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随着"文本"意义的彰显和后现代思潮的推波助澜,课程与文本的组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之而来的是课程文本解读的"多元"的呼声和景象。但是,从文本去解读课程同时也有着"一元"的低音,它潜藏在课程文本解读当中,构成了课程文本解读的框限。因此,在课程文本的解读中,需要兼顾"课程"与"文本"的双重特性,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知识载体的课程文本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学校课程又好又多的苛刻要求,课程文本变革势在必行。兴起于美国的"概念重建运动"主张重建课程文本的概念,但单纯强调主体体验和对话的"话语文本"难以作用于实践。深度学习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课程文本必须以知识学习的深度为基础、体现学习的过程性,才能融入主体体验。深度学习引领下的课程文本通过构建目标和实践体系,形成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知识深度互动的对话平台,既满足知识教学的需要,又为学生探究、体验、反思提供空间。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文本话语范式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高校"中国文化史"课程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当中,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断创新教学话语,真正实现"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由文本话语范式向人本话语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课程理解不但追求课程文本的"意义",而且追求课程文本的"意味"。追求课程文本的"意义"体现了课程理解的认识论旨趣,它追求的是客观化课程文本之中的作者意图和课程文本所言及的事物本身;追求课程文本的"意味"则体现了课程理解的本体论旨趣,它追求的是课程文本之于读者的生存所指示的可能性。两种旨趣的不同决定了追求课程文本"意义"的方法有别于追求课程文本"意味"的方法:前者使用的主要是客观的语言分析、心理分析和"文实互训法";后者使用的则主要是读者与课程文本基于"问—答"结构而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是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体验性学习成为学生应该践行的学习方式。那么,思品教师该怎样进行角色定位呢?  相似文献   

6.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在遵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体验独特性和稳定性基础上,推动着学习方式新变革。微课程下学习认知方式的改变,表现在从"秩序化"走向"碎片化"的文本呈现、由"客观"趋于"具身"的学习体验、由"静"迈向"动"的认知过程。微课程下学习环境的建构,则包括数字化时空的形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进化和数字化学习文化的创造。微课程下学习形式的开展,需要搭建智能化的学习平台、倡导"深度介入"的学习参与和营造快乐积极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7.
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体验式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出现在教学过程当中,本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去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积极性。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新课标推行"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理念,巧借体验式教学去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在学习上思想开放、实现自由发展的目标。本文立足于高中政治教学,浅谈了体验式教学在课堂当中是如何运用的,以便于在政治教学改革中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8.
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大特点,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但这种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学语文,而不是借助语文学习其它课程,有的老师在解读课程标准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在教学中舍本求末,一味的拓展一些与文本关联不大的内容,或者借助标准中的"跨学科学习"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借助文本中出现的其它课程的信息,大讲其它课程,致使语文教学没有走在语文的路上,荒了自己的田,肥了别人的地。  相似文献   

9.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引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承超  姜朋明 《大学教育》2023,(23):97-99+113
2022年11月,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发布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ChatGPT因其具备自然语言理解能力与多维感观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生成能力,深刻影响着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文章以土木工程学科工程地质课程双语教学为目标,从专业英语学习、教学内容情景模拟、学习指导等方面展示ChatGPT的教育应用潜能,并通过教学案例分析验证ChatGPT在工程地质课程双语教学方面的优势,揭示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与学当中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及所面临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薛琦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121-123
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今后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基本取向。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够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全文阐述了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并从中学历史的学科角度探讨了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基于新课程阅读“对话”的理念背景,反思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现状,检讨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误区;力图建构新课程文本解读新思路,从接受美学等的思考中,重建文本解读“对话”策略;同时以“对话”解读文本案例的研究,提供实际研讨的范本,以为新课程对话背景下的文本解读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绍典 《培训与研究》2005,22(1):114-121
本建基于新课程阅读“对话”的理念背景,反思中学语教学本解读的现状,检讨中学语教学本解读的误区;力图建构新课程本解读新思路,从接受美学等的思考中,重建本解读”对话”策略;同时以”对话”解读本案例的研究,提供实际研讨的范本,以为新课程对话背景下的本解读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开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开发时应注意课程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在课程使用时应善于利用课程文本和课程资源等。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I argue for the deparochialis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BDP) English A1 curriculum where teachers as curriculum-makers would critically assess text choice and where students have the opportunities to make critical readings and engage in conversations about issues raised by the text.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one English A1 curriculum in a Singapore school, I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ies for a cosmopolitan literature curriculum that is attentive to both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和课程形态,因此,它不仅与以往的课程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有着本质区别。本文着重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7.
The structure of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curriculum encompasses engagement with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Significantly, the context from which the curriculum was developed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a multiculturalist ideology in which notions of cohesion and harmony were dominant. Therefore, those working with the curriculum need to understand the limited ways in which ideas of ‘diverse’ culture might be constructed. As a cultural text this curriculum is a place of encounter between teachers and the various influences on the curriculum document itself. We assert that the perpetuation of ideographs in the context and text of the curriculum, underpin how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is positioned in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and limit the narrative possibility of this encounter. It is essential to identify and interrogate such ideographs if we are to be cognisant of the complex politics of national curriculums and opportunities to ‘re-open’ the place for encounter.  相似文献   

18.
教科书质量是课程质量的主体和外显形式,是课程评价的焦点之一.对教科书质量进行研究,可以有效提高课程质量,深化课程评价理论.教科书质量可以分为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前者相对于教科书文本而言,后者特指教科书实施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效果.教科书文本的内容与结构是教科书内在质量的关键要素,而编排特色则是教科书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的生命线.进行中小学教科书外在质量的分析,必须紧紧围绕教科书、教师与学生而展开.教师是影响教科书外在质量(即使用质量和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之一.教科书的外在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借助教科书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水平和实际发挥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课程政策的历史回顾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政策的发展变化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政策载体来体现的,因此,分析新中国课程政策的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方式,就是分析课程政策具体而有形的载体-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此基础上,从学理的角度揭示出来的课程政策的核心问题主要有:课程权力的集中与分散、课程权力分配的合情与合理和课程权力的分离与共享。提出的新的研究视角是:政治视角、推行的手段视角、成本与收益视角以及文化视解等。它们共同为完善课程政策及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