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幅新闻漫画没有什么出奇制胜的巧妙构思.也没有独出心裁的比喻.画面似乎看起来十分平淡.然而却寓意着深刻的内容:一辆挖土车正在捣毁一座旧式住宅.从尚未拆掉的标牌上看.这是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此画的点睛之处.在于两句对话,身着制服的执法人员正指着牌子制止拆毁.说:“你看看这标志!”乱拆者答:“我没文化,不识字.只管拆!”这一对话。不仅表现了正确与错误的交锋,  相似文献   

2.
“汪班长,快看今天的军报,你获奖了!”6月24日的早晨,同班战友小郭手拿着一份《解放军报》.一边喊一边兴冲冲地跑进办公室。听到小郭的叫喊,正在忙于报纸排版的我,连忙站起身来,办公室的战友也呼啦啦地围了上去。翻开报纸,果然,“2004年基层化大家谈征获奖名单”赫然在目:《走出网络游戏的“迷宫”》——作:汪彬。没错.二等奖获得中名列第五的就是我。“真不容易!小汪.恭喜你!”班长一脸兴奋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其他战友也毫不吝啬溢美之辞.一个劲闹着让我请客。  相似文献   

3.
奎智 《记者摇篮》2004,(10):16-16,12
报纸的标题必须以新闻中具体事实为内容来拟题.一般直接表现事物发展过程和事情正在进行的状态。同时报纸的标题也包含有必要的新闻要素.即新闻性、严谨性、完整性、明确性.以及爱憎等。而某报的一则标题为了出新而出新.随心所欲地不顾其余,轻率地套用一首流行歌曲做标题,就明显缺乏上述几点新闻要素。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  相似文献   

4.
社会新闻.是当今各媒体拼抢的主阵地之.也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个主要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除去媒体常没的新闻热线外,记者该如何挖掘社会新闻?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只要用心.把身子沉下去.社会新闻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5.
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必须在现场.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而作为摄影记者.更是必须争取在第一时问亲临现场。采访完海啸峰会后,我转道棉兰.于2005年1月8日晚上10点搭乘美军直升飞机才到亚齐。离2004年12月26日海啸发生已经过去12天.相比国际媒体《泰晤士报》、《新闻周刊》等,在第一时间上已经晚了。不过.那边的救灾工作还在继续,众多的灾民、国际救援组织、新闻记者都在那里。就在我1月13日从亚齐回到棉兰的第二天.还在机场赴亚齐办理证件处碰到悉尼一名65岁的老记者要赶往灾区,他的精神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6.
奔跑在路上     
何光渝 《新闻窗》2007,(3):83-84
2006年初冬,我正在北京出席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忽然接到李卫红女士从贵阳打来的电话,说她的一部书稿付梓在即,希望我为之作序。  相似文献   

7.
这幅反映普通劳动者生活的漫画,曾获得第1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年赛的银奖。夜深了,远处是一片灯红酒绿的世界,各种各样的广告招牌在熠熠发光,一辆辆高级轿车排列在路旁,可以想象此刻轿车的主人们,正在娱乐场所里尽情欢度良宵,在高档酒楼享受着美酒佳肴,真是一派大都市的繁华夜景图。  相似文献   

8.
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电视的威力。第一轮恐怖袭击过后不过数十分钟,美国的摄像记者就在屋顶架起摄像机,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布正在美国发生的恐怖袭击,数以亿计远在万里之外的人们端坐家中如同亲临现场,目睹并感受到正在发生的爆炸性、突发性新闻。相  相似文献   

9.
祝璐 《新闻与写作》2005,(11):14-15
随着2005年的11月8日——中国第六个记者节的到来,我也即将面临就业,所以说这个记者节对我而言意义重大。记者.这到底是怎样一个行业,虽然学习新闻专业到今年就满6年了,而且从本科时期就开始在各个媒体实践,对记者这个职业也早已不算陌生。可是真要对此说些什么,却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容易,写了改,改了写.不知该从何说起。  相似文献   

