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伊维德是著名荷兰汉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话本小说、戏曲和古代通俗文学研究。多年来,他用荷兰语和英语向世界读者译介中国文学,在西方汉学界产生深远影响。伊维德非常重视版本,翻译时总是以戏曲的最早版本为底本进行翻译。他还发现了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重要价值,是西方译介中国古代通俗文学最多的汉学家之一。伊维德的译介活动对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中,海外从来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板块,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海外是中国通俗文学文献的重要收藏地,特别是日本、韩国及欧美一些国家,不少重要文献在这里发现。其次,海外是中国通俗文学的重要传播地,不少作品被翻译和改编,对当地文学及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再次,海外有一支精干的研究队伍,在中国通俗文学领域取得了不少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以二战为界,海外中国通俗文学的研究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二战之前,基本上是一种零星分散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北美地区的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局面,无论是单一文本的研究还是专题式研究皆取得不少成就,古代文言小说研究后来居上,戏曲及说唱文学的研究也令人关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盲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今日的学界,关于通俗文学的研究渐成了一门“显学”,但鉴于各方面的条件,目前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几部有代表性的通俗文学史上,大多从宏观上来探索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历程以及自身的特点兼涉通俗文学的若干优秀作家与作品,以及某些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而从理论上来探索通俗文学的并不多见。朱志荣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北美地区的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局面,无论是单一文本的研究还是专题式研究皆取得不少成就,古代文言小说研究后来居上,戏曲及说唱文学的研究也令人关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盲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自18世纪末开始译介中国通俗文学作品,迄今已逾二百年。老一代汉学家如В.П.瓦西里耶夫、B.M.阿列克谢耶夫在介绍和研究中国俗文学与民间文化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当代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司格林、华克生和郭黎贞等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杰出的成果。对中国俗文学与其他民族俗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及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的相互影响研究,是前苏联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俄罗斯。俄罗斯中国俗文学研究具有材料特殊、视野开阔、角度新颖、观点创新的特点和长处,但也存在着用源于西方的一般文艺学、美学理论生硬诠释中国文化和后继乏人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22,(1):62-67
7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文献种类繁多、研究成果丰硕,但现有研究多从中国本土译介当代文学角度探讨,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关注不足。本文拟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文献(期刊刊载文献和发表单行本)进行梳理,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传播渠道与效果研究)进行反思,探讨汉学期刊、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以及优先宣传如通俗文学等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思想转变。助力当前文学外译政策调整,为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走向海外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松浦友久是中国学界所熟知的日本汉学家,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国的唐诗研究,尤其是李白研究,出版了三本关于李白研究的专著。本文在阅读松浦先生的三本专著的基础上,试图就松浦先生关于李白研究的角度与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说起海外的中国通俗文学研究,日本无疑是一个首先要提起的学术重镇。之所以这样说,有如下几个理由:一是日本公私藏书机构的通俗文学收藏极为丰富,尤其是一些在中国本土已经失传的通俗文学作品,小说如《游仙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相平话五种》,戏曲如《元刊杂剧三十种》,为此上个世纪有不少研究者如孙楷第、王古鲁等到日本寻访通俗文学资料。二是日本是最早研究中国通俗文学的国家之一,许多前辈学人如狩野直喜、盐谷温、青木正儿、长泽规矩也等,得风气之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他从1621年至1627年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从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第一次将其传播到西方以后就引起许多西方汉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为了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并满足教学需要,俄国汉学家也对“三言”故事进行了选译,所选取的多为在中国流行并符合俄国人审美趣味的故事。