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也是唯美主义的实践者。他的童话塑造了唯美的艺术形象,讲述着爱、美与艺术的故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进行着一定的道德阐释。笔者从分析王尔德童话的创作背景与唯美主义观点开始,通过三个侧重点,挖掘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点在其童话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揭示唯美主义与现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尔德的童话创作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文化标本的证据之一.从文化层面看,王尔德童话创作的动力主要在于维多利亚时期"精神裂变"引发的文化驱动、唯美主义理论实践需要以及爱尔兰民族文化和抗争意识的自觉张扬等,正是这些文化元素的合力作用,促成了王尔德童话创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王尔德是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以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大力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本文从人物、语言、结局三方面对王尔德童话代表作《夜莺与玫瑰》进行分析,以解读这位唯美主义才子在这部童话中所表达的唯美主义思想,以及他对世纪末无序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唯美主义超脱意识。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73):19-20
唯美主义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因素,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推崇形式就是一切。文章以唯美主义理论为切入点,从王尔德童话的语言、主题、意象三个方面入手,探讨王尔德童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童话在其唯美特色之外,还体现出浓厚的宗教气息。从王尔德童话中人物形象所契合的宗教原型(包括弥赛亚原型和圣徒原型)入手,可以分析其宗教观和唯美主义理论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童话史上,能仅仅以几篇中短篇童话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作家并不多见,奥斯卡·王尔德就是其中的一位。以往的论著大多从纯文学的角度对他的9篇童话加以论述。本文将结合王尔德的生平传记阐述王尔德及其童话创作,在童话中,寻找这位唯美主义文学大师的面影。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对现实不满,想摆脱生活对作品的束缚,追求唯美主义,但是他又始终无法摆脱社会现实的影响,所以他作品中的唯美主义都带有一种悲剧色彩.笔者以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和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为文本对象,分析了王尔德唯美主义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及成因.  相似文献   

8.
王尔德的童话与传统童话截然不同,弥漫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死亡意识使之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和审美价值.本文试图探讨王尔德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坎坷的情感经历和社会经历使王尔德以“悲剧”和“死亡”来表达灵魂诉求,以肉体的消灭反衬精神的永生.王尔德个人的宗教信仰和情感诉求融入作品中,表达了其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爱”与“美”的追求,对于“生”与“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维多利亚晚期英国文坛冉冉升起的唯美主义怪才,终其一生在生活和文学创作上实践着他的唯美主义理想。在诗歌、戏剧、小说、童话、文学批评诸领域,王尔德均有涉猎,颇有建树。然而,无论是王尔德的生活还是他的文艺思想,抑或是他的艺术创作实践,矛盾性、复杂性显而易见,一般意义上的唯美主义已不能概括王尔德其人其作的全貌。对王尔德的研究也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注重个人风格和个性到60年代的注重文本形式的分析、80年代之后的文化研究之学术批评历程,体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邓洁 《文教资料》2007,(19):96-98
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之一,在他的童话中能够领略到强烈的美感。本文从主题、角色以及色彩三个角度阐述了王尔德童话中的美丽与哀伤。  相似文献   

11.
王尔德的童话在继承传统童话风格化模式下开启了个性化童话的新途径,他的童话有着更广泛的读者语域,因为他的童话由表及里孕育着不同层次的沃土,期待不同的人群去挖掘.这样的文学魅力是与王尔德所使用的文体手段分不开的.在他的童话里,王尔德似乎始终在暗示着这样一个宇宙大观:圆周式发展.他使用大量的圆周意象,其中有可观的,也有可感的...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童话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一)阅读,编创童话,有力促进儿童思维发展;(二)重视童话的重述,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三)童话有助于儿童美感的培养。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一)发展思维,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创作童话;(二)加强朗读,注重重述;(三)解读文本,培养美感。  相似文献   

13.
许多实际材料表明,安徒生可能是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八世私生子。因政治原因,安徒生由穷鞋匠汉斯·安徒生和女佣人安娜·玛莉娅抚养长大,丹麦王室暗中关照着他。安徒生将特殊的身世对象化,把自我糅人童话人物之中,使其童话具有了浓烈的自传色彩。对安徒生童话不同时期的不同基调进行的分析及对安徒生特殊身世在其童话中的对应关系的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证表明,安徒生童话的自传色彩是其童话人道主义特色等许多特色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民间文学的滋养下成长。20世纪中国创作童话中的民间童话以两种质态存在:其一,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文本提供素材和故事原型;其二,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提供创作技巧经验。民间童话在创作童话中以隐蔽的方式和全新的审美价值呈现出来,而创作童话源于民间童话又跳出了民间童话的窠臼,通过作家文学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认为童话是男权社会教育、驯化儿童,尤其是麻木女性思想的工具之一。其作品揭露了男权话语霸权,成为上世纪英国开创利用经典童话批判男权思想的先驱之一。卡特成功地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改写、戏拟和仿作,从而达到颠覆、消解男权话语霸权目的。她或是揭露童话的伪善欺骗性;或是把扭曲的女性还原到本来面目以张扬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统观安徒生165篇童话可以发现,安徒生童话呈现出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交流受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当两者正面相对时,其中一方(主要是人类一方)并不知道另一方的存在。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沉默”作为一种幻想方式被运用。“沉默”是安徒生成功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灵魂里出入自由”的法宝之一,它成为安徒生童话打破幻想与现实僵局的重要方式。“沉默”的存在在彰显出两个世界的同时,勾勒出安徒生暖昧的幻想观。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童话的数量、主题及体裁三个方面分析了苏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童话选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童话所占份额少,道德训诫过于明显,超人体童话较少,忽视了幻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分析其形成原因之后,初步提出一些改善建议:首先,应该加大童话的份额;其次,建议多选择一些较有思考价值和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品,特别是超人体童话。同时要尽量使选文的主题相对缓和,淡化道德训诫倾向;再次,加大儿童影视作品的份量,努力提供最新的儿童文学信息,多引入国外经典童话以与世界文化接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安房直子的童话作品除了具有幻想特征之外,更富有深厚的内在意蕴:一方面,她的作品呈现出“爱”的母题的丰富审美形态,如母爱、友爱和对生命之爱等;另一方面,其作品秉承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森林思想”,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命观念.这两种意蕴使儿童在潜入各种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中心灵变得温柔、坚韧、聪慧、自信与博大,成为儿童读者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养料.  相似文献   

19.
王尔德的童话在世界童话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他追求美的生活方式和唯美的艺术观,书写美的事物与形象,用美的语言营造出唯美的童话意境。而其娴熟的反讽技巧又在其童话框架中折射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见解及对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使其童话流露出一种悲剧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为幼儿园孩子们写了39篇童话,除一篇是自己创作之外,其他均为改写自中外著名寓言和故事。与原作相比,陈先生童话笔触更细腻,情节更丰富,更富有童真童趣,充分再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陈鹤琴童话的总体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点:抑恶扬善,教育愉快化;增长知识,内容中国化;激发兴趣,语言儿童化;重编寓言,体裁变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