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阿 Q 正传》的人物描写十分精彩,就是标点符号的运作,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着重要作用。试看阿 Q 在高喊“造反了!造反了”之后和赵太爷等人的一段对话。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 Q 没有见,昂了头直喝过去。“得得,……”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已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鲁镇的有权有势者,也是个典型的势力眼,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也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赵太爷为什么认为阿Q不配姓赵?村里的人根据什么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姓”的传统说起。在古代,“姓”是一种徽号。同一个姓,代表着一个血统的强大民族。从字形上分析,“姓”是“女”和“生”构成的合体字,它最初的意思是为某女…  相似文献   

5.
四、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的丑恶形象《阿Q正传》除了成功地创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以外,还紧紧地围绕着辛亥革命时代激烈而复杂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塑造了赵太爷和假洋鬼子这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形象.赵太爷是未庄的一个大恶霸地主,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人物.在辛亥革命到来之前,他依仗权势,一手遮天,在未庄称王称霸,对农民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家常年雇有长工、短工,驱使人们日夜为之干活,当牛做马,在榨干人们的血汗以后又任意把人一脚踢走.赵太爷不仅是个贪吝无比的“吸血鬼,而且是个骄横跋扈、凶狠暴戾的“土皇帝”.他因为自己姓赵,就不准阿Q姓赵,他“满脸溅朱”地大骂阿Q: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仅节选两章(七、八两章《革命》《不准革命》),要通过这两章的学习,了解阿Q这个形象的意义,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应该说是不太容易的。——作品是如何“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又是怎样“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的?我在教学中,除了对作品背景及整部作品故事情书作了简单说明之外,主要采用了联系对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一)在革命风暴到来之前,假如有一个革命党人受清军追捕,未庄人(赵太爷、假洋鬼子、阿Q等)会如何对待他?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未庄人会帮助清军抓获革命党人;有的说,清军抓革命党人,他们会看热闹;也有的说,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当然是敌视革命党的,像阿Q这样的穷苦弟兄是会帮助革命党人的。在争论难解难分的时候,我提示:“请依据课文,  相似文献   

7.
宋玮  仄平 《语文知识》2005,(12):25-25
“异称”是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借助异称塑造形象。鲁迅《阿Q正传》中阿Q宣布投降革命党后,赵太爷以巴结的口吻称他“老Q”,阿Q没有理,赵秀才只得直呼其名“阿Q”,阿Q站住了,歪着头问道:“什么?”于是赵太爷又称“老Q”,赵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的风暴卷到未庄,一群鸟男女神情慌张,连赵太爷也对阿Q刮目相看: “老Q,赵太爷怯怯迎着低声叫。可是,革命风暴刚过,阿Q去找假洋鬼子,文章写道:“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蹩进去……”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怯怯”一词,为什么在不同语言环境里情不同呢? 诚然,“怯怯”一词,照词典解释,是害怕的意思。但若机械地按词典解释去理解两个不同语境中的“怯怯”,显然是不甚妥当的。  相似文献   

9.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  相似文献   

10.
在《阿Q正传》中,统治集团由三大家族组成:举人老爷、赵太爷、钱洋鬼子。作者在写及三大家族之间关系时.两次强调了“不相能”:一次是写举人老爷把箱子寄存于赵太爷家.人们议论纷纷时.作者说:“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一次是写赵秀才得到革命党进城消息后.找钱洋鬼子商量如何革命时说.  相似文献   

