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为现实中的科学提供合理性的辩护。但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是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范式下进行的,其辩护属于认知合理性的范畴。具体而言,这种科学合理性辩护以主、客体二分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出发论证科学合理性,具体表现为实在论与方法论合理性。但这种认知模式的合理性论证一直局限于理论思维范围之内,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理论哲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生活世界”开始进入科学合理性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福德的意向实在论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他由此出发对意向法则的论证实际上也是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对常识心理学所作的实在论的辩护。文章以阐明其意向理论物理主义的自然主义立场为出发点,从意向法则的内涵及其在解释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性质等几个方面细致地分析了福德对意向法则进行实在论辩护的核心与实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其理论意义及缺失。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后现代反实在论的视角,揭示了范@弗拉森哲学思想演变的特征,阐明了范@弗拉森作为反实在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狂飙以及与科学实在论的论争中,其哲学思想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所经历的巨大转向.从而说明系统地分析范@弗拉森哲学思想的演变对于把握后现代反实在论的特征,并站在反实在论的立场上看待后现代科学实在论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约翰.齐曼在对科学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科学观,其基础包括:“弱”实在论的本体论、自然主义的进化认识论及语境分析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的自然化是意向性问题在当代心灵哲学自然主义命题之下的一个理论要旨。当代心灵哲学对意向性自然化难题的求解可谓观点杂陈、方案林立,各种流派、理论之间的纷争更是渐趋激烈。其中,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论自然化进路在当前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一理路的提出展现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和方法特征,从而为意向性的自然化解释提供了一种较优的可能性选择与尝试。  相似文献   

6.
孟强 《科学学研究》2007,25(4):604-609
在当代的科学论中,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各执一端。为了打破僵局,芭拉德在玻尔的量子力学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用实在论。作用实在论超越了以往的表象主义,以科学实践为中心,弥合了自然与社会以及主体与客体的鸿沟。在作用实在论当中,实在是科学实践所构造的结果,话语则是其中的重要维度之一。但作用实在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科学的客观性,客观性被改造为责任问题。如此一来,认识论与本体论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统一,科学从表象走向了实践,实在论与建构论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了。  相似文献   

7.
结构实在论是近年来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之一。而为了理解结构实在论必须首先了解科学实在论。文章首先对科学实在论的论据、类型及其问题进行概要性讨论,指出它的主要论据是最佳解释推理和无奇迹论证以及因果解释推理和实验实践论证,并将科学实在论划分为科学理论实在论、理论实体实在论、实验实体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然后对新兴起的结构实在论相关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作一个总体的评论,阐明结构实在论在当前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中的地位与作用,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实在论,特别是认识的结构实在论和本体的结构实在论的异同,阐明它们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存在问题,并认为拒斥实体的结构实在论是片面的、不完备的,主张建构一种实体的结构实在论来修正和发展结构实在论。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论理解与规则戚本芬维特根斯坦的理解与规则理论对于当代西方哲学,包括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有重要的影响。库恩和他以后的科学哲学,美国新实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是以维特根斯坦后期关于意义和理解的理论为出发点的;各种反实在论。反基础主义、工具主义和方...  相似文献   

