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物色》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又云:“物以情兴,情以物观。”文学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咏物诗就是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学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咏物诗导源于《诗经》中的咏物描写。经过历代文人的努力,咏物诗发展到唐代,无论在题材开拓还是托物寓意上,都达到了高峰。唐代众多著名诗人。大都有咏物之作,而以杜甫成就最大。  相似文献   

2.
《豹》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一首咏物诗,描写囚禁在铁笼里的豹渴望摆脱命运束缚的深切感受。诗人借助豹这一具体的“物”,传达他对“人”的世界、“人”的生存处境的思考以及他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茫和痛苦。《豹》有不同的中译,对几种中译的翻译技巧进行探析,和不同中译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诗歌翻译追求的是情通和形似,译必须有一种能融入原诗意境的激情,才能达到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3.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诗人选取橘树这一独具特色的典型意象,借橘喻人,以橘显志,全诗“情采芬芳”,诗情摇曳,达到了物我交融、情景融合的境界,是我国咏物诗的典型,在中国咏物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善于“以物兴怀”“托物伸意”,具体为以物寄志、即物寓情、借物议政、假物明理、托物讽刺等.在表现艺术上,咏物诗惯于横向参比而不同于咏史诗的喜欢纵向(古今)对比;咏物诗往往更加富于想象与联想,甚至可以达到形神兼备乃至遗貌存神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咏物诗,把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作为描摹对象,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咏物诗的特点“不粘不脱”,即既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曲尽“物”之妙;又要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有所寄寓。根据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有无作者明确的感情寄托,笔者借用王昌龄《诗格》中的术语,把咏物诗分为三个层次,即三个境界:“物境”、“情境”、“意境”。一、物境:抓住特征,绘形写神这一境界的咏物诗,能够准确地把握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给以逼真的描绘,使物的内情与外形达到统一。而诗人站在物…  相似文献   

6.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诗人以我观物,产生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的创作冲动,体物寓情,缘物寄意,将内情与外  相似文献   

7.
咏物诗,实体描摹而外,须熔铸诗人思想情感;如果只是简单写生拍照,没有深刻思想内容,肯定苍白无力。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1544~1605)《论诗文》认为,咏物诗须“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这就是说,要着重表现事物的“神韵”,既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进一步的要求是,须寄情寓理,有所寄托;或情中有物,或叙中寓理。如此,方可进入刘熙载《艺概》“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之化境。  相似文献   

8.
咏物诗词只是以客观的"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因此必须仔细审视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反观近些年,高考对咏物诗的考查频率较高,2002至2008六年高考共考查了11首咏物诗,选取的大都是以物喻人、形神兼备的咏物诗.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高考咏物诗的鉴赏指导?  相似文献   

9.
由于魏晋清谈风尚的推动,郭象“物各自然”哲学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哲学思想源于王弼的“无”而发展成万物自身的“有”,从而引领士人逐步发现并认识“物”本身,对物的发现与认识在文学领域发展到极致的表现便是南朝咏物诗的出现和繁荣,因此从思想史角度而言郭象哲学是南朝咏物诗产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咏物诗是诗歌家族的重要成员。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物赋形,写出物的特征和情状;一类是在对物的特征的把握中,寄寓着诗人的人生感悟。好的咏物诗都属于后者。陈建云的《石磨》可以说是一首好的咏物诗,诗人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通过对“石磨”形象的准确把握深刻地表达了出来。“生活让所有的牙关紧咬”,首节一句一节,直入主题,掷地有声,给人以震撼。这一统领全诗的句子,不仅简练精当  相似文献   

11.
杨惠芝 《课外阅读》2010,(8):145-146
咏物诗是古代诗词的一大类别,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特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即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到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情志。  相似文献   

