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世界的竞争,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创造力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新世纪世界教育的主题,也是提高我国全民素质,培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  相似文献   

2.
王立士 《天中学刊》2001,16(5):115-116
江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 ,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世纪国际竞争激烈 ,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而创新人才靠教育来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 .它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 ,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 ,它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所谓…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尤其是人才创新素质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素质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只有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才能在21世纪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才能成为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并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主席在视察北大时曾着重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创新关键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刘佳伟 《考试周刊》2010,(19):191-191
当今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外的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此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如何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高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谁具有高科技,谁拥有人才,谁能不断创新,谁就强,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新型人才,创新是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国家培育大批的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当前正在校园推行的新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授,你受。答案唯一,不思变化,不敢变化,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也就是说,在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只要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民族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未来人才高低的标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青年教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思索和实践着.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尤其是科技核心技术和创造型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更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而在这种新形势的强烈呼唤下.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尤为必要和紧迫。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妮 《学周刊C版》2010,(2):135-135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意识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原动力。21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科技激烈竞争具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者的根本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2.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智能和人才创造能力的竞争,为此,培养创新精神成为素质教育之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新的精神、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时代,强调课堂教学的创新。其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进而使广大学生也就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具有较强的创新工能力,使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进一步提升,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败之地。课堂教学创新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其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与深化学生的理性思维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只有课堂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只有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我们才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因此,教学创新问题应当成为  相似文献   

14.
付玲  沈嵘 《职教论坛》2004,(2X):63-64
江泽民同志在与科学家座谈时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人才出创新,创新出实力。美国作为目前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方面一定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各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来实现,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尤其重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首创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那么,作为语文学科,该如何承担起这一重要的使命呢?  相似文献   

18.
邓进跃 《教师》2013,(3):36-36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课堂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托尔斯泰说:"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可见,激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把激励带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 ,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即是创新人才 ,人才来自教育 ,教育依靠教师。也就是说 ,只有建设一支真正适应未来教育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 ,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从而使中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培养创新人才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1 .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创造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人类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