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匡载源 《新闻窗》2009,(1):46-47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4天,《人民日报》即推出了“抗震救灾特刊”,专门对此次地震进行报道。报道的议题相当广泛,包括地震造成的伤亡情况、波及的地区、党和政府如何抗震救灾、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等。其中,“抗震救灾特刊”特别设立了系列报道——“抗震救灾英雄谱”专题,集中报道了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我国媒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突出特点。各级各类媒体都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了人,报道以人为核心的抗震救灾活动,聚焦于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精神情感、人的尊严与荣誉,尊重人们的知情权和生存权,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通过新闻报道来激发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3.
"5·12"抗震救灾报道中,我国媒体一改以往面对灾难性事件时的作风,进行积极、公开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主要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新闻媒体是如何进行报道,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作用,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的。  相似文献   

4.
不测风云掠巴蜀,惊天横祸袭汶川。“5·12”四川发生的特大地震,举国震惊,世人瞩目。根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命令,济南军区45000余名官兵疾赴灾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为及时、充分地报道这一重大军事行动,我们报社在军区党委首长和政治部领导的指导下,打破常规办报,在抗震救灾一线临时组建“前线编辑部”,承担组织策划、采写编辑和统筹协调工作,为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迅速启动抗震救灾报道应急机制,及时调整节目设置,推出直播报道和特别节目,组织记者迅速奔赴灾区一线,全方位、高密度地展开抗震救灾报道,及时发布灾情权威信息,全面反映救灾工作进展,大力报道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亲切关怀,报道灾区各部门抗灾救灾的措施成效,生动反映抗灾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广泛报道各地区各部门支援帮助受灾地区的感人事迹,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举国同悲。数以千计的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回一篇篇充满爱心的报道。新闻记录历史,历史记录了这场抗震救灾中的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过去已经一年多了,生命的逝去依然使我们感到忧伤,相比于物质重建的迅速进行,心灵重建更加艰难而漫长。汶川地震报道,媒体发布信息及时公开、内容全面深刻、报道手法人性化,对稳定民心、团结一致抗震救灾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报道过程中,一些媒体和  相似文献   

8.
5月中旬以来,抗震救灾报道一直是媒体关注的主旋律,也是网友讨论的主要话题。在抗震救灾中非政府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其中,既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事件。红十字会善款利用、志愿者参与救灾被殴打事件等等是媒体和网民们议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5月27日,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在《报摘》的“抗震救灾英雄谱”专栏中连续播出三篇录音报道,分别介绍了穿越死亡之线的济南军区某部红二团、组织部队进行生死挺进的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奋战在一线的都江堰市检察长何淼的感人事迹。在当前抗震救灾任务十分紧迫、各方信息众多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报道,信息发布权威及时,使抗震救灾工作更有力、有序和有效,彰显出中国媒体的巨大进步。现场直播、赈灾晚会、新闻报道,对灾情的全方位聚焦,凸显电视媒体的核心地位。地震无情,传播有爱,人文关怀的独到视角,使灾难报道实现情义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主题策划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广播电视系统迅速投入抗震救灾报道,及时通报灾情,充分报道抗震救灾的有关情况,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及时反映广播电视抗震救灾报道取得的巨大成绩、积累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出现在全国媒体上,报纸也不例外。按笔者以前的经验,1斤的计量单位字样写到编辑部后,出现在报  相似文献   

13.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民前线》报把抗震救灾报道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迅速启动战时办报应急预案,在一版开设《军徽耀灾区——记者亲历抗震救灾一线》、《抗震救灾快报》专栏,开辟《抗震救灾·专题报道》专版,大容量、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抗震救灾报道。从5月14日至28日,《人民前线》报共出版报纸13期(增刊2期),抗震救灾专版19个,副刊5个;刊发稿件308篇,其中文字报道188篇,图片120幅,较好地反映了南京军区部队抗震救灾的情况,受到上至军区首长、下到基层官兵的普遍好评。  相似文献   

14.
提近年来,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如抗震救灾、黄河炸凌、飞播造林、抗冰雪灾害、跨国运侨等,这些非战争军事行动不仅成为军队新闻工作者时常面临的重要采访课题,且在军事专业知识层面给军事媒体人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军事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一种独特需求--探索军事题材报道的“专业”之道。  相似文献   

15.
张建赓 《视听界》2008,(4):49-51
5月12日下午14:28,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江苏城市频道快速反应。在江苏广电总台的统一部署下,以新闻媒体的高度责任感,开展抗震救灾报道及各项活动。  相似文献   

16.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广播电视展开了大规模、长时间的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及时总结、探讨广播电视抗震救灾报道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部于5月30日在京召开广播电视抗震救灾报道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广播》2013,(5):2-3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迅速启动应急机制,除派出近30位记者奔赴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应急报道之外,还派出13人应急小组赴芦山设立直播间。2013年4月22日,"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开播。这是国家发生重大灾害时,首次以"国家  相似文献   

18.
联系群众走基层,切切实实改文风,是一个记者和一份报纸价值取向、专业精神、办报理念的综合体现,也是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现实需要。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结合采编工作实际,它远远不只是"改变行文风格"这么简单。下面,以都市快报两组报道——典型人物菊美多吉报道和芦山地震抗震救灾系列报道为例,试谈在新闻报道中怎样走群众路线,扎扎实实改进文风的做法和收获。  相似文献   

19.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任何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巨大考验。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报社旗下的中国军网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从4月20日至30日.共发布抗震救灾稿件7861篇.其中自采文字稿1046篇、图片676组(幅)、视频63条,推出“芦山大救援”大型网络专题、“子弟兵驰援芦山”视频专题、“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图片专题和“地震灾后防病防疫工作”知识性专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了军队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文珊琪 《军事记者》2013,(11):41-42
人物简介张显峰,男,200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现任科技日报社新闻中心主任。通讯、系列报道、评论等作品曾4次荣获中国新闻奖。2005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2008年被中宣部等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入职以来屡次担纲报社重大战役报道,擅长灾难报道和评论。曾先后3次带队赴汶川和玉树地震现场采访,连续多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2005年起主笔个人言论专栏《显峰冷言》。2012年获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是该奖设立以来新闻工龄最短的获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