9.
哈金是实验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自然科学一开始就有两种形式:理论与实验。与此相对应,科学实在论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关于理论的实在论;二是关于实体的实在论。前者是为了说出世界的真相,与科学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因而是负载有价值的,很容易受到各种反实在论的批判;而后者是为了改造世界,是对世界的干预。当科学家运用理论实体制造出仪器,并测量到新的现象时,这个实体就成为一种工具,因而是存在的。文章考察了哈金的解构理论实在论和建构实体实在论的思维脉络,并剖析了他的实体实在论所带来的启迪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达米特认为意义理论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 ,以促使一个“研究纲领”的产生。他的反实在论哲学以其意义理论分歧或语义学模型分歧为出发点 ,借助现代逻辑的手段 ,试图用直觉主义逻辑来奠定其反实在论哲学的逻辑基础 ,并尝试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 ,以解决不同意义理论之间的争论问题。因此 ,达米特的反实在论本质上是一种语义反实在论。这种反实在论的研究不仅促使我们深入地思考语言描述与客观实在的关系问题 ,而且使我们找到了一种研究哲学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根本上化解数学真理困境中提出的认识论难题,菲尔德提出了"没有数的科学"这一虚构主义求解进路。文章首先阐释该进路的主要动机及其应对数学真理困境的基本策略,继而分析其本质缺陷,指出菲尔德对科学所持的实体实在论态度与其数学反实在论的立场从根本上割裂了数学与科学的整体性,回避了数学真理困境的本质问题,文章最后探讨他对实在论在认识论解释上的进一步挑战及其对求解困境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 2 0世纪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发展中 ,作为反实在论之先驱的弗雷格 ,其哲学及其逻辑学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 ,弗雷格早期的现代逻辑思想影响了 2 0世纪的反实在论者们 ,直接促成了逻辑—语形分析方法的形成 ,从而使这一方法成为他们构造、阐释和评价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 ,其后期的语义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 2 0世纪的反实在论甚至整个科学哲学领域。因此 ,对弗雷格的语义学进行系统的考察 ,对于理解和把握 2 0世纪反实在论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郝苑 《科学文化评论》2014,11(4):108-118
<正>实在论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与分析哲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不同哲学家对实在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就最低限度而言,他们多半会同意,实在论坚持的基本立场是,由当前的常识和科学所设定的大多数实体以独立于心智的方式客观存在。由于实在论关注的是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探究中存在什么实体以及这些实体如何存在的问题,因此,实在论隶属于形而上学。在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下,为数不少的哲学家相信,"通过对语言的一种哲学说明可以获得对思想的一种哲学说  相似文献   

14.
意向性理论是现当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认知科学、人工智能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论题。当代心灵哲学在构建意向性理论之时,不仅充分汲取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两大研究传统的重要思想基础,而且进一步借鉴、吸纳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现代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近成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研究视域和方法以及独特的逻辑发展主线,即物理主义的自然主义纲领。由此,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意向内容的自然化、意向解释的方法论地位等问题,就成为意向性问题在当代自然主义心灵哲学背景之下最集中和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结构实在论有三个主要学派,它们在认识论或本体论上对结构概念的强调,有力地回应了反实在论对实在论核心论点的批判,但是其理论与论证过程仍有问题:主要表现在本体论基础、因果关系的协调和科学理论的演化与进步等方面。作为结构实在论第四个版本的相互作用实在论能较好地克服结构实在论上述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为《现代反实在论新解》的第二部分,着重梳理与阐明现代反实在论的主流及其代表性人物,如戴维森、达米特、后期的普特南等。讨论的主题包括戴维森对库恩概念模式相对论的批评,达米特通过对真理观的重构而提出的反实在论思想,该思想又是怎样推进了逻辑实证论的反实在论纲领。笔者在文章最后提出诸如实在论反实在论这样的哲学争论,是否像帕菲特所说的那样为一种"空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以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为核心的内在论者的科学哲学,遇到了在原有框架内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隐入了难以自救的困境;另一方面,以科学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为主流的外在论者的科学哲学,由于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走向了极端的相对主义。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地反思与探索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新趋势,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开辟本栏目的宗旨在于,为学界同仁搭建一个讨论与争鸣的平台,以推动和繁荣我国科学哲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指称问题是贯穿科学实在论两条基本原则(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的核心环节,它和真理问题一起构成实在论"非奇迹论证"的理论基础。以劳丹为代表反实在论针对性地提出"悲观归纳"问题,借助历史主义的案例分析方法,深刻揭示了"非奇迹辩护"推理存在的问题:科学理论的成功(包括预测和解释的成功)与其理论的指称和真理性并无因果必然联系。科学实在论针对"悲观归纳"的质疑,试图通过"拉姆齐置换"解决理论术语的指称问题,这代表了一种"结构实在论"的理论方案,它诉诸于科学理论的数学结构来答复反实在论提出的"指称"问题。  相似文献   

19.
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范式的转换,实现了理论层次的重大突破。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在学科定位方面,突破了经典科学的学科边界,具有跨学科特征;在认识论方面实现了从实在论向建构论的转变;在理论特征方面实现了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转变,生成论成为了系统科学的灵魂;在研究对象方面,实现了从"实物性"向"关系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自社会建构主义诞生以来,它就以激进的姿态挑战科学哲学,与科学实在论处于尖锐的对抗与冲突之中。然而,社会建构主义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在本质上承袭了科学实在论的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这种承袭使它无法摆脱传统科学哲学的困境,其批判的结果是用社会实在论取代了自然/科学实在论,造成了批判者与批判对象的"两极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