12.
北宋中期以来,临济宗的迅速兴盛及其对禅宗南岳系“触目是道”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为宋代咏物诗带来了“借物说禅”的创作旨趣。这种“咏物即是说禅”的观念,赋予了宋人观察身边事物的清净法眼,从而使得大量前人较少关注的物象进入诗人的视野,部分原本并无禅意的诗歌意象如蹇驴、桃花等也发生着禅学化演进。在“触目是道”和“见色即见心”基础上产生的“言用即言体”的咏物诗创作手法,成为宋代禅宗诗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影响到宋代文人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临济宗的兴盛及其禅学理念的传播为宋代咏物诗的新变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咏物诗是其悲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人的精神寄托.每首咏物诗无不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忧己伤物的思想感情.杜甫的咏物诗愈到晚年愈精湛,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愈深刻.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晚唐之巨擘”的诗人郑谷,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为“郑鹧鸪”。郑谷四十多首咏物诗,或托物寓意,弥漫着感伤基调;或显示闲逸旨趣,表现出淡泊悠然情调,在创作上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笔者辑录了教学《石灰吟》的相关资料,供老师参考,以省备课检索之劳。关于诗题《石灰吟》是于谦少年时代的作品。《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石灰”点明了这首诗所吟之物是石灰,为正文奠基。“吟”与“歌”、“行”等相类,是文体的一种,这里可以解为吟咏,也可以理解为赞颂。关于咏物诗,北宋梅圣俞在《金针诗话》里曾经指出:“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毕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意思是凡咏物诗总有内外意,外意指外象,亦即所咏之物,本诗即为诗人表明要像石灰一样“清白”,显示了崇高气节和宏大抱负。关于作者作者于谦是一位民族英…  相似文献   

16.
唐宋咏物诗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虽然这“物”与“人”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但无论纠缠得多紧、多深,它总是以“物”为吟咏的主体.这“物”的含义是什么呢?可以说,除了“人”以外的客观现实都是物的内容.但专以表现田园山水风光的又不叫咏物诗,而叫山水诗或田园诗,因为那已是约定俗成,自成诗中一类了.所以,向来被认为是咏物诗的作品,所咏吟的物,主要是植物(如花卉)、动物(如禽兽)、器具(如各种摆设物、玩具)和某些自然风物(如风、云)等.虽然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但作为文学作品,作者在表现客观外物的时候,总是带着主观感情和意识的.所以抒情与言志常常与对外物的吟咏联系在一起.这样,人们在阅读、评价咏物诗的时候,就不仅着眼于诗中对所咏之物的描绘,而且乐于探究诗中通过咏物所抒写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咏物诗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它的兴起和发展,既有文学本身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刘勰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随着时代风气的转变,咏物诗也随之变化。反之,从诗人所咏之物中,我们也可以察知当时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8.
咏物诗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呈现诗人自我的品性,或赞颂某一类人群的高贵品质。教学咏物诗的最高境界在于言意齐飞,物情一色。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诵读产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通过联想还原诗歌的意境,并在角色置换中体验诗人的内在情愫,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9.
六朝咏物诗与谢物小启主要产生于文学集团,描写对象也有很大的共同性.六朝后期写作咏物诗的文人大都创作有谢物小启.在六朝创作咏物诗最多的萧纲、萧绎二人所创作的谢物小启也是最多的.与南朝连篇累牍的咏物诗相比,北朝咏物诗的创作简直是不成比例.在庾信、王褒入北之前,北朝连一首谢物小启也没有.可见六朝咏物诗与谢物小启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对于谢物小启的写作还处于探索阶段,齐梁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已相当成熟.谢物小启的产生及其写作技巧都受到当时咏物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晚唐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托物讽世和托物伤怀之作比过去明显增多,而借物言志之作大为减少。从诗歌形式看,寓言体咏物诗和咏物组诗出现了不少。中晚唐咏物诗在题材开掘和立意创新方面也有新的发展。白居易、李商隐和罗隐,是这一时期于咏物诗创作最有成就的三个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