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登了陈强强老师的《“一人之心”是“千万人之心”吗?》的文章,笔者对陈老师关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解读不能认同,遂成此文,与陈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  相似文献   

3.
荀子天官与天君的关系问题十分恼人。在“天人对扬”中,天官、天君均“在人”而“谓天”,因而人有二重性,既是人又属天,天也有二重性,既是不包括人的狭义之天又是包括人的广义之天,最终在天人关系上心即是天君又是天官,而且五官也不能离心而有。同时,心为天官而同于五官则谓性,心为天君而远离物象刺激则谓伪,在心性关系上荀子也表现出二重性:心有二重性,既为是性的心又为不是性而是伪的心;性也有二重性,既为情、欲、利的性又为辨、知、伪的性。荀子如此“纠结”地辨说,只是为了能够同时“兼”五官、天君而“能之”,以真正“具备”天官这种“器具”,也即在天生人成中让五官成其五官、让天君成其天君,最终走出人类的野蛮状态。这野蛮状态是如此“自然”,以至于人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其泥淖之中而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4.
既是古文家、又是诗人的韩愈、欧阳修,一方面强调“文以明道”,另一方面又把“道”与世人接近而易知的“实事”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重视作家思想品质的修养与提高,另一方面又提醒他们千万不可百事不问,脱离实际。两人在不少文章中阐述了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唐宋文学家的创作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直至今天,仍有其一定的借鉴意义。一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从“物不平则鸣”的自然现象,推导出言语、文章是“人不平则鸣”的产物;再从“不平则鸣”引申、扩大,提出“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观点,对时代、现实生活,作家经历与创作的关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走向“心中有人”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提到启发式教育,人们常常引用孔子的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何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东汉郑玄的解释是:“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重点是笔者加的,下同) 宋儒也有人认为:“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发,则沛然矣。”他们都强调一个“待”字。  相似文献   

7.
“唐秦”是她的品牌!那是她倾心经营的团队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她喜欢“唐泰”二字的横竖撇捺,不仅在于“秦”“唐”象征着大气而厚重,更在于“唐琴”只是她一个人,而“唐秦”则是一群人,这群人在规划中拾级而上,在互助中团队共进,在“见大世面”的历练中展现了年轻而团结、自信而儒雅的团队风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数量之丰、等第之高是有...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芙蕖》一文,用“得”字共有三句: (1)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2)在人则为应得之资矣.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很明显.(2)(3)句中“得”字都是“得到”的意思.“应得之资”意即“应该得到的享受”;“竟不得”则是说“竟然不能得到”. 问题在“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句,课本注释曰:“等于说,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植物.”此注将“不得”提到“谓非草本”之前翻译,并且将“不得”释为“不能”,殊可商榷.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时至今日,往日一抓就灵的生命线常常出现“断电”现象,不怎么好使了。问题的症结何在?一、电源供给政治思想工作之所以被誉为是“生命线”,是因为它能触及人的灵魂,拨动人们思想的琴弦,在交流与沟通中迸溅出思想的火花。这就要求,电量必须要充足,而电量的充足与否又取决于发电资源与发电设备。这里所谓的资源供应就是你所提供的“思想”能否切合学生的现实状况,思他们之所想,忧他们之所虑,切实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愤而不能启、悱而不能发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电力资源。至于给学生用套话、大话上政治课…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今年第四期,刊登了《杜牧〈阿房宫赋〉评注》。我认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的评注欠妥。该文对此句的评注是:“言应以己之心,度千万人之心,有‘人同此心,之义。”(该刊第19页)这样评述,就完全将原意弄反了。一个人的心(秦始皇的心)和千万人的心(全国人民的心)迥然不同。秦始皇豪华奢侈,恣意追求个人享乐,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根本不顾全国人民的死活。而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选编了杜牧的《阿房宫赋》一文,其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几句较难理解,课本也没有加注,查看教师用书,参考译文为“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秦王喜欢纷华奢侈,千万的百姓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挥霍的时候却如泥沙一样呢?”  相似文献   

12.
中考优秀作文往往在选材上能“想他人未想,发他人未发”,选取典型、新颖、精要的材料作文,令阅卷老师为之赞叹。可事实上,每年中考作文中有70%左右的文章依然是选材陈旧,缺乏新意的平庸之作。选材新颖与否是衡量中考佳作的重要标准,千万不能等闲视之。选材应遵循以下三原则:一是真实性。即选择自己熟悉的真实材料。中学作文教学提倡“真实的体验,创新的  相似文献   

13.
“人体”与“身体”是当下中国人体文化研究中频繁使用的一对概念,它们的含义常常被混淆。“人体”与“身体”的概念既涉及人的赤裸状态,又涉及人的服饰状态。但“身体”泛指万物之体,“人体”则特指人之身,且“人”通“仁义”之“仁”。“身体文化”是西学中的热门研究,“人体文化”则可以让人引起对艺术与科学更多的关注。“人体文化”与“身体文化”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出现、发展,内涵虽有区别,但两者的理论可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引论宋人王子韶创“右文说”,认为“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此后,王观国、戴侗、黄生等人都支持这一说法。至清代小学大倡,认声音通训诂,右文说又得到进一发展,但颇有过激偏颇之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凡从某之字多有某某义”,“凡从某之字皆有某某义”。前一说近乎事实,后一说则过于武断。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中则说:“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某为  相似文献   

15.
李晓 《成才之路》2011,(27):I0015-I0015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大森林……”最近,电影版《蓝精灵》在各大影院热播,唤起了很多人的美好回忆。很多网友根据不同职业,将这首《蓝精灵之歌》改编成多种版本的“蓝精灵体”.吐吐槽、降降压,唱唱更健康!蓝精灵主题曲简单易学、脍炙人口,绝对是。借题发挥”的好载体,于是声势浩大的“蓝精灵体”在网上开始流行了。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唯利是图。好些人上任之时都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而且他们也都懂法,但却不能守法。我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能“慎微”与“慎独”。  相似文献   

17.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国”即“丝国”,因为我国很早就向西方输出丝绸,所以他们才给我们起了这个名字。下面摘两段古代外国人对“丝国”的描述,读来颇有意思。 公元174年(东汉灵帝熹平三年),希腊史学家撒尼亚斯在他的著作中说: “赛里斯人用织绸缎之丝,则非来自植物……其国有虫,希腊人称之为‘赛儿’……虫之大,约两倍于甲虫、皆与树下结网蜘蛛相似。蜘蛛八足,该虫亦八足。赛里斯人冬夏两  相似文献   

18.
蔡子涵 《新读写》2012,(5):35-35
周立波曾笑谈:“有什么千万不能有病,没什么千万不能没钱。”这句话不错,但我认为应该再添上一句“缺什么千万不能缺心”。  相似文献   

19.
说“门榜”     
<正> 赣州和吉安地区,民间过去有这样一种习俗:厅堂大门顶上,粉以石灰,画一匾额,书之四字,名曰“门榜”(亦称“榜书”、“署书”),既作装饰用,又标志户主的身份人品。门榜所书四字,大有讲究,约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显示其姓氏之家风。如姓曾的则书写“三省传家”,说他们是春秋时曾参的后  相似文献   

20.
希特勒“生命之源”计划揭密村夫纳粹是人类在20世纪经历的一场噩梦,它制造的悲剧举不胜举,令人发指。下面这则鲜为人知的故事从又一个侧面反映了纳粹的罪行。法国人瓦尔特和德国人奥拉夫,都已年过半百,却始终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他们是纳粹一个名为“生命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