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释“景”     
关于“景”的解释五花八门,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景翳翳以将入”为例:有人将“景”解释为日光;有人说应该通假为“影”,指影子;还有人认为这不是通假字.古代的“影”就写成“景”,应该是“景”同“影”,为影子。究竟该怎样解释?如果从“景”的字形出发,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王维的绝句《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的“返景”一词,不少人读成“返影”,教材为什么不将“景”字注上读音“ying”呢? “景”是“影”的本字,古本流传多为“反景”。《佩文韵府》引《拾遗记》和周权《济南原上》诗中的句子分别为“老聃在周之未,居‘反景’日室之山,与世人绝迹”、“夕阳‘反景’低黄埃,漠漠平沙浩如雪”,都写成“反景”。而《四时纂要》却为“日西落,光反照于东,谓之‘返影’。”因此,这个词便出现“返影、反景、返景”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释“景”     
关于"景"的解释五花八门,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景翳翳以将入"为例:有人将"景"解释为日光;有人说应该通假为"影",指影子;还有人认为这不是通假字,古代的"影"就写成"景",应该是"景"同"影",为影子.究竟该怎样解释?如果从"景"的字形出发,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景"由"日"和"京"构成,"日"即太阳光,"京"的甲骨文像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指人工筑起的高土堆,后来引申为高大的城市,例如北京即北方高大的城市.故"景"表示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高大的土堆上,所以"景"最原始的意义就指日光,而日光照在土堆上,必定会产生影子,所以"景"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指影子.关于"景"的影子的意思,先秦典籍中有大量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散见于各种语文教材,在现行人教社课标版高语必修五(2006年第二版)的教材中,该篇仍然被选用。且课本对文句“景翳翳以将入”做了如下的注解:  相似文献   

6.
《庄子》“罔两问景”寓言创设“罔两”和“影子”的对话,以拟人化的手法,论述“影”与“形”的依附关系,阐发顺物自然的处世原则,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诗文既有形式的模拟,亦有借“罔两”与“影”的对话阐发人生哲理的寓言诗,又有借“形”“影”关系以抒发孤独情怀的诗歌,还有以“罔两”为题的大量赋作,都体现了《庄子》“罔两问景”寓言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7.
《史记·项羽本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项王亦身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其中的“面”字,颜师古注为“背”(马童背对项王),即所谓“反训”。后来的注释者,或宗颜而反训,或非颜而正训。  相似文献   

8.
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是什么神?历代注家其说纷云。一说云中君是云神,如王逸、朱熹、胡文英、蒋骥、陆侃如、马茂元等。王逸《楚辞章句·云中君》注:“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马茂元等(《楚辞注释》)亦说:“‘丰隆’、‘屏翳’一神而异名。‘丰隆’是云在天空堆集的形象,‘屏翳’则是云兼雨的形象。因为天雨时,云在太空一定堆集得更厚,以致遮蔽了日光,天显得晦暗不明,所以叫‘屏翳’。”“云中君,犹言云中之神。”并说“云中君指云神,后世注家大多无异词。”似乎云中君为云神已成定论。一说云中君乃云梦泽之水神。如清初学者徐文靖《管城硕记》提出:“云中君犹湘君耳。”以后王闿运(《楚辞释》)、陈培寿(《楚辞大义述》)均持此说,认为云中君就是云梦泽中的水神。  相似文献   

9.
注释,对学生准确把握句意、全面理解课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遗憾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词两首》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及《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某些必要的注释却给省去了,而已有的某些注释却值得商榷。一、不该省去的注释1词语的出处如“百舸争流”中的“舸”,课本仅注为“大船”。“舸”为何是“大船”呢?查扬雄《方言》可知:“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这就比较明确了。毛泽东祖居湖南湘潭,词中所赋恰是湘江及湘江两岸之景,用“舸”自在情理之中。再如“鹰击长空”的“击”,课本无注。此出《汉书·五行志》:“故…  相似文献   

