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具有教育性,传授科学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在向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那么,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思想性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 加强自身知、情、意、行的培养 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这个主体虽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具有教育性、示范性的影响力,时时处处都在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想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知、情、意、行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对于思想品德构成要素的问题,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所论述。孔子认为道德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至)于行而止矣”,反对“言过其行”的人,所以孔子认为道德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将知、情、意、行做为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转化为行是基本问题,同时需要情和意的调节作用。另外,最近国内的“四项意识说”“三环结构说”“三维结构说”“整体结构说”“基本维度说”等等以及国外许多流行的说法都对此进行过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即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即行),引导他们做到言行一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足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结果。而知、情、意、行在形成人的思想品德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和互相转化的。道德认识(即知)是产生道德行为(即行)的依据,而道德行为(即行)在实践过程中,又巩固和发展了道德认识(即知)。思品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知行统一,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深化思品教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告诉我们,在有意识地遵循认识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提高学生心理技能,发挥学生心理机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展、变化与心理体验密不可分。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5.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要素构成的.这四种要素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表现了各自的特点,又表现了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切实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  相似文献   

6.
一、以情激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因素的变化过程,情对学生的行为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师生心意相通,便较易变成教学目标.如果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那么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在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由此可见,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行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其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让学生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持久化,是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感染性,因此,采用“情感教育法”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质就是用教师的爱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较深感化的过程。那么,怎样使情感教育服务于品德课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正>道德品质教育是遵循德育过程的规律,围绕德育任务来进行的。小学德育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并采用不同于成人的原则和方法。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是指学生的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在实践中产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非德育过程特有的规律姚文俊,武丰旭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把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作为德育过程所特有的规律。事实上,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非是德育过程所特有的规律,而是整个教育...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从不知转化为知、特别是由知转化为行的动态过程,知-情-意-行是这一过程的一般顺序。它们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排列,而是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的,并在各自内部心理因素推动下的辩证运动、均衡发展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运行机制。德育工作要重视并很好地运用这一机制,时刻注意从环节联系上提高思想品德认知、激发思想品德情感、铸造思想品德意志、规范思想品德行为,从而增强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转变以前的"先教书再育人"为现在的"先育人再教书",并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育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达到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和相互统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论述了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即通过施加合理的教育活动,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发展变化过程。 知、情、信、意、行是品德的基本构成。知是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情是人对周围和外界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信是人对人生和社会政治理想的  相似文献   

14.
知、情、意、行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各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情”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接受“知”、巩固“意”、指导“行”的稳定而持久的催化剂。因此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由于电视媒体可将视觉和听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以同步的声像,直观生动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梅虹 《考试周刊》2014,(9):60-61
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全面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强化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  相似文献   

17.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道德方面的知、情、意、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德育作为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过程。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中,环境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五育并重,德育为首。德育在青少年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从人的品德结构来看,它包括道德观念(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和道德行为(行)四个要素。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良好的品德形成是良好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的结果。所以,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新课标提出: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共同作用的结果,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优秀文化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资源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情感教育实...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知、情、意、行的简单相加,而是这几种心理因素交替地起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因此,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就要遵循大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切实引导大学生树立全新的道德观念,增强高尚的道德情感,巩固先进的道德意志,自觉地规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