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重点就是对"秘妙"的寻获与品味,不仅知其然,而且还希望能知其所以然。通俗来讲,"秘妙"就是文本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表达的特征、思想或趣味,是文本语言运用最具创造性、最具特色、最具价值的地方。"秘妙"的品味能让学生知晓文本思想精神的高度、形式的巧妙独特,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构建一座桥梁,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做出极好的示范。这样的"秘妙",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5-30
闽西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是比较接近诗词的民歌。它以七言四句为基本形式,"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式结构,节奏鲜明,音节配合整齐;典型的一二四句押韵与古诗中的"起承转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声调平仄交错,富有抑扬之美;重叠的运用,形成复沓美;谐音双关,既委婉又富有逗情趣味。  相似文献   

3.
文本解读学理论认为,解读就是解"写",悟出了写法秘妙,就读出了文本秘妙,自然中得心源。而想揭示写法的秘妙,相对理想的办法是比对经典名篇和其未定稿本的改动和变化,抓住删改之处体会定稿优于前稿的妙处并揣摩作者的删改理据。语文教学删改法,大致源于鲁迅先生关于写作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小学。它重在一个"读"字,精读,默读,赏读,悟读。以"读"走进文本,"在文本里转几个来回",然后又以"读"走出文本。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教师应创造机会引领学生品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找到探究文本秘妙的抓手。一、在读中生成更多的精彩一篇课文富含育人价值的东西非常多,阅读绝不是把教师的理解灌输给学生,也不是让学生泛泛地读,而需要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只得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甚至有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正>"以诗解诗",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诗词的语言和思维去解读诗词,以便更好地领会诗人、词人的情感,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形式和韵味。"以诗解诗"的过程就是为古诗词教学营造出一个诗词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更多古典诗词文化熏陶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宝玉乞花"的情节似从唐宋诗词以及作者的祖父曹寅《楝亭集》诗词中化出,脂批"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的评语当不是过誉之词。曹寅的《楝亭集》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祖孙二人都有爱梅情结,喜爱梅花是他们共同的情趣爱好。  相似文献   

8.
数学之味在严谨,在抽象,在运用,更在清欢,其清雅、清淡、恬适、欢愉之味在于,其表面上不可思议,看上去却奇而不怪;感觉上是歪打正着,想想却是合情合理;有时觉得美不胜收,原来是其"心"有所归;有时是"以形助数",有时却又"以数解形",数形结合之妙,真是"妙"不可言;不得不叹为观止,还是"数"你最好!最后才发现:一切原来如此——清欢.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教学改革必须在尊重、遵循孩子真实活动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语文的古诗教学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一个不错的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古诗教学,教师会将诗词处理得更"巧",学生对文本情感体悟会更"妙",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相似文献   

10.
<正>"无理而妙"是鉴赏诗词时经常遇到的一个术语,"无理"是赋予文学张力的手法,"妙"是因手法运用而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可谓词短意丰。何为"无理而妙"?谢榛《四溟诗话》中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道出诗歌阅读体验的美妙:或因篇而异,或因人而异,亦因时而异,无常式常法可循。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难以用常情、常法的方式去理解的内容,这种违背"常"式的创作形式,不但没有因其异常被批评,反而产生出"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的丛林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放在首位,带领孩子们在言语的"宝藏"中静心思考,潜心揣摩,探求言语的"秘妙",习得表达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古人咏木,除“岁寒三友”之松、竹、梅外,便是杨柳了。植柳、赠柳是古代传统习俗;爱柳、咏柳更是文人共有的审美情趣。 杨柳入诗,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古代诗词中。有时用“杨”,有时用“柳”,有时又并用“杨柳”。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词一般都讲究意境美,也就是在景物的传神描写中,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的传神描写就是诗词的"境",思想感情自然流露是诗词的"意"。"境"与"意"天衣无缝完美无缺的融合,就构成诗词的意境美,这也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所以,要想教好古诗词,就必须紧紧抓住它  相似文献   

14.
诗词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好的诗词往往图画美、文辞美、节律美、情感美兼具,实在值得投入精力用心研读。但是,人们在品读诗词时又常常会遭遇梗阻,有时简直如坠烟海,不能轻松畅快地理解诗词之意、之美、之妙,尤其是在应试的特定时空条件下,不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解答诗词鉴赏题,因此,探索解读诗词的妙法便成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其实,解读诗词自有“法”在,探得妙“法”,依“法”巧解,便可以省时省力,效率大增。一、意象分析解读法诗词忌讳直白地说理、抒情,它偏重于通过创造意象来传达情感。因而,诗词的主旨便隐蔽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小学。它重在一个"读"字,精读,默读,赏读,悟读。以"读"走进文本,"在文本里转几个来回",然后又以"读"走出文本。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教师应创造机会引领学生品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找到探究文本秘妙的抓手。  相似文献   

16.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3,(Z4):96-97
主持人龙吟:古语云,闻弦歌而知雅意。在诗词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诗人的情感,有时还会感受到时代的强音。盛世而靡歌,乱世出哀音,一首诗、一阙词,有时就道尽了个人的是非成败、朝代的兴衰更替。诗法指津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因为古典诗词作品往往表现作者的情怀、志趣,并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境遇以及个性有关,所以要"知其人",也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又因为古典诗词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与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所以要"论其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或情感内涵。对古典诗词进行鉴赏评价,不能不去了  相似文献   

17.
《华章》2007,(11)
"闲话",妙就妙在"闲",妙在"自然"。这里所说的"闲话",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教师语言。它听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听似简单,而简单中蕴涵深刻。一、作为一种情境,"闲话"是需要精心预设的艺术没有主题就成不了艺术,  相似文献   

18.
标点符号小巧玲珑,但作用很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们有时就是"语言",就是"表情",就是"情感",就是"动作",恰当的运用它还能使语言幽默起来。  相似文献   

19.
正古典诗词的鉴赏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心得体会。一.积累诗词鉴赏的相关知识诗词鉴赏中涉及到的术语很多,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物象、意象和意境。这三者之中,"物象"是诗歌的基础,"意象"是诗意的深化,"意境"是诗情的升华。鉴赏诗词,就是要紧紧抓住"物象",分析其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精神,从  相似文献   

20.
从古至今,无论是"蒙学"之理,还是"幼学"之说,古诗词的学习倍受推崇。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基本围绕"明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句"等环节进行,固化的教学流程,往往带来学生的学习疲倦;单调乏味的背诵常常让他们心生厌恶,有"被学"之困。究其根本不是传统教学环节的问题,而在于课堂中学生大多处于"听众角色",诗词体悟很多时候停留在"解释"层面,更有将诗词文本拆零让学生"盲人摸象",使得原本完整成体、充满情趣的诗词艺术被解剖为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诗词的音律美、修辞美、意境美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