,从而体现了保护与传承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基于兴化垛田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生态系统遭到的破坏、传统农耕方式的失传、垛田保护与现代社会的矛盾、垛田农业种植等,提出传承与保护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措施,建议开发与保护并行,以期促进兴化垛田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以黑井古镇为例,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即丰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盐文化)和众多的古遗迹为基础,针对黑井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力求探索出科学的黑井古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保护策略,从而为历史文化名镇(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7.
生态博物馆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成为目前中国民族文化类旅游地开发和保护中最为推崇的模式之一。它强调原地保护,即以原生态状况呈现并保护"活态文化遗产",这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保存更为原生化、本土化和动态化。基于对贵州铜仁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认为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对生态博物馆内涵及在中国的运用分析,提出应建立铜仁历史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实现当地生态旅游与文化保护的和谐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遗产的密集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体育旅游开发的优秀基地。基于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与文化生态保护区要恪守"保护"的矛盾,选择如何合理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真正实现文化资源生产性方式保护及其价值利用。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生态保护视角出发,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永春白鹤拳的旅游开发的优势与机遇进行分析,从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角度出发,在今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时应着眼于文化生态保护,充分发挥其发展历史具传奇性、对外联系广泛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需求转变、非遗保护传承重视等机遇,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做足"文化"文章、适度开发,使旅游业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重庆渝中区下半城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巴县衙门旧址、海关总署旧址、湖广会馆,有着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本文对渝中区下半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与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无锡段运河历史悠久,聚集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无锡市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走在了沿运城市的前列,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本文从三个方面评估了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针对性地提出了遗产开发利用的建议:应借鉴新的遗产保护理念,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与突出普遍价值,进一步突出工业遗产的特色,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2.
无锡段运河历史悠久,聚集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无锡市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走在了沿运城市的前列,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本文从三个方面评估了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针对性地提出了遗产开发利用的建议:应借鉴新的遗产保护理念,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与突出普遍价值,进一步突出工业遗产的特色,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申遗成功后,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在扬州运河文化遗产地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现状,提出了加强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保护、丰富遗产保护与展示手段、积极开发游客参与性项目、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深化运河城市间合作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大力推广,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越来越强,生态文明是由人类、环境、资源能源三大子系统的相互依赖、互相作用形成的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资源,也包含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却日益凸显。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出发,分析了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并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5.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类活动的形式对北京城历史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文化带上的古道展现出来。古道贯穿于西山、永定河与北京城之间,分为古商道、古香道与古军道三种类型。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妙峰山庙会、京西太平鼓等项目,在古道上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北京城服务。其整体性体现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以人为核心,为北京人与北京城服务,并共同存在、发展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相似文献   

16.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项发展应用潜力巨大的新兴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是重要的应用技术。本文研究了增强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现状,探讨了增强现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初步的应用思路。本文对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尝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与保护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意识形态向产品形态转化的有效方式。有鉴于资源整合对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以在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但存在较多问题的广西桂林地区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问题。研究发现,桂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开发中存在着保护工作起步晚、申报工作进展缓慢、保护经费匮乏,申报主体分散、重复申报问题严重两大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申报、开发、宣传、营销四个方面整合桂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本文论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现实任务及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人们的重视,遗址公园作为文化载体,是联系城市与遗址的过度纽带,对于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起到了保护作用。但遗址公园周边地段的建设往往受到自身与外部建设条件影响而造成不合理开发,使得与历史遗址的文化内涵不符。针对我国遗址公园周边地段发展现状,总结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新规划应坚持整体性、连续性、多样性、动态性的基本原则,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在尊重文脉和现状的前提下,对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宫墙周边地段重新定位,植入新的城市功能,整合资源合理利用,滚动开发,与公园一起融入西安生态格局,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平衡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面临一些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必须加强生态文明观的指导.生态文明时代鱼生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国民传统观念、环境恶化、客观因素、非生态文明的旅游发展观等都影响鱼生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时代横县鱼生文化可持续的构建应包括三个部分:较高的环境保护伦理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