10.
县级电视台新闻栏目作为沟通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如何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既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有效的舆论支持,又对区域内“新近和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进行全景式的报道.有效地为群众传播资讯、释惑、排疑,是新形势下县级台肩负的双重责任。因此,开设社会新闻类电视栏目.为社会新闻提供展示的平台也就成了基层新闻媒体近年来纷纷尝试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1.
李郁夏 《新闻世界》2004,(11):18-19
在当今.不知道扬子鳄的人可以说是不多了.但知道扬子鳄是怎样“问世”的人也就凤毛麟角。我出于学的是“森林保护”专业,走出校门后又在林业部门当了七年森保干部。在我从事林业工作的那几年,正是国家和各级林业部门开始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的时期,我也就因份内工作,积累了不少资料,了解不少幕后新闻.竞成了扬子鳄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记录这项工作的见证人。当我干上记这一行15年后,还写出了让世人认识、了解扬子鳄的系列新闻。也可以这样说:这是我的新闻生涯中最得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地震和海啸的爆发一开始就摧毁了无数人的家园和生命,但在那个灾难降临的12月26日.我还没有完全从圣诞节的节日气氛中摆脱出来,就像此后很多人跟我描述的那样,也许印度洋离他们太远了.他们怀疑这场人类800年才遇到一次的大海啸是否真的值得去关心。  相似文献   

13.
你来信对《长城论坛》特别是对“主持人语”给了很高评价,我是很感激的。像你这样的来信我手头就收到不少,这是对《长城论坛》也是对本报其他专栏、专版、专刊的鼓励和鞭策。总政和军报领导历来很关心这个专栏。《长城论坛》2001年被评为全国名专栏.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但我心里很清楚.这个专栏还有不少差距.需要不断改进.以不负广大读者的厚望。  相似文献   

14.
今年初.我采访过尹明华社长.年末将至,我又一次采访了他.对这位获得中国新闻技联本年度科技推动奖的媒体领导,一年进行两次访谈.至少传达了两个信息 一是今年我国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的步伐明显加快,就报业而言.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解放集团”)一年之内连续推出了四个新媒体项目.格外令人瞩目。二是新闻业界对新媒体的关注程度普遍增强,介入时机如何把握、发展模式怎样选定、投资风险能百规避、发展前景作何预测等诸多问题.倍受业界关注。这也正是我两次造访尹社长的原因所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元月1日.经过全新的打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开播了。开播四个月来.中国之声展示了它准确的定位、海量的信息、厚重的分析和权威的发布.展示了它在节目形态、传受互动、开发新闻资源及低成本运作等方面成功的做法,成为实实在在的中国广播第一品牌.从而为国内广播走专业化道路.为正在推行改革的各地电台就如何办好新闻综合频率创造了范例。  相似文献   

16.
1.时间失准。这类差错以笔误为多,但也有采访不够仔细所致。如时间记录差错、推算时间间隔差错、时间用词不恰当等。2001年,本报有一篇写抗日战争期间江山市民抗击日寇的文章,文中写道:“1939年秋,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也就是在这年,日军占据了这个小城(指江山城)。”最后的签胶样送到我手里,  相似文献   

17.
黑枫 《新闻记者》2005,(3):60-61
新闻摄影中的瞬间新闻与文字新闻在采集方面有所不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文字新闻可以记述也能追述.而瞬间新闻则不能.它只能在现场抓拍。因此瞬间新闻应该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记者只有到现场去,才能获得,舍此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好看”的提法错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好看!”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提法正在一些新闻单位内悄然流行.一些主管领导这样要求记者,记者为把新闻做得好看而冥思苦索。如果说.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力求把新闻报道写得可读性强一些、趣味性多一些、文采美一些,使读者更加喜闻乐见.那么这个提法没有什么毛病。然而.不加任何前提.单纯提倡“新闻要好看”.把“好看”作为新闻的一般要求和普遍特征.甚至把“好看”作为衡量新闻价值、取舍新闻稿件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相似文献   

19.
田头广播田头广播是直接推动生产的一种广播形式。那里先进,我們就把机器搬到那里去广播。編輯、播音员也到田头办公,边采訪、边播音,激发在田头劳动的群众的干劲。例如,1959年秋种的时候,临河公社大兴生产大队备耕工作搞得好,县委召集各公社党委第一书記在那里开现場会議。我們就把扩音机搬到那个生产大队的田间,架上五只高音喇叭,派出一名編辑,一名播音員和两名技术員,組織一个田头临时广播  相似文献   

20.
警惕低俗新闻的“破窗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嵋 《传媒观察》2005,(4):56-57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破窗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