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雷公坪之麓、白水河之畔的西江镇,是全国苗族最大聚居村之一,有“千户苗寨”之称。西江苗族民间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蕴含了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审美理想,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瑰宝。本文侧重从美学的质朴美、崇高美、诗意美三个角度对贵州西江苗族民间文学的审美取向进行解读,探寻苗族生生不息的民族信心和力量源泉,挖掘民间文学最高价值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贵州是我国苗族的重要聚居区,苗族传统岁时节日活动非常丰富,它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那里保存着各类民俗文化、民间宗教、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历法等文化遗产;它不仅在苗族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而且具有民俗学等人文科学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湖南西部地区是我国苗族重要聚居地之一,苗族文化在这一地区保存相对完整文章通过田野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科研方法对现代化语境下的湘西地区苗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相应资料.  相似文献   

4.
最近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伍新福的新著、近 50万字的《苗族文化史》。此系作者在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 ,继《苗族史》、《中国苗族通史》等专著之后 ,又一部问世的力作。苗族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 ,苗族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民族传统 ,创造了极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近一、二十年来 ,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热潮中 ,我国学术界的苗、汉学者及各方有关人士 ,都十分重视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苗族文化史》 ,集学术界和作者本人多年研究之大成 ,对苗族文化和风俗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研究和历…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拥有丰富的口传文化,对哈尼族迁徙史诗的研究多以1986年出版的《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主,且多以民间文学为切人点,从其叙事艺术、审美价值、口头程式等方面来研究。哈尼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仅从民间文学对《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所反映的哈尼族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是不够的。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没有人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对《哈尼阿培聪坡坡》的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突破传统理论与方法,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深描"和文本分析方法 ,对《哈尼阿培聪坡坡》与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状况、哈尼族建寨选址的变迁以及史诗演述者朱小和作探索性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活中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已受到了较大忽视,民间文学也因此面临着消逝的危机,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对我国民族遗产和社会研究都有着重要作用。以"旁■"为主人翁的民间故事最早出现于《酉阳杂俎》上,与其相似的"旁■"类的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类型,《两姐妹》是土家族的一个民间故事,它的故事类型与《酉阳杂俎》上的"旁■"故事极为相似。以《两姐妹》这个典型故事为例可更加具体地叙述"旁■"类故事所阐释的文化内容,进一步强调研究"旁■"类故事对民间文学继承与发展的总体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1年7月,由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石群勇教授撰写的《文化自觉与文化生态保护——腊尔山地区苗族文化生态保护研究》一书出版发行了。该书从腊尔山地区苗族文化生态的内涵、保护状况、保护存在的问题、保护的对策、保护的价值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对文化生态保护与研究的观点,并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多样性及文化生态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陈书蓝 《教师》2014,(11):127-127
松桃苗歌是松桃苗族人民创作的诗歌,是松桃苗族口头文学中艺术性很强的民间文学。苗族人以歌声传达本民族的历史、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因此,苗歌是苗族同胞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本文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探讨松桃苗歌的类别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航东、张殿亮撰文《对龙舟文化起源与功能的新思考》指出,龙文化对中华民族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我国的龙舟运动主要分布于汉族、苗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布依族、傣族等地区。在现有可查的古籍文献中,最早记载龙舟的是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  相似文献   

10.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载,楚国是“苗族的楚国”。《战国策》、《韩非子》、《说苑》、《史记》、《通典》等古籍,都有楚国和苗族的关系记述。今学者撰文,如《屈原族属再探》、《楚辞在艺术形式上的地方特点》、《苗族历史概述》等,从侧面论证上述记叙,客观上认定苗族和楚族同祖同源,楚族即苗族。长沙马王堆女尸出土,研究家群起,最有影响的是中山大学人类学容观教授认为女尸是“苗瑶族中苗族人民的先世。”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苗族史载:苗族绝大部价居住楚国内,建立楚国的楚人,在历史、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与苗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落笔洞文化作为古人类遗址列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在文学、旅游、民俗等方面有着可以发掘、研究的余地。洞壁古诗文研究,探讨落笔洞洞名由来,发掘其在当地民俗文化中的地位,这些都是落笔洞文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花灯戏是一种民间歌舞戏。从湘西麻阳苗族花灯戏的起源、艺术形式、表演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旨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地相融和交流,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苗族口述史歌是苗族历史文化在民间口头传承中的折射反映。对黔南苗族口述史歌进行介绍分析,认为在翻译整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其史料价值、民族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衬词衬腔是黔东南苗族民歌中独具民族特色的重要元素,从它在苗歌中出现的位置,我们可将其归为五类:曲前衬词衬腔、每句词后衬词衬腔、曲中(或段落、或乐句)衬词衬腔、曲尾衬词衬腔和曲前曲中曲尾衬词衬腔。文章介绍了五类出现在不同位置衬词衬腔的特点,分析了其与苗族民歌整体风格统一、一致的原因。文中对黔东南苗族民歌中衬词衬腔的研究,将进一步加深对苗族民歌的音乐本体、苗歌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多民族的省份就具有多民族的音乐文化.在贵州这片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地上,苗族民间音乐成为了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一枝奇葩.研究和保护贵州苗族民间音乐时于贵州乃至全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6.
湘西腊尔山台地苗族民歌,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苗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因此,确立区域文化空间,发挥民众主体和传承人核心作用对其进行"活态"保护是关键。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应利用地域文化空间,进行活态传承保护;发挥苗族主体作用,有效利用资源传承;重视传承核心主体,疏通传承保护渠道;施行多样保护措施,促进文化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苗族银饰折射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留存了他们的冶炼、锻造历史与技术,寻找苗族银饰的起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苗族的铸造历史,解读苗族银饰的文化内涵,保护、发掘、整理苗族频临消失的民族民间工艺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苗族民间叙事作品十分丰富,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苗族民间流传的《张秀眉起义史诗》是苗族文化史上重要的口头叙事作品,其史料价值不可小视.主要体现为真实反映起义发生的背景与原因,与史载互证;详细记录起义主要经过,补史之所阙;重点记述起义的重要人事,详史之所略.  相似文献   

19.
民间武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发展民间武术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民间武术发展却陷入了困境。其主要原因有: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民间武术核心的技击性价值减弱;乡土社会解构对民间武术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城镇化建设改变了民间武术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民间武术固有特性限制了其传承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宣传民间武术的价值;重视民间武术的生产性保护;强调民间武术的技击性价值;利用好学校体育课堂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现代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20.
威宁石门坎现象,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100年前由柏格里引发的苗民短时间内大规模皈依基督的史实,一直是西方宗教界和文化界不衰的研究课题,也是近年来国内人文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石门坎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今天,历史的原因更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