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毅 《教师》2012,(17):94-95
口腔医学美学是整个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医学美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审美实践活动等途径,在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品质、审美创造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为了探究实施口腔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江苏省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口腔工艺美学”课程。本文结合临床实际,阐述如何在高职口腔医学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美学是一门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型(重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和理论。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学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在哲学、中文、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地位得到了巩固,而且正逐渐成为其他备类相关学科的专业或公共选修课。在教育技术专业开设《美学原理》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把握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理解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理解艺术活动,既有“美”的观念.同时又具备审美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诗道性情”的提出是船山诗歌美学对传统儒家诗歌美学的一大突破性贡献.而王夫之的主要突破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兴”“情”这两个主要概念,并以此提出他的诗歌本体论.并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实践之.以“兴”为主的“四情”说的提出也使他的美学体系从创作论走向审美接受,儒家美学精神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它自身就蕴含着许多美学元素.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哲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古训,启示人们要考察天地之美,通晓万物之理.现代美学理论更从本质上揭示了自然科学的美学属性,揭示了物理教学应遵循的美学原理,也揭示了物理教学与审美教学之间的关系.物理教育中的美育应根据学科教育目标,结合中学生审美心理特点,通过揭示物理学的“真”与“美”使广大中学生开阔视野,和谐关系,陶治心灵,增强情趣.  相似文献   

5.
周敏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4):152-154
目的:医学美学课程是江西省精品课程,也是美容医学的主干基础学科课程,根据美容医学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特点和内容,针对医学美学课程的大纲要求,在医学美学实践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尝试和深入探索实施,以供同道参考。方法: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是进行了实践课程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法;实践教学改革效果等方面的教学实施。结果:总结了在医学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对人体的美学研究、美学维护、美学修复与再塑人的健康之美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教学设计、方法与效果。结论:医学美学教学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医学美学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对美容医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和理论支柱性价值,医学美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实践教学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建微 《考试周刊》2010,(19):195-196
军事科学美学以美学理论作为奠基之石,有理由以其独具的分支学科的特点自成体系。它研究军事领域的和谐与秩序,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真和合规律性表述的科学理论之美.鉴赏这种关所特有的审美心理,以及与科学创造的关系诸问题。文章侧重从“军事科学审美有助于以美启真”、“军事科学审美有助于作出科学预见与假说”、“军事科学审美有助于诗意地从事军事活动”角度论述了军事科学审美对于军事科学创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后实践美学”主张“突破”和“超越”“实践美学”,从“生命”和“生存”寻求美学的理论深化。本文认为,必须分清“实践美学”和“实践本体论美学”,正确把握实践和美学之间的中介与切入点,不能离开实践唯物主义去认识“生命”和“生存”,审美功能论上的非实践观点只能使美学陷于自我幽闭。中国当代美学应十分珍惜20世纪中叶选择的“实践”这个理论基点,现在需要的是回到实践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美学,才能真正超越“实践本体论美学”,把美学实实在在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美学校认为是“中国当代美学第五派”。生命美学产生于实践美学并对实践美学有所超越,真正地恢复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还美、审美于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美学的两次大讨论中,周来祥先生“美是和谐”的理论体系悄悄地崛起。他采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使他的思想理论在逐渐呈现出体系的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深度和力度。但“和谐”一词在此以前指的是客体诸因素的某种组合方式,而周来祥则把它确立为一个对美的本质进行界定的最简明的表达。因为他所说的“和谐”,是一种关系,是审美关系的和谐。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它在艺术中,就是主观和客观、表现与再现、感情与认识、真与善的统一。这种理论要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所以在重视美学理论的同时也必然深入地考察历史,周来祥的审美历史观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从大的范畴上来看,周来祥的美学思想体系属于“实践派”.但在许多方面又与国内的“实践派”美学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周来祥以自己的美学体系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理论起点,《美学四讲》则是其集中体现。“自然的人化”这一人类学主题分别展开为“美是自然的形式”、“新感性”和艺术积淀;审美本体论是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总结形态。李泽厚的后期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收获,其内部存在诸种矛盾,对人类审美活动的个性与具体性并未展开深入讨论,也没能实现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