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为一种结构化的集体行动,院系学术治理过程中教师的集体行动困境主要体现在学术事务决策过程中集体权力的分散与削弱、群体的异质性弱化教师之间的协同、复杂性学术治理事务决策过程中教师参与范围与程度的不确定性、院系学术治理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等。从教师参与视角切入,发现院系学术治理过程中牵涉的成员结构与组织结构、权力结构之间的耦合协调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制度制衡失调成为教师参与院系学术治理集体行动困境背后的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从“弱激励、强关联”的选择性激励、创新纵向与横向权力的分置方式、学术共同体利益的价值同构等方面提出院系学术治理过程中教师集体行动困境的消解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习型院系领导班子创建是提高高校科学发展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的基础性工程.将“学习型组织创建经典理论”的学术视点引入高校院系领导班子建设研究领域,通过对新形势下建设学习型组织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使命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创建目标和创建路径,为创建学习型院系领导班子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3.
院系治理是大学治理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协调党政关系主基调下,我国高校院系治理大致历经了“探索初创期”、“调适定型期”和“提质增效期”等三个演进阶段。当前,我国院系治理面临领导体制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备、运行机制不通畅、治理主体权责失衡、党组织功能“悬浮化”等瓶颈和困境。推动院系治理现代化,应在遮蔽与澄清、守正与创新的动态调适中科学规避“制度移植陷阱”,创造性地推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向院系层面的制度移植。在实践中,明晰院系党政共同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党政学协商共治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功能作用,是加快推进院系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积极推进高校与属地校地合作,是新时代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政策需要;是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高校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强化自身治理改革,提升办学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文章认为,具有鲜明办学层次基础性、服务面向属地性、办学实践在地性的地方高校,在校地合作实践中具有自身矛盾特殊性。因此,科学研判地方高校与属地校地合作的现实及其规律,锚定掣肘地方高校与属地校地合作的基本问题,提供解决地方高校与属地校地合作的具体策略,无论是对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加快地方高校发展步伐,还是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府简政放权、校级层面的学术治理机构设置与完善以及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高校学术自主权改革的三个主要路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这三个改革为主要内容,重新对高校办学自主权具体指标进行拆解和结构化,通过综合指数研究的方法,试图揭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变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总体上,随着政府不断简政放权,高校通过学术治理机构完善和具体学术决策权向学术权力的让渡,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学术自主权,学校内部也呈现出越来明显的学术本位特征;第二,在学术自主权的变迁路径上,沿着先外部自主权后内部自主权、先“如何提供”的生产决策后“提供什么”的战略决策规律演进;第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的学术自主权也呈现一定差异性,其中部属高校和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在学术自主权的增长中贡献了更多力量。  相似文献   

6.
以高校战略联盟为重要标志的高校协同发展,是适应新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高校集群治理打破高等教育治理传统的束缚,凸显中国的体制和文化优势,符合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校集群治理来推进高校协同发展,有利于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高校集群治理,需要各高校强化公共价值取向,制定和实施和谐共生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多样化的高校协同组织,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升高校协同组织的自治能力;发挥政府的元治理职能,引导高校协同组织提升治理能力和发展质量。探索高校集群治理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7.
教授治学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文化、历史等多种原因,当前教授治学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作为高校“宪章”,大学章程是破解困境的有力“武器”,是教授治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大学章程要厘清大学与政府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教授治学创造前提条件;要厘清高校内部治理各权力的边界,去行政化,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共舞;要回归学术本位,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确保教授治学及学术权力的实施有切实的平台和抓手。  相似文献   

