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2.
吴惠英 《考试周刊》2015,(3):119-120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必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方法。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使用案例阐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 《小心,别伤着》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主题之三.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围绕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让学生体会意外伤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懂得避免意外伤害的必要,初步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是自觉性较差,生活经验有限,所以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我在整节课上设置了经验交流、情景表演等多种学生们喜欢的教学环节,力求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我相信如果对学生引导得当,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倪宇涛 《教育艺术》2010,(2):76-76,75
实现儿童品德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宗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必须始终立足于生活。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把握教材.组织教学.指导活动,才能保证《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组织学生课前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课程实施做好生活准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必须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发现、体验道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果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仅局限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确立开放教学的思想观念,组织学生课前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课堂教学提供生活准备。我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小心,别伤着》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主题之三。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围绕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让学生体会意外伤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懂得避免意外伤害的必要,初步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刘慧萍 《内蒙古教育》2003,(4):15-15,45
本课是辽海出版社的新教材《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中第二单元《新家生活》的主题活动二。专家来我区辅导时,编委成员裴丽华老师以这课为例作了引路课。而后我们照例作了尝试。从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深刻领悟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定位:“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的活动是这样设计的:分两课时完成。(连续)第一课时紧扣本课的活动目标,教师从学生中搜集活动资源。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生:(齐答)喜欢!师:说说你们都知道有哪些游戏?生1:有老鹰抓小鸡。生2:有投沙包…  相似文献   

8.
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明理—激情—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  相似文献   

9.
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选修教材《设计》模块中的第六课《服装设计》基础上整合的一节课,课型为设计应用。本课侧重于服装设计的学习,学生平时很少接触服装设计的知识,所以有意识地降低教学的难度,尽可能地避免专业化,以学生熟悉的校服为突破口,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教学对象分析  相似文献   

10.
钱海涌 《湖北教育》2005,(7):119-120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直观、生动、有趣,开展愉快教学是优化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而愉快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1.
综观小学品德教育,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虚话多实话少;道理多情感少;知识多行动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活起来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将《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校本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活动内容必须源于儿童的实际生活在《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备课时,除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外,还应注意“三点”:一要明确每课的活动目标;二要体现学科特点;三是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环节恰当、意图明确。本文提供了两课完整的教学设计与评析范例,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探索备课方略。  相似文献   

14.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符合了当前教学改革需要,破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自我发展,在探究中走专业化道路。本文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着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提高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认识,为素质教育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案例背景】 《我是独生子》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第4课。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了解人口增多对人类发展和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热》单元的内容,前三课分别是《冷与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本课以这三课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认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分析本课是《多彩的光》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教材从观察影子开始,将本节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光源;第二部分是研究影子。学生在生活中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积累了一些经验,考虑到学生实际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相似文献   

18.
李群 《广西教育》2013,(37):45-45
品德课程倡导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习得良好的品德。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它成为润泽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一、紧密联系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充实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更好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整合,设计出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来。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品德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儿童当下的生活是品德教育的根基,也是小学《品德》课的基础。小学《品德》课要取材于儿童的生活实际,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学生的主动体验与感悟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多彩的光》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教材从观察影子开始,将本节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光源;第二部分是研究影子。学生在生活中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积累了一些经验,考虑到学生实际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