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应对21世纪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带来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成为当下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全球素养教育经历了关注“全球依存”、关注“学业成就”向关注“学生未来工作与生活”的转型。在全球素养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安大略逐渐形成了“面向学生未来”的全球素养教育理念以及基于“可迁移能力”的全球素养框架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该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下,安大略逐步形成全球素养教育实践框架,包括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的结合、在课程标准中强调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参与性和整合性、在学习评价上突出个性化和差异性。除此之外,安大略省还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措施来保障其全球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包括建立专业学习社区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利用科技辅助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设计灵活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协作等。加拿大全球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对于我国中小学开展全球素养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从目标设定、主题内容、演变逻辑三个方面考察我国中小学指向全球素养的教育政策变迁。研究发现,不同历史阶段下的目标指向分别为:树立“面向世界”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开放与国际意识”,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主题内容上不断回应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关注国家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议题;在全球文化上重视语言和思想传播,在全球联结中由侧重“引进来”到“走出去”。指向全球素养的教育发展体现了从政策文本到政策话语的演变逻辑。未来指向全球素养的教育实践中,还需进一步探索从服务于社会走向赋能于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本土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师作为政策话语的“阐释者”实践全球素养教学。  相似文献   

3.
黄晨 《河南教育》2023,(11):39-40
通过调研分析“应用大学G12联盟”等50多所高校学生干部综合素养的薄弱环节,发现学生干部选拔、管理、培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的诉求,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基于此,提出提升学生干部综合素养的对策,以高校学生干部综合能力提升为切入点,创新完善培训培养形式,规范高校学生干部选拔管理,为高校培养品学兼优、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4.
培养具有可持续素养的创新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新目标,也是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2008—2022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学术文献,本研究系统梳理可持续素养概念的中外来源、内涵结构及发展规律,进而为可持续发展素养提出一项新的工作定义和一套四项维度、三级水平的概念框架,并从学习者视角提出可持续素养由认知、联结到自主的三阶段发展过程,以此促进可持续素养培养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文章从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教育政策制定与促进教育国际合作的角度提出我国加强可持续素养培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满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因此,培养和提升辅导员的信息素养已成为适应信息时代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的必然要求,成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隐性课程之一,成为推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75):1-2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学生教育关注的重点,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在心健课中更好地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进行渗透,帮助中学生培养核心品质,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一套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身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回归,强调课堂环境的对构建学生整个认知系统的关键意义,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高校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通过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满足现代社会主义建设需求。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求,现代高校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党建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本文就高校党建工作对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对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也要随之而变。高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一个重要场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在新的市场形势下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加强各种管理制度的建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改革和创新对学生以及高校的发展都十分重要。文章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策略,旨在深入探索高校学生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素养的公民。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多学科综合的一种国际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其显著特征就是跨学科性和综合性。我校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有15年的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和传统,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环境设施、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融入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学校每年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活动,在初高中的多个学科探索可持续教学模式,召开研讨会。本学期,我们在初二年级开展了文科综合课的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导我国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在我国现阶段,只有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需要的现代教育服务观,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发挥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对于大学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要求.本文分析了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论述了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国家,高校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模式与要求存在差异。新时期中国高校对于学生体育健康促进应当以体育强国的发展观为引领,坚守“健康第一”的实践理念;以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关键,打造全面发展的健全性人格;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精神;以协同发展为要求,建立科学的体育健康促进机制。要实现中国高校学生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需要结合国家政策,确立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目标;依据大学生发展现实需求,设置科学的条件与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性的实践理念,创新多元促进模式;建立多样化的操作形式,完善科学化的健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自我效能,但已有研究将创业教育视为一个整体掩盖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机理。基于理论性和实践性创业教育的分类框架,分析了讲座报告、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自我效能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理论性创业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还通过创业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创业意向;实践性创业教育仅通过创业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理论性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效应大于实践性创业教育,且创业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效应最大。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直接效应,通过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向产生的间接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高校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从在高校开展环境教育重要意义出发,讨论了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以及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培养本科生科研素养是当代本科生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我国高校多采取资助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方式进行。为了解这一方式如何影响学生未来科研职业发展,本研究以复旦大学的本科生科研资助计划为对象,对该校2000—2017级参加和未参加科研项目的共576名大学生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对在校生队列样本的分析,发现科研项目对学生在大学阶段从事科研职业的意愿提高23.2%。通过对毕业生队列样本的追踪分析,发现科研项目提升了本科生14.1%的攻读博士概率,以及提升了17.2%的在高校科研岗位就业概率。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本科生科研项目主要通过促进学生对科研的了解和提升科研工作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是比同伴更有竞争力)来激发学生投身科研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财经素养已成为我们每个人必备的素质要求,而大学生的财经素养决定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度,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财经素养现状及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江苏地区4个城市的高校进行调研,分析当代大学生收入与消费、财务认知、理财行为、理财渠道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探索大学生的财经素养现状和特征,寻求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方式及引导路径,为大学生财经素养的教育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3825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学习动机、课外活动参与以及大学生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在不区分高校类型的情况下,内部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部学习动机通过课外活动对创新行为产生影响。第二,在研究型大学中,学生个体内在的科研兴趣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求利心理没有促进学生的创新行为;在应用型院校中,学生通过参与课外社会性活动将内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创新行为,课外社会性活动参与的作用机制明显;在高职院校中,学生需要借助课外活动参与经历展现创新素质。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学生心理状态的多样性,不同类型高校资源配置情况致使竞争规则具有极大差异,应正视外部学习动机的潜在正效应,深思“个人-环境匹配”在提高课外活动实效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较低,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不足,这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如何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判断问题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性,其深度融合也具有可行性,深入研究两者的融合机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伯恩斯坦的“分类-架构”教学关系理论从知识和权力两个维度探索教学活动的实质性问题。分类是指不同知识之间界限维持的程度,亦即不同知识内容之间交叉融合的可能性;架构指师生对知识传递与接受的选择、组织、进度与时程的控制,反映了教学关系的权力结构。这一概念框架抓住了教学活动的本质,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由教学关系在分类和架构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所决定的。本研究论证了“分类-架构”框架解释大学本科教学的合理性,将分类和架构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操作化定义,并使用定量方法对该概念框架在中国本科教育场景中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于加深对大学教学活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高校人文精神是高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形成的文化观念、思维形式、行为特征和行为方式,它包括学校精神和传统、校风和学风、人文关怀与集体舆论等内容。将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尝试。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既体现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因此,人文精神的培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