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缘于对“文革”的反思,表现荒诞意识的方法可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与西方荒诞意识不同,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带有中国本土色彩;荒诞意识最终被默认,在新时期小说中经历了从问题到背景的转换,新时期小说不得不用日常生活来抵抗荒诞,这同时也意味着荒诞意识的“消失”。  相似文献   

2.
小说,这一后代“蔚为大观”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只是处于萌生阶段,无论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中的某些内容,还是史传文学中的片断记载,虽具有后世小说的某些因素,却不能独立地称之为“小说”。因而,先秦时期出现的“小说”一词,虽具有后代小说观念中的某些成分,却无法等同于今天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而在汉代,这种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初具小说规模与性质的作品大量出现,并表现出鲜明特点;接近后世理解与认识的小说理论开始形式,并且对后代的小说观点及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认清先秦“小说”的含义,探索汉代小说观…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经常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抒情。在《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12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些小说中的“我”或为衬托主人公而设,或为便于直接抒情议论而设,或充当串连故事的中介见证人,也可作为文章中的主角出现。他们从不同角度起到了深化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这种写法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行文自然、亲切。下面我们就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作为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采用自叙形式,把一件小事的经过和“我…  相似文献   

4.
小说界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提介用“新小说”“新民”,试图把小说的创作与启蒙主义思潮相结合。此举促进了传统小说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大大提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小说界革命”作为现代小说理论的萌芽,一开始就把小说与政治目标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5.
当代作家徐小斌的《羽蛇》《海火》《蓝毗尼城》等小说中的“善恶”书写,因其对幽微人性的深入把握与复杂人生的深刻反思,而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在徐小斌的小说中,“善恶”这一复杂沉重的主题同样具有生命的真实质感,它们符合人生苦乐交织、错杂难解的本质,它们所唤醒的小说美感也尤显真实,徐小斌小说中的“善恶”书写也正是以其独特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为当代文坛中的“善恶”书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三言二拍》作为中国古代优秀小说,常被认为代表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然而通过与《十日谈》中的小说进行对比研究,可看到两部小说虽然都提倡“情”的重要性,但是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完全不同,而这与个体意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老残游记》中的白妞形象塑造葛正华《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别具一格的作品。因瑕玉互见,历来评论不一。在写人写景这方面有的称“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有的则说“艺术性不高”,“只有一定的艺术技巧”。这两种评论.都不尽公允,惟有鲁迅在《中国小说...  相似文献   

8.
《太平广记》收录“梦”类小说共七卷,可分为四类,即“梦休征”“梦咎征”“鬼神”“梦游”。这些小说是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根据传闻改编、杜撰的作品,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时代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太平广记》中唐代之前的“梦”类小说甚至不能称之为小说,更像是故事梗概。而唐代之后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文学价值极高,具有愉悦性情的功用,有“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原则,对中外大量的微型小说的创作现象进行审美观照,认真梳理,归纳总结出写作辩证手法在微型小说创作中的妙用,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层面上,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例析了“虚实相生法”、“抑扬互易法”、“因果藏显法”、“正反错位法”、“寓庄于谐法”等五种写作辩证手法,在微型小说创作中的实际操作及应注意的具体事项,对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解读才子佳人小说的男权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子佳人小说以“才子”“佳人”为主人公,演绎他们的婚恋故事。虽然才子佳人小说中描写了一群光彩夺目的“佳人”形象,呈现出女强男弱的两性格局,但它仍然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可从小说中对“佳人”形象的描写和婚姻状况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关系存在着一种双环结构形式,即以格特鲁德和保罗为圆心,以“情人关系”或“情敌关系”为半径,组成了一个两圆相切的双环结构。通过这种结构形式,作品阐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如何残害人性,异化了男女两性关系,体现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为后人在人物结构艺术方面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庄子》最早创造了“小说”这一概念,虽然与后来广为流传的小说相距甚远,但早期小说雏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应该有一致之处,并取代了其他概念而成为现代文体概念。西方人对“小说”这一概念的称谓,同中国人给小说的命名,在观念上也有着一致之处。从东西方小说命名可以看出,小说具有民间性、虚构性、可讲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试图论语迟子建小说中的常见情节“父亲之死”源于作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的心理情绪,并以“父亲之死”为线索来解读其小说中浓重的死亡意识、“灵魂”的频繁出现以及小说中传达出的富有悲剧感的幸福观与完美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市井”色彩,老舍小说创作中的“京味”和幽默,较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通俗”倾向。他们的这种倾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拨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的低级“媚俗”之趋,而且也代表和展示着中国现代非通俗小说创作雅俗相化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在脱俗中通俗和在通俗中脱俗。  相似文献   

15.
本从整体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味”论。通过研究说明:早期为了论证小说的独特功用和审美特点,评论常用“奇味”、“异味”来做整体说明;后期(主要是明清时期)评论常常在具体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语言乃至结构等艺术特点中,运用“味”的范畴来分析其美感特点。“味”虽然不是小说理论批评的中心范畴,但无疑是其重要审美范畴之一。而且这些“味”的范畴,明显是与小说的审美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自然”叙事是迟予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文章从阐述“自然”在迟予建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体现以及迟子建的自然观入手,深入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对于灰暗现实的超越以及在超越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美学追求,进而触及迟子建小说叙事的诗学内核。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审“丑”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一定意义上说,小说《金瓶梅》是一幅“百丑图”,西门庆集众丑之大成,他既是丑之主角,又体现出一种“否定的美质”。他不是概念化的丑角,而是“丑”王国中的“这一个”。小说在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尝试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其审“丑”过程中的明显失误,使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中掺杂了严重的自然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8.
唐宋元是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创作,小说理论在唐宋元时期面临如何真正走上艺术审美批评之路的问题。从唐之“史氏流别”观到南宋之“史说分离”观,再到元之“说大于史”观,史学意识在唐宋元小说批评中的隐现及其渗透体现了这一时期小说批评走向艺术审美批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哑巴补鞋匠》采用叙事学的方法,通过对小说文本中“我”的声音的分析,理清“我”与“补鞋匠”的关系,展示小说虚实策略的一些特点,思考它的成功之处,尤其是轻的描述和对沉重回避的叙述中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宋江,作为《水浒传》中的领军人物,是阅读和研究这部小说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物。历史上的宋江和小说中的形象很不相同。在张政娘先生的《宋江考》中,他是“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的坚决反抗者,是“勇悍狂侠”、为了反抗封建压迫作殊死斗争的英雄。那宋江是如何从这样的英雄,成为小说中武不及鲁智深、武松、李逵,文不如吴用的“平庸领袖”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