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典型"一词用于评价文学艺术中的人物,滥觞于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把典型与个性相结合,则始于十九世纪的俄国。所谓的"文学的典型性"除了指"文学人物的代表性、模式性"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内涵。所谓"文学要塑造典型"在其根本意义上就是要塑造"类的样本",即某一类性格的人的集中代表。由"典型"的发展与演变可以推出:糟糕的作家永远塑造不出典型。那么文学的典型论就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2.
《雷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与观众。其中蘩漪这一形象倍受关注。她是作者塑造的最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一个最具有“雷雨般”性格的人,一个个性复杂的典型彤象。她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在追求个性解放与情感自由的过程中,努力挣扎,燃烧自己,也毁灭他人,成为文学史上又一个悲剧典型。本文主要从蘩漪的个性特点、生活环境等方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论高觉新悲剧性格的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的艺术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十分注意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别是对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巴金《家》的高觉新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丰满而又独具一格的艺术典型,多年来这一形象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议论,进入21世纪,分析高觉新悲剧性格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有着更加广阔的社会意义,本文分析了高觉新悲剧性格的特征,并从传统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形成其“二重人格”的典型性格做了深层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高觉新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对新世纪中国年轻人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练习七课题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要求进一步学习范文刻画人物个性的技法;选择重点事例突出人物个性。指导要点 (1)人总有个性,而且每个人的性格总是各各不同。联系范文《普通劳动者》、《葛梅》、《孔乙已》、《范进中举》,说说这些范文是怎样刻画人物个性的。重点讨论:作者怎样用动作、对  相似文献   

5.
马临漪 《天中学刊》1998,13(6):64-65
《雷雨》是曹昌先生蜚声文坛的第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它以深刻、犀利的现实主义笔触在错综纠葛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而又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繁漪是他在广泛吸取希腊悲剧较为进步的命运观和表现妇女卓越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精心刻画的最成功、最有魄力、最动人的悲剧形象之一,也是他笔下第一个不相信命运的烈性女子。她身上那种不同凡俗、使人惊叹的坚强、反抗、破坏、做岸、果决的“雷雨”性格,蕴含是丰富的,给人的启迪是深刻的,震撼是巨大的。繁调是个思想里渗透着要求个性解放的、具有“雷雨”般性格的“五四”以后的…  相似文献   

6.
在欧洲古典美学家中,别林斯基是一位最为自觉倡导典型理论的文艺批评家.“共性个性统一说”是别林斯基典型理论的核心观点.别林斯基把“典型性”、“特殊性”看成是典型创造的两个法则,而且认为二者是统一的.同时,别林斯基强调典型的时代社会内容、普通人的典型和典型与环境的关系.“类型说”在别林斯基典型理论中也留下深深的辙痕.  相似文献   

7.
作对恩格斯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统一的原则,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新的认识。(1)什么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什么是典型环境?艺理论界有三种看法。(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科学地概括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4)恩格斯关于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统一的原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就典型的共性、个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等方面,对文艺典型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一什么是文艺典型?什么是文艺典型的共性?这个问题,在文化大革命前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我国文艺界曾经有过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典型共名说、性格类型说、共性社会说、共性阶级(共性等于阶级性)说、个性与共性统一说,等等.这些论点,都各有其可取之处,但又都未能准确地说明文艺典型的本质.“典型共名”说,把文艺典型人物所起的“共名”的社会作用误认为典型人物的共性特征;“性格类型”说和“典型社会”说,只分别看到了典型“性格核心或基本之点”和典型的社会本质.这三种说法的共同缺陷就是忽视了典型的阶级本质.说“典型的共性等于阶级性”,虽然看到了典型的阶级本质,但说“等于”,就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导致典型创造上的公式化、概念化.过去比较流行的“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的说法,比以上诸说进了一步.这个定义说明了典型既是个别.又是一般,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艺典型形象的  相似文献   

9.
性格在学作品中犹如血液之存在于人体,人物性格是学作品中人物塑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作品中没有无性格的人物,也没有无人物的性格,本从人物性格的重要性,人物性格的表现,人物性格与典型环境三方面对人物性格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人物创造 ,是《红楼梦》创作成就的主要标志。作者笔下的几百个人物形象 ,至少有几十、乃至上百个人物性格鲜明 ,栩栩如生 ,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形象。其中大部分为女性。男性人物除贾宝玉外 ,大多花笔墨较少 ,然亦不乏成功的典型形象 ,而薛蟠即是其中之一。但历来论者甚少 ,似乎对其不屑一顾。其实 ,笔者认为 ,此人也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细致刻画 ,塑造最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是书中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现实丑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1.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社会中的美 ,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艺术中的美 ,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 ,美 ,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理解的实践 ,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环境的否定性统一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它不仅包括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 ,而且也包括人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活动。实践的特性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随着人类实践自身的发展呈现出受动性不断消解 ,能动性不断生成的趋势 ,人类实践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摆脱实践的受动性 ,获得实践的能动性 ,从而走向自由自觉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具有自我表现、自我扩张、自我超越倾向的创造性动物,这种创造性的潜在形式就是意志,由于人的需要的推动必然发展为现实的创造性实践,正是创造性实践开辟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环保问题成为全球化问题的热点。科技乐观论者、深层生态论者和社会生态论者各据一端,争论纷呈。对此,文章提出了借鉴王船山自然观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王船山的自然观承认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张一定要先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再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将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这种观点同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自然主义,既有部分的联系,更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作为其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并认为,天人由气所统,天、人以及联系他们的气构成一个整体。《黄帝内经》中的世界实际上就是这个整体。《黄帝内经》作者认为,该整体是有机的,其存在的形式体现为过程;人的生命是这个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在此过程中,生命实现了与天地宇宙的融圆。  相似文献   

16.
理解个性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但怎样理解个性教育,妥善处理个性教育与集体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中深感困难的课题。个性与社会性、群体性是能够统一的,要从个性与群体性整合的角度理解个性教育,个性不是个人性、个别性,是个体独立自主性。因此,通过教育塑造人的主体意识,完善人的主体品质,增强人的主体能力,是个性教育的本质与意义。唯此,才能明晰个性教育实现的基本要求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原意义的善--孟子性善论的理论旨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以实例指出人内具的价值根源,并指明人的德性是一个生生不已的修养过程;在充分考虑到环境和物欲对人的影响的前提下,孟子坚持主张性善,这是建立在人内在本具善的本原的基础上的,因而性善是“本善”而不是“向善”。  相似文献   

18.
人存在的双重性和人的发展说明人是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人的和谐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自身内部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人与外部关系的协调发展。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主要手段,对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理解偏差,导致人的异化。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应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人的发展摆脱盲目性而走上一条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育与“生态人”的造就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当代生态的日益恶化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失衡。人类要实现“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应当首先将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人”转变为“生态人”。“生态人”重视人地和谐,拥有可持续发展观,重视生命的过程之美。他们是实现当代人类生态生存理想的高素质人才保证。生态美育在培养“生态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审美理想.引导审美生活,是当代生态美育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完整人的基本内涵是以劳动实践质心核心、社会质为中心、自然质为基础、意识质为主导的四的统一。劳动实践是使完整人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