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色课堂就是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学科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让课堂有"儿童味",这是基础。还要有"学科特质",那就是要有语文味、数学味、英语味、体育味等学科味。  相似文献   

2.
实行和推进新课标,已经过了好几个年头,绝大部分老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行为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对话互动……但我认为现在我们对新课标的理念的理解尚需深层化、合理化、科学化,勿要片面化、简单化、形式化,不要脱离数学去片面追求生活化、情景化,把数学课上成综合课,还谓之为学科融合。有的老师为了导入新课,播放长时间的动画影片,谓之为创设情境,或让学生长时间自主探究,冲淡了“数学味”……笔者联系学生生活设计、执教了一节复习课,遮谈在新课标理念下搅浓数学复习课的数学味的禺四..  相似文献   

3.
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的载体,设计高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在充分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理解数学以准确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理解学生为确定教学难点提供保障,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而理解教学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设计高效的数学活动,实现教学预设,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的课例为载体,通过对课堂中两个主要的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并分析了本节课是如何在数学活动中体现数学思想的,供一线老师参考.  相似文献   

5.
"数学味"的课堂实质就是要体现数学的学科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本质.教师要实现"数学味"的课堂,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研究教材和课标,寻找"数学味"的配方;关注思维和过程,感悟"数学味"的魅力;渗透思想和方法,领悟"数学味"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堂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数学课堂有效的学习活动呢?最近有幸听了柳州市景行小学教师梁远征执教的《生活中的圆》一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充实、有效的数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探究、掌握数学内容,体验、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现就这节课的两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那么,怎样的课堂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自主发展呢?本文结合"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为例,介绍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围绕"预习——  相似文献   

8.
融入信息技术的课堂已不仅仅是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智慧.以一节“函数的叠加”探究课为例,以图形计算器为技术工具,感受课堂中物理现实与数学图象的交融和数学本质与技术直观的互补.通过技术进行数学实验展现学生探究的百花齐放,辅助技术进行问题解决,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进而实现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行,高效课堂的模式日益更新。数学课堂渐渐成了学生的舞台,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以活动为中心等理念深入教师的心。可是反思、审视我们的课堂,一味地夸大生活和活动的作用,反而会让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缺失。我们不能让"生活味"取代了数学味,也不要让"活动味"掩盖了"数学味"。如何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还原数学味呢?一、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特级教师蔡宏圣提出:一个没有数学知识储备的教师,上出的数学课肯定没有数学味。在课堂上,教师无疑是主导者,在建构课堂时以本身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理性的学科,若教师没有把握数学的本质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课堂教学时过度夸大"生活味"和"活动味",数学课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浦东新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在我校落地。该项目将课例研究作为课堂转型的方法之一,致力于实现由“教”到“学”的重心转移,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形成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变革的方法论,项目的推展为丰富浦东新区课堂转型的实践模式做出了贡献。我校作为项目基地学校,为践履“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过去的一年中以“儿童描述”为抓手,在课例研究中积极尝试理解儿童和发展儿童,围绕“儿童描述”开展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理解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本质—建立模型"的过程,才能实现直观感知与数学抽象的深度融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是增强学生感知,建立表象的一种重要方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问题情境;学生以教师抛出的"锚"或搭建的"支架"为出发点进行合作探究,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和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形  相似文献   

12.
正研究课是开展课题研究的一种有效载体。近期,我们以"小学数学概念课差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主题,由两位扬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于老师和杨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流程,力求体现"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的课堂模式;教学内容,从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课入手,确定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认识面积"。两位执教教师的课堂,虽风格迥异,但精彩纷呈,均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魏佳  罗德瑛 《四川教育》2015,(Z1):62-64
如何将课标先进理念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以生为本、让学于生、发现至上?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如何以全面育人为宗旨实现学科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在探索课改的过程中,语文拓展课程已经在部分学校得以展开。任课教师通过新课程研发,构建立体课堂观,深层思考学生发展,致力于课堂变革,形成了"大课程"引领下的"小课堂"研究,课堂教学呈现出"活动、合作、分享"的特质。魏佳老师的《比本领》一课就是这种探索实践行为的一个缩影。在本节课教学中,魏老师灵活地使用教材,巧妙地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活动化、童趣化,其语文学科知能训练扎实有效,情趣语文、生活语文特色鲜明,是值得借鉴的优秀课例。  相似文献   

14.
<正>把学生放在"心"上,让课堂回归理性——这是杨文胜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杨老师用自己独到的理解、扎实的功底演绎了一节大气、开放、简约并且有味道、有挑战的数学课,着实令人叹服。这节课的精彩,主要源自它的理性回归,回归数学本原,回归儿童立场,回归教学本质。一、回归数学本源:抓数学之"根"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教师常常会过度关注"是什么"的教学,即对数对的认识与应用,而对于"为什么",即对规则统一的必要性和  相似文献   

15.
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小学语文常态课堂应具有"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三位一体、三"味"共生,是对前阶段"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堂的彻底反思,是以所有儿童的名义向语文课堂要效率的响亮呼唤。"语文味":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直指语文学科本色,解决  相似文献   

16.
正"数方格"是一种直观简易的计量面积的方法。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各种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大多从"数方格"开始。但很多教师对"数方格"这一环节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领会"数方格"这一设计的意图,忽视了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教学为例,试图阐述对"数方格"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价值的理解。一、解读教材:为什么要"数方格"?(一)从数学的"原点"出发  相似文献   

17.
李亚琼 《考试周刊》2013,(98):69-70
本节课内容为苏教版教材《数学(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一节有价值的数学课应该是有深度的课堂,深度不是难度,而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是追求有内涵、有冲突、有味道、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的课堂。"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给我们呈现了一节有深度的数学课堂,是一节真正充盈数学味的魅力课堂。现撷取几个精彩片段,以  相似文献   

19.
课例"不等式的性质"是一节成功的课.本节课执教教师定位准确,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始终注意把握教学重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过程,积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索发现的机会,并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了不等式的性质,理解了不等式运算的"不变性",深化了类比思想,达成了教学目标.这节课有很多亮点,最突出的可以概括为:基于经验,注重活动,内化本质,落实素养,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也针对本节课的不足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回归数学的本质?教学的力量在哪里?这其实一直是一线教师冥思苦想、不得其解,但又不懈追求的话题。数学教学要回归到生活数学"本源",才能挖掘激发出数学课堂"活力";数学教学要回归到类比生成"本味",才能自然暴发出数学课堂"效力";数学教育要回归到人文教育"本真",才能完美散发出数学课堂"魅力"。以三个"回归"践行了"三会",以"三本""三力"阐释了"三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