20世纪以前的“三言”俄语译本故事大多是转译自英语或法语,译者多为无名氏。从20世纪开始,俄国汉学家将“三言”故事从汉语直接翻译成俄语,译文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文献学和文学史的角度了解“三言”在俄苏的传播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著名学者胡适与海外汉学家交往频繁。以往学界多重视他与海外学人交游的个案研究,文章则通过对胡适日记、书信中大量文献的梳理,对他与海外汉学家近50年的学术交游做一纵向的梳理。藉此透析胡适对海外汉学研究态度的变化履迹,为当代的中学西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上海曾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本营,都市的繁华、市民的激增、报章的兴办、文人的加盟等,使通俗文学在上海不断得到繁盛与发展。鸳鸯蝴蝶派成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滥觞。新中国建立后通俗文学创作一蹶不振,中国的通俗文学让港台作家占据了大半江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通俗文学卑下的观念,继承中外通俗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注重通俗文学寓教于乐的艺术品位,加强通俗文学创作的批评与研究,开拓通俗文学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新猿乐记》是诞生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汉文笔记,是日本戏剧史研究中的具有重要资料价值的一部著作。本文通过对《新猿乐记》的介绍,旨在展示十一世纪前后以猿乐为代表的日本戏剧面貌,窥视其受汉唐戏剧文化影响之痕迹,探索其与中国宋金杂剧形式的异曲同工,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国学界过去对日本古代戏剧文献介绍很少,中日两国传统戏剧的比较研究也嫌薄弱。本文试图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日本现藏有500余件中国宋元时期禅僧的墨迹。对于这些墨迹的整理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墨迹的搜集与整理、墨迹作者群的研究、墨迹与日本茶道关系的研究、墨迹书法艺术的研究。虽然成绩不俗,但其研究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墨迹资料的解读有待加强;对于墨迹在日本的流传经纬及其反映出的中日文化异同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与分析;缺乏对墨迹文献与史料价值的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海典籍《瀛涯胜览》真实地记录了郑和船队的海外见闻以及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英国汉学家、研究型译者米尔斯的《瀛涯胜览》英译本是迄今为止郑和航海文献的首部、最重要的外文全译本,可谓西方汉学家郑和航海文献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将对该译本中的标题、序言、编辑说明、导言、插图、注释、附录等七种副文本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副文本在航海典籍《瀛涯胜览》翻译中的有效运用发挥着协调多元主体互动、实现多元文本互现、拓展多元文化互通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翻译与国际传播。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航海典籍翻译、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日本神话研究在我国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日本神话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是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给予日本神话影响极大,日本神话从天地开辟的阴阳五行思想、宇宙卵神话到人与神及世界万物的诞生神话,甚至黄泉国思想等,都留下了很多中国文化影响的烙印。虽然日本神话中的部分中国文化影响因素曾受到质疑,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认识到研究中国文化与日本神话关系的重要性。本文通过与日本国学院大学古事记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古事记学会事务局负责人谷口雅博教授的访谈,一方面向中国学界介绍日本神话及其典籍文献《古事记》的基础知识及研究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对话,探讨中日两国神话之间的关系,构架中日比较神话研究的桥梁,试图减少因交流不畅造成的研究不均衡和偏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独树一帜。近年来,通俗文学研究呈现“热”现象,本文试图从界定、流变轨迹两个方面对1911—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众通俗文学做一个概貌式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孟兆臣 《天中学刊》2008,23(1):61-63
近年来通俗文学研究显得热门,但是,其研究还存在学科划分割裂、研究理念陈旧、文献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在近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学科需要整合,理念需要更新,文献需要弥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通俗文学研究显得热门,但是,其研究还存在学科划分割裂、研究理念陈旧、文献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在近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学科需要整合,理念需要更新,文献需要弥补。  相似文献   

20.
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俗文学的创作一方面来讲可能是源于民间的一些习俗、传说;从另一方面来讲,通俗文学又往往为民间文学的传播提供一个源头。八仙传说是一种流传甚为广泛的传说,它的产生来源于作家对文人奇闻轶事的夸张性记载,它的不断丰富则是民间与后代作家的合力。后代作家在参阅前人文献的同时,也在民间吸取了大量的传说等作为创作新的通俗文学的养料。而这种新的通俗文学的产生,又为民间传说的再次形成提供了底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