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韦应物早期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仕途较为畅迭,所以他豪侠任性,关注现实,渴望建功立业,诗歌表现出气势浩大、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后期仕途坎坷,诗风发生转型,主要受道家的清静无为,老庄的无所依傍,和佛家的“人生苦”的影响,诗歌表现出冷淡寂寞、闲雅幽独的意境和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陈忱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遗民诗人和通俗文学作家之一。他不仅留下了一部充满忠君爱国思想的《水浒后传,》而且还留下了一百多首“激烈悲壮,声出金石”的爱国诗篇。他的这些诗篇与他的《水浒后传》的创作思想是相一致的。诗歌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那个“天崩地解”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了对明朝灭亡的沉痛哀悼和对异族统治的强烈憎恨,是我们了解明末清初的社会现状和遗民精神状态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孙嘉淦政治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士出身的孙嘉淦,历经康、雍、乾三朝,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是清朝前期较有影响的政治家,深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熏陶。他在政治上提出了一套较为切合实际的统治思想.即“不敢自是”的君主观;“经世致用”的人才观;“八约自诫”的中庸观;“形而上学”的社会发展观。从他的整体思想来看,他是一位典型的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的人物,他的思想中常常进发出创新和务实的火花。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不是纯粹的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他通过对荣子期、张挚、疏广等许多历史人物的赞美,描述隐者的高尚情操,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了历史的印证,同时宣传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在《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作品中,这种思想表现得尤为显著。因为他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与农民有些接触,所以写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诗篇。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懑凝结为充满矛盾的诗篇,例如《杂诗》之八、《饮酒》,他鸣出了心中的不平之后又不得不作“既醉之后,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的申明;喊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的呼声。  相似文献   

5.
孟郊是中唐诗坛一位重要诗人 ,他精思苦吟 ,创作了五百多首优秀诗篇。其诗风主要形成了“硬派诗”的典型特征。在内容上 ,主要体现为力求散化 ,以文为诗 ,对山水描写怪异美的追求 ,以复古为革新等等。  相似文献   

6.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次发生巨大动荡的时代。当时,唐代社会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先治后乱,对比鲜明。本文论述了时代对杜甫的影响,使他得以成为一代杰出的伟大诗人。他写出了大量富有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疾苦的不朽诗篇。而被誉为“诗史”,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晚年在辋川别墅过着隐居生活,开始笃信佛教,整天吃斋礼佛,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许多诗篇都流露出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如《秋夜独坐》、《积雨辋川庄作》、《过香积寺》、《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因此,他被称为“诗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以“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生命观是梁漱溟思想的核心。梁早年笃信佛学认为欲望是人生的一切,由于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人生基本是苦的。受其父亲和当时西化浪潮的影响,他又从佛入儒并认识到,苦与乐与欲望无关,而全视乎生命的活泼流畅。生命是动的是活的相续,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心思”,但“心思”仅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在生命不起作用。梁的生命观受柏格森的影响甚大,但将生命归结为意欲却有失偏颇,而意欲与理智也很难分开;强调人生应向内追求固然不错,但任何生命意义的设置和实现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且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又一次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发现他的“名气”是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以苦为乐,自然生成的。一、虽苦犹乐于老师“以人为镜”,17岁的他“文学程度这么好”,老师建议他“最好能上大学深造”。而他“由于崇拜李老师,于是也决定当老师”。从小,他就受母亲的影响,做一个善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人们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苏诗苏词的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基调上,却忽视了他透过丹青缣素所体现出来的写意风格。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老庄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强调文艺的社会教育作用,表现在题画诗上,便是“意从肺腑出”,有感而发;受老庄思想影响,苏轼把淡泊精神转化、寄寓于空清含蓄的水墨之中,抒发诗人的“淡泊情怀”,从而产生诗境的“淡泊之美”。  相似文献   

11.
《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思妇题材的优秀篇目,其魅力在于以一瞬表现永恒;取景典型、移情于景;语句朴素而内蕴丰厚。对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时期抒写相思离别之情的民歌和人诗、唐朝的春怨闺情诗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佛教“苦谛”与杜荀鹤诗的身世之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山林隐逸诗人中多叹老嗟卑之作,在杜荀鹤诗集中,更是充满了感伤身世的凄凉戚苦之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屡受摧挫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佛教“苦谛”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与佛门有较深渊源,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这种身世诸苦的诗篇,反映了封建社会部分文人的心灵归宿与精神结局。  相似文献   

13.
"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也是传统诗歌"兴寄"艺术的渊源。"兴"由《诗经》的艺术手法发展为具有诗歌美学意义的"兴寄",这作为诗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发展值得深入分析。儒家解《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诗》受春秋赋诗言志的影响,将"兴"发展为引譬连类的解诗之法,并进一步与"比"结合,从而确立了"比兴"的诗歌创作原则。儒家的"比兴"观要求诗歌有所寄托,促进了"兴寄"艺术的发展,在传统诗学范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在朱湘的诗作中,诗人的生命哲学即:生命(尘世)的不完满表现在残缺的爱情和“荒原”社会对生命(尘世)的屠戮,自然和诗艺只能暂时给不完满的生命予以慰藉,但最终不能成为生命(尘世)赖以脱难的庇护港。  相似文献   

16.
唐代民间信仰中,命运观念较为普遍。受佛教影响,因果定命论在民众中迅速发展,逐渐取代天意定命论的主流地位,并使道德定命论走向衰落,对唐以后中国民众的命运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宋代咏花诗非常繁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对梅花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在其现存4200百余首诗中有140首咏梅诗,这个数目在宋代、乃至历代诗人中都不多见。分析其原因,梅花不但契合了杨万里在诗中表达情志的需要,更与他个人的志趣、品节有关。通过考察杨万里咏梅诗,我们将不难发现,清新可爱的梅花是杨万里诗品和人格最好、最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乾隆帝少年时代便密切接触佛教,通过同章嘉三世的交往,深刻领悟了佛教文化;在与超字辈僧人同参法会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上层僧人的趋炎附势,对其投机钻营的行径产生了厌恶之情;而在他少年时代的诗文集《乐善堂全集》中,其对佛教寺庙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参禅悟道高僧的尊重多有描写。从这些诗歌中可以推断:弘历少年时代形成的佛教观具有理想主义倾向,这无疑影响了他即位后施行的佛教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9.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空前繁荣而诗歌理论却颇为沉寂,理论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创作实践。其原因在于:诸多重要的诗学理论已于初唐时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其观点和主张也多为盛唐诗人所认同;因为时代的熏染,盛唐士人大多过着心性放达的诗化生活,他们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了与自由心性更为契合的诗歌创作上,而不愿意去进行纯理性的思考;盛唐时期确立的“诗赋取士”的定制,使士子大多热心于“实战”的演练,相比之下较为轻视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身处晋宋易代的动乱之世,为了安定自己惊恐忧惧的灵魂,因着与佛教的种种因缘关系,他企图以般若空观来观照事物,求得性灵真奥,实现“至乎一悟出,万滞同尽尔”的彻底解脱。为此他走进山水境界,企图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观照来实现自己的“照寂”“伏累”理论。获得对般若性空之宇宙本体的证悟。而长期浸染于涅槃学的常、乐、我、净美好境界,也培养了他喜爱明净、空灵、澄澈之优美意境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正是般若空观与涅槃境界所造成的心理定势,使他的山水诗不仅表现出一种高华、朗洁、纯净、明丽之美感,而且具有一种“理”的特征。而谢灵运诗的不足,也与此有着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