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面临更多困惑,其就业心理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心理成因的探析,对高职毕业生“失范”就业观念的心理进行调适,将有助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2.
智能时代的教育主体行为存在失范风险,亟需明确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类型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规范策略。研究采用了多案例研究方法,对26个案例信息进行编码,最终形成智能技术环境下教育主体行为失范的分析框架与模型。研究发现,智能时代教育实践主体的行为失范主要呈现出四种类型,即背离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失范、违反行业与技术标准的行为失范、脱离教育制度约束的行为失范以及触犯法律底线的行为失范,且失范行为在“原生性失范”“转型期失范”“过程性失范”“本质性失范”及“周期性失范”等五种层次之间进行演化。研究旨在为国家部门和相关组织制定政策和开展治理提供依据,以促进智能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就业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自行设计的“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就业状况调查问卷”,从毕业生择业结果、择业途径、择业意向、创业及就业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等方面,对广东高职院校2005届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都发生相应变化,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的老模式发展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办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必然要引起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与不适应,因此,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 一、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还将逐步由“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向“自主择业”过渡和转化。这种新的就业、择业形式,加重了毕业生就业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北京作为众多高校的聚集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受到关注。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市34 所高校5999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发现在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趋向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哪些经济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德胜教授对此分析时认为,五种因素影响了毕业生择业行为。  相似文献   

6.
浅议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近年呈上升趋势,违约问题已经成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就业过程中碰到的一个难题。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是一把“多刃剑”,不仅使签约的双方——毕业生本人或用人单位的利益受到损害,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秩序。同时给毕业生所在的学校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人为地增大了工作量,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如果某个高校的毕业生违约行为过多,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对该校今后毕业生的签约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认真分析高校…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失范行为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业求职或许是许多大学生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战场,第一次面临残酷的职业竞争,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去规范的行为或者出现一些心理误区。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失范行为1.过度包装,华而不实。求职的大学生似乎特别看重包装二字。包装首先从自荐材料开始。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自荐材料一个比一个精美,广州杰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姚若松收到的一些毕业生的自荐材料,成本大多在20~40元。自荐材料的形式也越来越五花八门。一些学生在自荐材料中附上自己的“青春写真集”外,还有些同学将个人简历制成精…  相似文献   

8.
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下,大学生的主动就业意识降低,毕业生中“慢就业”“不就业”现象日趋严重。文章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环境、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就业意识等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提出应从端正毕业生就业思想、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毕业生自我认知等方面来培养毕业生的主动就业意识,制定合理职业发展规划,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和抗逆性,促进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突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依据精准帮扶理论中精准识别、精准分析和精准施策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目的和行为差异,将其划分为:考察蓄力型、“学考”多战型、优选固执型、就业困难型和放任消极型五类,然后针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不同类型进行成因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准帮扶策略,以期有效化解“慢就业”的消极作用,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校招收人数增多,层次多,学生就业压力增大,情绪浮动、行为失范等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自觉转变管理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和“强化服务意识”等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行为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并提出政策建议。文章基于个人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曝光效应等行为理论认为:一是部分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中存在“过度自信”等认知偏差;二是当前政策评估体系过于强调考核指标,忽视个性需求,导致就业指导低效;三是应聘招聘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催生就业市场“逆向选择”,导致高水平企业和高素质人才之间难以匹配;四是部分媒体报道存在负面渲染,易引发毕业生就业焦虑。为此,本文提出四点改进对策: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偏差、构建多维就业评估体系、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舆情管控。  相似文献   

12.
刘红斌 《教育与职业》2012,(35):100-101
文章通过对扬州大学2009~2011届经济管理、工科以及农科等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的调查和对比分析,指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职业规划意识建立较迟、就业劣势明显、工资期望过高、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滞缓了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开展,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出了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思想、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等建议,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3.
刘颖  罗源 《文教资料》2015,(4):105-107
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检验,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失范行为时有发生。作者就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进行了研究探讨,旨在找到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特征1.大学生就业方式市场化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就业由政府行为过渡为市场行为的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价格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自198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供需见面”、“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等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不断前进。自2002年国办发19号文件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就业,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社会发展、职业岗位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正在从“精英”走向“大众”。大众化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社会发展、职业岗位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正在从“精英”走向“大众”。大众化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东南西北     
1994年上海将开辟多层次、多类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即既有上海市级的“就业市场”和各个学校设立的“就业市场”,也有与国家教委、华东各省在上海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可开辟单项“就业市场”,如重点工程、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研究生等类型的“市场”,以满足毕业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以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层线性模型和路径分析等方法,探讨“211”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起薪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211”高校、高校所在地、保留工资、就业地点和就业单位对就业起薪具有显著影响,“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比其他高校毕业生高8.9%;第二,“211”高校、高校所在地、性别、家庭收入、收入期望和学习成绩对保留工资有显著影响,“211”高校毕业生的保留工资比其他高校毕业生高22.9%;第三,“211”高校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既有直接的影响,也通过影响保留工资间接地对就业起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政府行为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从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等方面指出政府行为缺失的表现。最后,探讨了我国政府监管行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优化选择路径:控制高校的招生规模,督促高校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模式,规范就业市场,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立法;加大政府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和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