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正常化,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也根据女生的性别、身体隐私与相互交流需要等而产生了实际的需求。实践中,以体育教育教学项目的性别分化、场地建设分化与教师选用分化为主要教学特征,以其适应性与针对性满足了女大学生体育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现行的高校学校体育教学,并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体育场地设施方面对男女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是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如男大学生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男女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方面的性别平等以及高校科学合理地配置和整合两性的体育教学资源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传承逐渐受到我国人民的重视。将民族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教育相结合,能够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使我国体育教育的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为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希望能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效结合提供有利依据,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必要性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了产业经济,而体育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步子也不够大.本文就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在高校建立体育经费补偿机制,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可实现了资金积累,用于改善教育环境与设施,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理论教学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薄弱环节。针对高校女生体育理论教学存在的认识不足,教学内容浅显和教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在指出了理论教学在高校女生体育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高校女生体育理论教学,主要从完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课时和妇女体育化知识、拓宽教学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6.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女生体育教学是当前医学院校深入体育教学改革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体育与性别的差异、性格与性別的差异,对如何提高医学院校女生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行探讨。一、为什么要加强女生体育教学在我国和一些文明国家里,女子与男子处于相同的社会地位,都有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妇女在我国人口中占一半以上,能顶半边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定重要力量。如果没有女女参加,四化建设将不可思意。所以,女性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民族的盛衰。女学生在  相似文献   

7.
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3大功能,决定了它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角色与使命。竞技体育的科学研究水平不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缺失,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低下,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育与教育的无缝对接,高校与体育局的紧密结合,进一步调动高校的优质资源,发挥高校多学科和高科技的优势,是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性别差异及其产生缘由的分析,认为妇女群体社会体育参与的弱势是显性存在的,而当代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两性拥有教育、经济资源的差异状况及传统性别文化是促使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的主要社会因素,因此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差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以个性和生理差异为基础的性别差异,而是一种隐性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现象进行研究。以身体操演的性别区隔、体育中的性别变迁、体育性别变迁引发的问题及其出路为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认为:对传统性别认同的颠覆以及对性别平等的过度追求构成了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危机,体育中的性别平等取决于对传统性别二分法的重新诠释,无论是对传统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的简单划分都无法准确诠释体育运动中性别跨属行为,而多元化性别正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强有力的解释视角,性别是社会权力建构的产物、体育竞赛中的那种性别跨界以及变性人参加比赛的现象均可以被认为是通过性别角色的自我表演,进而获得一种当前的不稳定的性别身份,处理好人类对性别认识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从女性自己的术语和价值观方面去定义体育中的性别,才能真正获得她们运动参与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0.
以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艾森克现实性--幻想性测验中的攻击性分量表,对132名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体育大学生攻击性水平有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体育大学生攻击性水平具有显著差异,高年级显著高于低年级;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攻击性水平不具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