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居易是中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70多首讽喻诗,这些诗篇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些讽喻诗的特点可以从如下五方面作出探讨。(一)坎坷经历:白居易讽喻诗人民性形成的现实原因;(二)现实主义诗论:白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理论基础;(三)诗歌创作:白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四)诗歌形式:自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外在统一;(五)诗歌影响:自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持久魅力。  相似文献   

2.
感遇诗强调"风骨"与"兴寄",在创作中主要艺术手法为"有感而寓于言"。经过陈子昂的实践,感遇诗的基本立足点和特点已确立。其后,张九龄在感遇诗的创作上继续深入,他把陈子昂感遇诗庞杂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保留其"兴寄"之体的特色,也就是感遇诗的最基本的特点和立足点。在张九龄的诗里,"比"和"兴"作为诗歌创作的两种手段的痕迹非常薄弱,可以说整篇都是"比兴"。更注重诗中有所寄托。白居易的讽喻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白居易的讽喻诗与陈子昂感遇诗中的感事类一脉相承,并且白居易的咏物寓言诗,以及对比兴手法的熟练运用都充分证明了白居易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所不同的是,陈子昂的诗重在批判,而白居易则重在讽劝。  相似文献   

3.
中唐崛起的元白诗派领袖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晚年放弃早年“诗歌讽喻说”理论,诗风转向闲适,其讽喻诗和闲适诗分别体现了他早期和晚期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文试图从时代的大环境、白居易本身的士大夫情结以及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找到其晚期诗风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自分其诗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最重讽喻之作,在诗集中冠之卷首,认为杂律诗无足轻重,称"他时有为我编斯文者,略之可也"。然白氏的喜尚恰与时俗倾向相左:"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不仅中唐,纵观有宋一代,词中亦是不重其讽喻之作。大抵而言,白氏讽喻诗中,只有《井底引银瓶》等少量作品对宋词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并且这些"少量作品"或以女性悲欢为中心,或仅取诗歌景语,至于"唯歌生民病"之类反映民瘼的诸如"近正声"的《秦中吟》一类,宋词并未体现出过多关注。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一生创作丰富,今存诗二千八百多首,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因此历来对白居易诗歌研究者颇多,但大都集中于讽喻诗和闲适诗,忽略了白居易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白居易的题咏诗。白居易的题咏诗真实的反映了他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通过对白居易题咏诗创作成因、题咏诗的分类及题咏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更加的了解白居易的审美情趣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能体现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影响力也最大。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讽喻诗对比手法运用的分析,来阐释诗人抒情的巧妙之处。论文主要是描写白居易讽喻诗中有代表性的对比类型,如对不同阶级间的对比、诗人自己与普通百姓间的对比,讽喻诗中数字的对比以及百姓内心活动的对比来凸显诗人心中喷薄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接受白居易诗文影响已为众多学者证实,其中引用白氏讽喻诗的例子格外引人瞩目。讽喻诗特有的功利性职能显然与《源氏物语》主旨,甚至与日本传统审美理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剔旨存情的引用原则,使紫式部能够将讽喻诗句完美的融合在《源氏物语》中。比对阅读两者,颇可体味,正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典范性影响了紫式部的创作。从“诗乐合一”的创作理念,到长于描写、意象丰厚的语言表达,再到叙事技巧和女性主题.紫式部无一不精雕细琢,这都是在汲取白居易诗歌典范艺术上的再创造,而其背后体现的则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唐的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中,白居易都是很重要的一位。他的讽喻诗的创作和主张,尤为人们重视。白居易提倡的写作讽喻诗的言论是其诗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本拟就白居易创作讽喻诗的时代背景、目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曾于元和十年到长庆二年间三次往复经过商州,留下了与商州相关的诗歌15首。这些诗歌展示了白居易于仕途人生转折时期思想发展、情感变化的脉络。"山水文化篇"揭示了商州的秀美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给予诗人的精神慰藉和影响;"友情篇"展示了商州途中白居易与友人特别是元稹之间深挚的友谊;"仕途心路篇"勾画了诗人"官隐"思想逐渐产生的过程。与白居易的商州诗相较,元稹的商州诗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对于宋词产生较大影响的诗歌,并不是他所重视的讽喻诗,而是感伤与闲适诗。闲适诗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感官享乐、世俗生活的旖旎风流、写景咏物之作;另一类则是偏重精神层面的乐天知命之诗。这其中又以恬淡之情、旷达之意、空幻之意为主。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通俗性、写实性及类型多的突出特点,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讽喻诗作为白居易诗歌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激越耿直的措辞,切中时弊,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密相关,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因而颇受后世重视,研究成果屡见;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其讽喻诗不同,意在“独善”,诗人在饱经人生沧桑的体悟以后,  相似文献   

12.
杨勇  马群英 《海外英语》2014,(12):275-277
在白居易的诗作中既有关心人民疾苦的讽喻诗,也有怡情保和的闲适诗。而闲适诗中的诸多写景诗不仅仅描绘了四季或身边景,更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诗中还应用了隐喻手法。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在概念隐喻的视角下,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分析白居易的闲适诗中的写景诗,解读诗中体现的情感和所折射的当时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闲适诗和他的讽喻诗一样都是社会政治的产物。闲适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的就是社会政治。把影响白居易的重要政治事件与闲适诗的创作特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反映出闲适诗和中唐社会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说明闲适诗所具有的特定历史内涵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木斋 《天中学刊》2023,(3):84-91
白居易年轻时与符离邻家女湘灵的独特恋爱经历,对其一生的思想及文学写作影响至深。以白居易讽喻诗中的代表性篇章《井底引银瓶》《续古诗十首》为线索,大抵可以勾勒出其恋情始末,从而也有利于白居易早期心路历程及其诗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批评时政,为民请命,是个得罪人甚至得罪当局的差事,需要有胆有识,目光锐利,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写别人不敢写的文。在用诗歌评议时政的诸多古代诗人中,唐代白居易当属佼佼者之一。其创作的大量讽喻诗,就是唐朝的时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以达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目的。其政治讽喻诗多为“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伤民痛指斥时弊之作。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他主张形式要服从内容,反对形势主义的诗风。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于元和年间的讽喻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涧底松》就是《新乐府》五十首当中的一篇代表作。该诗将矛头直指唐朝统治者,反映了底层知识分子阶层的不易与艰辛,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诗歌的内容入手,探讨了诗人的创作思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政治迷途中穷且益坚地呐喊着的文人形象。  相似文献   

18.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的忧国爱民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作了3000余首诗歌(包括不少散佚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占有突出地位、具有重要价值的讽喻诗在《白氏长庆集》中占170余首。这些作品为劳动人民的痛苦呼吁;同时对于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予以谴责。透过这些内容各异、长短不一、题材形式丰富多样、褒贬程度不尽相同的讽喻诗,我们能够清楚地理出白居易毕生为百姓“鼓与吼”的忧国爱民的情感脉络。本文拟从白居易所处的社会时代着眼,对他的部分讽喻诗所折射出的民情况做些浅述。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生活的时代适逢唐朝…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创作的诗歌中讽谕诗是最有价值的。这类诗歌不仅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而且寄托着诗人的政治理想,印证了诗人所倡导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提出了"通儒"的音乐观,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音乐与国家兴亡关系密切,但并非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它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因素;在音乐的诸要素中,歌辞较乐曲或乐器等其他因素而言,更能发挥这种功能。白居易的这种音乐思想扎根于中唐音乐发展的现实土壤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对其讽喻诗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以《秦中吟》与《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就是这种音乐思想的具体歌辞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