10.
姓氏漫谈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课文注释为:“楚国王族的同姓。屈、景、昭三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这个注释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屈原姓什么?为什么“楚之同姓”又分为屈、景、昭三氏呢?这就牵扯到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关系、作用、称呼等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利于阅读古籍。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就是最早的姓。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会意,表示“女所生”,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就是同姓。《说文》也说,“姓,人…  相似文献   

11.
一、二十四桥姜夔词《扬州慢》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课本注释“二十四桥”为:“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座桥,南宋时桥只剩七座,并不‘仍在’,这里只是泛说,不是纪实。”许多注本,也多从此说。但这种解释却是与词意不符的。我们若对全篇词意稍加分析,即可体会到,本句分明是写眼前景,意在说明被金兵洗劫后的扬州城是“景物依旧,人事全非。”如按课本注释的那样,作者硬要将当时已所剩  相似文献   

12.
答:碑,据(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竖石也。从石,卑声。”在我国古代,碑的初始用途主要有四种:一,公卿大夫等府门外拴马的竖石;二,宗庙祠堂前拴系祭祀牺牲的竖石;三,宫、庙前用以测日影时用的竖石;四,坚墓穴四周之石,以绳索使棺材稳慢下葬。所以郑玄对《仪礼·聘礼》中“上当碑”三字的注释为,“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这种竖石多半上面凿一圆孔,便于拴系。  相似文献   

13.
《登鹳雀楼》之“白日”辨王文珍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登鹳雀楼》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但许多选本或赏析之类的书对这首诗中似乎很明白又较关键的地方(如“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却没有明确注释。有的虽加注又十分费解“如白日星辣,也切旷野落日之景”。那么究...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咏中秋的杰作,已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针对此词,结合《新课程标准》,借鉴其他注家注释,作者在分析词作中“起舞”“弄清影”之人的同时探讨了初中诗词有效性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景春和孟子对“大丈夫”的不同认识。2.品析反问、排比、类比说理在阐释观点中的作用。(重点)3.通过辩论赛的形式,感受孟子的论辩能力,体会其思想智慧。(难点)【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梳理文章大意。2.查找关于公孙衍、张仪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课本对此句的注释为:“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这样的注释似与诗句的语意相违。这句诗所描绘的是诗人在月夜下举目所见之景:星月璀璨、平野辽阔、地广天高。其中“星垂”意为“遥望天际,星垂如挂”之象。这样的景象,只有当人身处空旷、平阔的原野,能极目远望时才能感受到。如果换成山间谷地或是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间,仰望星空,断不会有如此之感、如此之境。也就是说,须先有“平野阔”之境,然后才可观“星垂”之象;是因“平野阔”,才显见繁星点点、垂挂于天际。其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为一精工对仗之联,上下两句的句子结构是…  相似文献   

17.
注释标注符号是科技文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符号。经过对20种全国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对位注释标注符号使用情况的归纳统计,发现常用的注释符号有“*”、“[1]、“1)”、“①”和“(?)”五种;它们在行文中的位置有“文题后”、“句尾标点符号前”、“句尾标点符号后”、“图表内”和“句中”五种;注释位置有“文后注”、“脚注”和“图表下注”三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期刊对以上标注符号的标准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注释位置。从而使科技期刊文献中注释标注符号的使用和注释向标准化、科学化和美观化迈进。  相似文献   

18.
纪渚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相似文献   

19.
翻读语文课本,在课文正文页下,都见有“注释”(亦称“页下注”)。对待课文的“注释”,有的学生不很重视,他们或许认为,读书主要是读课文,至于“注释”则可读,也可不读。他们不知道,其实“注释”是很重要的文字,它们是教材编者根据阅读要求精心编制的,扫清阅读障碍是一个目的,提示学习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是又一个目的,因此,“注释”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时,认真阅读“注释”是忽视不得的。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开头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人教版教材1995年将“唧唧”注释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1998年注释为“虫叫声,一说叹息声”;2001年注释为“机杼声,一说叹息声”;2005年注释为“织布机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