8.
已有研究文献表明,现有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核制度是院系自治。在当前全球化和国际化影响下,借鉴治理思维,我国高校正在破除“行政化”的本土情境,建立“管办评”分离机制,形成各利益主体可以相对平等地对话与协商的现代大学制度,这是构建我国高校治理结构、推动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地的基本策略。通过文献分析和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涵辨析后发现,我国现在的高校治理策略缺乏市场维和院系自治维,应该将其纳入新的高校治理结构;法律一维相对弱,也应作为独立的维度进行建构,即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应该包括法律、国家规制与政府行政、社会中介评价、市场、校级管理和院系治理等六维度。从自主权内容上,高校办学自主权实质是高校应该拥有的一系列与学术活动相关的决策权,在结构上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提供什么”的战略决策自主权和“如何提供”的生产决策自主权。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呈现由政府全面控制着这些自主权逐步转向持续放权的改革趋势。目前,相对“提供什么”的战略决策,高校在“如何提供”的生产决策方面拥有较多的自主权,高校对学术事务的权力多于资源配置的权力,部属高校较地方高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9.
高峰 《教育探索》2022,(1):35-40
加快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的应然选择,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治理现代化既有国家治理的一些共性特征,也有其特有内涵和时代表征。应深度聚焦高校治理的“八个之治”,创新推进科学之治、民主之治、善治之治、程序之治、学术之治、育人之治、文化之治、共治之治,探索一条贯彻中央精神、体现“双一流”建设要求、符合高校实际的治理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评价、动态竞争"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对高校院系运行状态进行绩效评价是高校强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将价值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到高校院系绩效评价之中,可以构建高校院系绩效评估的价值管理模型。高校院系绩效价值评估的成本即院系为实现自身功能产出而投入的办学成本,也是学校为院系办学所提供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成本的总和,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目标治理是高校协调学校层面的统一性与学院层面的多元性之矛盾的有效治理方式。我国高校校院规划目标治理机制的核心在于学校与学院的规划目标耦合。对案例大学事业发展五年规划的分析表明,我国高校校院规划目标总体上趋于耦合而非碎片化,耦合的主要途径是政治引导和行政压力的双重作用机制。我国高校治理模式正在从校级独大的单中心治理迈向校院复杂互动的多中心治理。学校对学院的控制和引导方式日趋多样化,其中的关键在于,面对作为多中心利益体的学院时,学校如何将自身目标有效贯彻于学院治理目标之中。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受到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学校基本制度以及具体制度建构的复杂制度环境影响。从组织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北京3所高校的研究,发现3所高校的基本制度趋同,不同层次的制度对个体行为的指引存在较大差异,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事项范畴小、频次低、决策控制程度弱。复杂的制度环境、人对制度要素的差异化认知及对制度的能动作用、外部环境对制度刚性的形塑等,都影响着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制度环境的诸多冲突导致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行为与制度之间呈现“松散耦合”状态。要促进学术委员会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进一步回归高校的学术本位,促进形成共同治理的“共享的观念”,细化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相关制度条款并强化监督,重构具体制度,统整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并完善决策执行的组织体系,发挥领导者等个体对制度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建的第一所公立大学以来,日本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步走向完善。通过对两所颇具代表性的日本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案例剖析,从中归纳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双会共同治理,代表校内利益的单边治理,"校——学院或学部"双层级治理,学术与行政双轨并行治理,通过特定人员或各类委员会进行治理协调等。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n Croatia is confronted with new trends and quality demands mostly connected with Bologna processes. It is assumed that Croatian universities with their existing governanc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strong state regulation and weak institutional administration, cannot respond effectively to new demands. Findings of the survey on conceptions of governance at the Croatian universities a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with its main aim to explore academic staff's percep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as a “learning organisation” with strong leadership and engaged academic staff is taken as the desired model. Mapping the opinions of academic staff on the present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ir role in governance issues, and making an inventory of their perceptions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governance processes, forms important background for reflections on adequate modifications in academic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5.
机构是维系组织运转的基本功能构件,大学就是建立在一套独特且相互关联的机构之上的。在校内如何进行合理的机构布局,以适应治理能力提升的需要,就成了大学治理现代化新阶段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论文选取了21位受访人(专家)并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对获取的文本资料进行了三级编码,就此建构了大学机构布局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的机构布局状态受制于高层作用、部门工作、合作关系、人员管理以及资源汲取等五个维度,也影响乃至决定着大学治理能力的高低。进一步分析发现,设置在校内的各个机构,实质上就是场地、编制、职位、经费等要素在某个组织层面的组合及其体现,机构布局则可理解为要素在时间、空间、数量三个向度上不同配置后的呈现。要素的配置程度或效率,不仅直接反映大学的机构运行效能,也代表着大学治理能力的高低。这一研究发现可以为新阶段下的大学机构改革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制度分析法,研究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后的内部治理结构。从东京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可以看出,以立法为保障、以校长为核心、以各级评议会为制衡的领导体制,教授自主权力,社会紧密联系等是日本国立大学治理中值得借鉴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共同治理作为美国大学普遍的治理模式,强调民主、协商和合作,要求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的治理,尤其对于公立大学来说意义更为重要。明尼苏达大学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形成了董事会、大学评议会、评议会咨询委员会和分组委员会的共同治理框架,强调多元利益相关者民主管理、协商共治、决策透明的治理模式,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大学发展目标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青年教师是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也是确保高校国际化战略有效落实的核心力量。研究以上海地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的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质性访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青年教师在职期间参与大学国际化实践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对推动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主要动机在于加强科研产出、获取学术资源、建立一种广义的学术声誉,其核心诉求是积累推动学术工作发展的各类学术资本。多种主要源自高校和教师个体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重要作用。研究通过进一步对这些“理性”参与动机背后信息的分析,探索了青年教师面对不同国际化活动所采取的“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和“综合参与”3种策略。  相似文献   

19.
Faculty governance units are widely used in community colleges to provide a sounding board for policy form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Typically based on a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these units must be both responsive to peer faculty members as well as the college's central administration. As a result of being structurally in the middle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s paramount to faculty governance unit leader success. This study profiles individuals in the faculty governance leadership position, including their written and oral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level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is apprehension to job-related stressor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