11.
阿Q“恋爱悲剧”之后,在未庄生计无着,不得已到城里混了一趟,谁知却顿时“阔”了起来,用时髦话说就是“中兴”了,于是得到了未庄人的新“敬畏”。通观未庄人对阿Q的敬畏,似乎只有两回。一回是阿Q自称姓赵,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之后;另一回就是阿Q“中兴”重返未庄之时。其实,未庄的人们似乎从未真正地“敬”过阿Q,赵府、钱府的人且不说,即使是王胡、小D之流,也敢于对他“大不敬”,甚而至于动手同他对打,让他碰几个响头,逼他承认是“儿子打老子”,或自轻自贱为“虫豸”。只是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未庄人反倒对他有几分敬畏,原因自然不在…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阿Q而言,越太爷就是个文化人了.第一,赵太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不象阿Q那样老搞不清挨打和打人的两个我哪个是自己,也搞不清对象究竟是老子还是儿子.第二,赵太爷有明确的阶级意识,不象阿Q那样只在朦胧地揣测:先前和现在,儿子和老子一一这样一些时空及血缘意义上的分别.阿Q没有利益要求,也没有阶级意识,只在那儿活着.第三,赵太爷有一套封建地主特有的,而且是中国的封建地主特有的用世方式和思维方式.对阿Q的残酷剥削在先.对阿Q的曲意逢迎在后,由于中间的革命风潮.前面的煽耳光就顺利地转化为后面的称Q哥.而阿Q呢,几乎没有什么生存目的,也就无从谈方式.若说方式,那就是他的精种胜利法了.一般意义上的自欺欺人是有着一个心理转换机制的,至少在潜意识中是有着掩饰和回避的意向的;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纯粹是一种自卫的舐伤的本能.不具有人类方式上的悲惨意味.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有着自我意识、类意识和自觉自为的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的赵太爷是文化人;阿Q没有这一切,其低能和弱智已经到了失却人文内容和形式的地步,便只是自然人.  相似文献   

13.
阿Q本来是个“上无片瓦 ,下无寸土”住在土谷祠里的农民 ,只靠两手帮工挣碗饭吃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没有家 ,没有孩子 ,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处处受人欺压 ,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是典型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阿Q原本就是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与被剥削者 ,但另一方面他也是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者和卫护者。阿Q作为世界文学形象的典型和极具思想内蕴深度 ,也许与此有关。阿Q在未庄 ,身受以赵太爷为首的地主阶级压迫 ,可是 ,他与赵太爷一样卫护着封建意识形态 ,“他那思想 ,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 ,对于一…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15.
阿Q的姓,不用说,自然是“赵”了,虽然他没有姓成。然而,要是问一句: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阿Q姓赵而不让他姓别的,而且又让他姓不成呢? 读读《呐喊》《徬徨》两本集子,很有趣。里面有不少人物都姓“赵”。《阿Q正传》中的那个未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和他的“真正的本家”赵司晨、赵白眼:《狂人日记》中的那个“青面獠牙”的赵贵翁,还有一条狗也是“赵家的”,《风波》中那个又矮又胖的地方一霸赵七爷等等。  相似文献   

16.
在《阿Q正传》中,“小孤孀”曾出现在以下的场合:其一是作为曲名《小孤孀上坟》中的词被阿Q哼唱出来: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回家后想这是儿子打了老子,又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又是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了。其二是有一天吴妈正跟他谈闲天,阿Q心中就想“女人……吴妈……这小孤孀”,于是就下跪向吴妈求婚;吴妈因阿Q向她求婚而寻短见时,阿Q挤到人群去看热闹,心中想:“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于是就遭到赵大爷的一顿追打。其三,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阿Q临刑前,忽然看到了吴妈也在人群中,心中觉得自己…  相似文献   

17.
鲁迅以文学佐证史学,用文学诠释“人学”的代表作首推《阿Q正传》。在这部作品中,他穷形尽相地刻画出了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典型人物“阿Q”的屈辱生活和病态心理,并在这一“典型”中包孕着对人性本能的参透,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智慧的光芒。小说中的阿Q,生活在以赵太爷、钱太爷和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所统治的闭塞的未庄,被奴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对压迫者的“深恶而痛绝”和对革命自发的“神往”;他不断反抗又不断失败,当行动上不能真正实现反抗的目的时又不能从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却总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  相似文献   

18.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议。起初有人认为落后愚味的阿Q根本不可能革命,近来又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  相似文献   

19.
赵白眼——一个不该忽视的小人《革命》一章的开头这样写到:“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鲁迅先生用了这个妙趣横生的开头,以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作为绍兴光复这样庄严事件的补充,意在说明人们对革命的冷漠,他们更关心的是身边的小事。但能作为革命事件的补充,也说明了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在未庄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未庄的大事。这首先是因为两个人在未庄的地位都比较突出:此时阿Q刚从城里“长了见识”回来不久,又加上他手头有便宜的货,所以他的一举…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赶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