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随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班级中开始出现非正式群体,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班级管理的发展。本文以研究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为内容,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从不同的层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前,群体交往视角下的班级管理存在以下困境:班级发展中学生主体性功能与班级管理公共性功能失衡,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惰性状态影响班级同一性,小群体学生文化影响班级建设.以群体交往理论为视角的班级管理是为了确立班级成员相互作用的教育和管理共同体,推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从主体性管理走向公共性管理的共生共育,发挥班级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双重价值,完成班级成员群体归属的统整,通过对小群体学生文化性质的判断、协商和改变来保障班级精神文化氛围的健康和谐.  相似文献   

3.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对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对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引导得当,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影响;否则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本文主要谈论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作用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中职非正式群体作为中职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班集体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出中职班主任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包括:实行参与管理和民主管理,采取合理的班级激励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加强与正式群体的联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权威人物的教育力度和引导,带动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5.
李根 《辽宁教育》2021,(4):53-55
班级群体包括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主要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负责和授权组建,学生干部是其核心领导力量;而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则主要源于同学间的志趣相投或个人喜好,"领头人"是其核心领导力量。依托学校教育实际,紧扣班级群体分布情况,结合对班级学生的深入认识,班级群体结构的整合,从紧扣育人价值导向,关注群体活动形式,重视核心领导力量等方面着手,让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共同谋发展、展风采、促成长。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学校和班级管理运行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它在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地意识到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功能,清醒地区分班级中所存在的不同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它们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对于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给予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使其与班级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7.
一个班级组建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产生班委、兴趣小组、团支部等正式群体之外的没有正式组织手续、经过个人间的接触和交往自然而然形成起来的非正式群体。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存在于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群体,对班主任工作来说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学生在长时间的共同学习中从入学时的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知心,由于兴趣相投,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群体:有一起进食堂的饭友;同一学校升入高中的学友;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并不应被视为班集体中的少数情况和负面因素,实际上它在班级中大量存在,并且是班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完全不属于任何"非正式群体"的学生非常少.同时,"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班级的构成优化.对待"非正式群体"不应简单消灭、瓦解,而应科学地引导、协调.  相似文献   

9.
陈静 《考试周刊》2010,(40):226-226
相对于班级、小组等学校教育中的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班级中,与正式群体相互交织,共同实现班级发展目标。然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非正式群体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导致班级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一线教师、学者对非正式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班级是学生人际交往重要的微环境,"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人际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影响进行分析,能够让教育者正确、清晰地认识非正式小群体及其对于班级人际交往微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做出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齐国民 《天中学刊》1998,13(1):110-11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按照社会的规定或学校行政的决定组织起来的一。定组织或基本单位,如学校中的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学生会或班级等;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不具有正式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以个人的情感好恶或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为基础,自发结成的学生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小,生活及活动的范围相对狭窄,因而,他们结识的小伙伴主要是邻居、亲友或同桌,这种群体关系很…  相似文献   

13.
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学生集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又是学校生活中的“儿童社会”,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以及交往和活动的心理需要,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集体的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因此,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学校和班级管理运行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它在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地意识到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功能,清醒地区分班级中所存在的不同的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及它们对班级管理的正反作用。对于积极健康的非正式群体给与鼓励和支持;对于消极落后的小群体,则积极采取行动进行引导。使其分解或转向积极的一面,从而与班级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一个学校的中心,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但现实是班级中还存在一些不被老师注意的群体,那就是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形成的群体。  相似文献   

16.
邓琼亚 《四川教育》2014,(10):20-22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干部团队、共青团等正式群体而言,指班级中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如因兴趣和爱好相同、感情融洽的同学或老乡等而形成的学生群体.班级非正式群体常以“小集团”“小圈子”的方式出现,灵活性大、自主性强,且类型多.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感染力很大,为实现共同目标,成员之间相互鼓励,并力求行动一致,注重实效.其类别多样,大致可分为受欢迎型、受争议型、受孤立型、受忽视型和受遗忘型五个类型;又可分为为群体自身谋利、为集体谋利两类.  相似文献   

17.
新班级组建后不久,伴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一些在兴趣、性格、爱好方面有共同语言的学生会逐渐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和班委会、学习小组等班级统一安排的组织不同,非正式群体多是出于同学们之间交往、沟通的需要自发组成的.可见,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班级中的正常现象,良性发展的非正式群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班级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离于班级正式群体之外,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定和成员编制,成员之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19.
班级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愿、自发形成的小团体组织。对非正式群体应按群体成因、类型,采取有效对策,积极加以心育,使学生的进步步入正常发展的轨迹,使班级工作健全开展。  相似文献   

20.
张榆娇 《教师》2022,(6):9-11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中职学校中客观存在的内在力量,对校风的形成、班风的营造、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个人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和引导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采用客观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探讨"非正式群体"的正确管理策略.文章作者希望通过对"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承认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