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这句名言道出了教学的本质。然而“教”什么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无疑是问题的关键。 历来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单纯的知识传授。因而教者把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解剖开,综合来,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弄了个支离破碎、翻天覆地。教师自以为讲全了,讲透了,然而学生收获不大,效果不佳。这种教学充其量是“喂”,学生“吃”进去了,能否消化则不去管,再“吃”,还得靠“喂”,学生成了长不大的阿斗。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常把教师比作红烛,说教师“照亮了他人,毁灭了自己”。其实,并不尽然。即便是“蜡炬成灰”吧,也不是“毁灭”,只不过是完成了一次“能量转换”罢了。一个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把他的光和热全部传递给了千百个学生,一方面使这些学生成长起来。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其中还往往会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这位教师的劳动会  相似文献   

3.
较长时期以来 ,由于受陈旧教育思想的束缚 ,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 ,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一套“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教学不再是师生双边的活动 ,课堂上 ,“主体”成了“客体” ,“主导”变成了“主宰”。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 ,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认知心理、学习习惯都可以置之度外 ,反正学生得围着教师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并没有取得主体地位 ,而是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 ,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意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最终是让学生能够不依赖教师,自己去发现、掌握学习规律,独立求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而不是事事处处都由教师“包办代替”。然而,有不少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像照看婴儿似的对待学生,生怕学生“摔伤、跌破”,亦步亦趋,小心翼翼:讲例题从读题直到新题结束都由教者“独搅”,学生则似一尊尊  相似文献   

6.
肖德珍 《中学文科》2009,(5):55-55,77
数学知识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为了更好地把教师“现成的”“教数学”改变成学生“再创造”地学数学,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五注重”.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角色,从“前台”向“后台”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准确定位,从讲台走向学生,以退求进,以学论教,以教定教。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整教学顺序,并作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强调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语文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的要求。简而言之,“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以学定教”的“学”主要是指文本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学定教”的“教”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以学定教”是在学生的“学”中来落实适合学生的“教”。因此,如何创建适合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喜欢的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了“以学定教”能得以成功实行的关键,也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联系工作实践谈谈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应有的三个创建。  相似文献   

10.
论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以“教”为出发点来定义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尊严的维护,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塑造的对象。所以师道尊严有时候异化成一种以等级、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本文试以“学”为出发点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助学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作为教师应淡化“学生纯粹是受教育者”的心态,自觉履行“助学者”角色。  相似文献   

11.
在教师中,有人是“教者”,有人是“师者”,何为“教者”?何为“师者”?由“教者”转化成“师者”,需要几步?“师者”首先必须是“教者”,但“教者”不一定是“师者”,“师者”是上位的,而“教者”则是下位的。由“教者”到“师者”需要教师把功夫花在学生身上,把功夫花在课堂内外,成为“师者”,不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变得五彩纷呈。随之而来的公开课,便成了教学中的“亮点”,但执教者往往在无形中给课堂套上枷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大多不是追求研讨课的真实自然,而是把预案设计的圆满完成当作最佳境界。这样,“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没有了创造的激情,没有了智慧的挑战,没有了生命的成长。新课程改革不允许公开课的“作秀”,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生成,营造生成“空间”、捕捉生成“问题”,把它变成一种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在课程实施中,一些教师开始尝试将“教—学—评”有机衔接,探索推动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教学中,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引领学生进行问题探究,逐渐成为一种主要教学方式。在问题探究中,教师提出的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而是由多个问题汇聚而成的“问题链”。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发现,历史教学“问题链”的设问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走进教室,我们常常能看到两种课堂:一种是“故事”课堂,一种是“事故”课堂。在“故事”课堂上,师生充分互动,智慧碰撞,发展思维,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成长经历。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己任,巧妙引导,促成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了认识,将一节课演绎成一个跌宕起伏、精彩绝伦的故事。在“事故”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强硬要学生接受自己教学意图的思维绑架。教师“套路”学生,学生一味迎合教师,课堂呈现的是“伪学习”“伪建构”。  相似文献   

15.
教与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能促进教师的教。二者互相作用,为实现有效数学教学目标发挥着整体功能。但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大多教者存在着重教轻学,这是制约数学教学改革的因素之一。从教的角度看,不是"授人以渔",而是"授人以鱼"。教师往往带着问题去面向学生,而不是带着学生去面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教书”当做“从教”的同义词,教的对象虽是学生,教的内容却是书。作为职业,“教书”自然偏重内容而偏轻对象。后来提出“教书育人”,指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教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我们现在想给“教人”一词,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即“以人教之”。人是指教师自己。我们认为,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不是书,而是教师自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马琳 《四川教育》2002,(11):22-23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这就是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爱学”,这需要我们自觉地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怎么“教”呢?一、树立课程意识,在材料和设计上求“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师生应该成为…  相似文献   

18.
教师从事阅读教学,就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一篇篇的课文。很多的教师多年养成的习惯是粗略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就急于去看教学参考中的“教材分析”,去看看编者们是如何分析文本的,接下来就看教学参考书中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指导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用“编者”的思维代替了“教者”的思维,教师又用“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四心相通”的美好现实就很难实现,阅读课堂也缺乏创意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教学?过去往往理解成“教师教-学生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应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固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归根结蒂要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才能起作用。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的将是一句空话,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的要靠离校后的体现,因此,掌握学习本领至关重要,教师“教”学生“学会了”学习(即掌握了学习本领)。并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那么,教学目标才以实现,教学的价值才得以真正的体现,本文从教师要教“学”的理由(转变观念)、如何教“学”(改革教法)、完成教学轨道转移的标志(达到效果)三个方面探讨教学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不少教师上课,不是把劲儿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怎么教”上。于是,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消化能力,把教材处理成“满汉全席”;有的不管学段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