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健  雷勇  胡晏  丁洁 《中国培训》2015,(3):46-47
近年来,中航工业集团(以下简称中航)管理和技术类人员的评价、培养模式和标准已逐步完善,但在高技能人才在这一方面却存在空缺,严重影响了中航的迅速发展。因此,建立胜任力模型,为高技能人才选拔与评价方案提供可靠依据迫在眉睫。一、中航工业高技能人才及胜任力特征分析(一)中航工业高技能人才定义针对中航工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研讨确定了中航工业高技能人才是指在中国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中,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  相似文献   

2.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应关注工作世界中的职业能力(资格)和职业(工作)分析的研究。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广泛实践,但课程仍普遍欠缺职业性。区别于传统的工作分析,胜任素质是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人为中心"取代"以工作为中心";在行为主义范围内探索测量与评价潜在能力;对劳动力市场人才评价具有持久影响。基于上述特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具体职业的领域性对能力进行"领域专门化"解读;发挥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胜任素质分析对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分析的补充作用;借鉴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混合研究方法完善能力的测量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胜任素质理论概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胜任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基点。文章对胜任素质的涵义、结构等有关理论进行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观点和思路;在改进冰山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胜任素质的特点,总结出胜任素质具备稳定性、相对可塑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师胜任力素质的独特性,除了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之外,还应具备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相关的素质。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打造特色文化、重视隐性文化、建设专业团队文化、融合校企文化、丰富制度文化等方式,是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提升教师胜任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任力模型是一种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提高组织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就是为企业输送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把胜任力模型引入教学体系,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和工作岗位的准确定位,又可以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无缝连接,扩展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独特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学生干部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研究借鉴胜任力理论和方法,分析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素质特征,通过构建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某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进行评价,其基于胜任力的灰色评价模型提供的优先顺序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对学生干部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干部的甄选效率。  相似文献   

7.
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文章以管理类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学生视角,在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基础上揭示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静态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三大特征,并以此建构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即教学胜任能力、学习发展胜任能力、科研胜任能力和社会化胜任能力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以确定问卷调查数据的有效性。再次以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针对各会计岗位对初级、中级和高级人才能力要求的不同侧重点分别构建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胜任力评价模型。最后基于实证评价结果提出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胜任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对于推进教师工作的专业化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应借鉴工业组织管理的先进技术,采用职位分析、胜任特征模型、模拟测验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以科学评价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  相似文献   

10.
胜任力模型有两个基本的意蕴,一是把胜任力分为显性与隐性两个部分,强调隐性素质的重要性;二是以工作绩效为依据检测和评价职业的胜任力。这一模型同样适用于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的隐性素质结构包括个性特质与品格特征两个方面。前者包括热情与激情、坚韧(持恒)、耐心、包容、反思习惯与自尊自强等,后者包括爱心、责任感、诚实正直、公正无私、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等。胜任力模型启发我们要分析和把握素质与绩效的内在逻辑,要依据过程和结果双重维度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进行检测和评价,提升辅导员的隐性职业素质的重点是培养辅导员的责任感,同时要致力于工作情景条件的改善。职业化专业化是辅导员隐性职业素质结构提升和优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实习指导老师是影响教育实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让实习指导老师的选拔更加科学合理,可适时引入胜任力素质模型。实习指导老师应具备五大胜任力素质: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成就导向以及个人品质。  相似文献   

12.
洪亮 《中国培训》2007,(2):19-20
一、胜任素质与胜任素质模型的内涵根据麦克里兰的定义,胜任素质是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职位和组织环境中工作绩效的各种个人特征的集合(包括技能、知识、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等)。一个人的胜任素质是分层、分级的从最表层的浮于冰山之上的知识与技能,到最底层难以用一般方法测得的内驱力及社会动机。越靠近冰山的底部,对其潜在的业绩产出的影响就越大,也就越难以后天习得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胜任力模型也被称作是胜任特征模型,其典型模型是冰山模型。将胜任力模型引入高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中,有利于实现学校对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也有利于班主任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模型的建立、班主任的选聘及对被聘班主任的培训、考核与管理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胜任力理论提出涵盖政治品格、家国情怀、理论功底、能力素质、道德品行五个维度的高校青年政治骨干人才20项胜任力要素,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出高校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对象胜任力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并确定了指标权重,进而对相关胜任力要素的内涵和获取路径进行探讨,尝试为高校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拔评价提供借鉴.文章认为,高校青年政治骨干人才的胜任力要素是高度概括的抽象表达,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进一步明确相关要素的内涵和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基于团队胜任力探索其培养方案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运用团队胜任力理论分析了高技能人才团队胜任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归纳了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团队胜任力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学科,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胜任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可以有效提升我国教育的质量和应用水平,促进高素质人才充分就业,增强我国的人才竞争力.通过对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测评,发现该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等级为良好,但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方面,能力素质和科研素质仍较差,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其能力素质和科研素质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高素质人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而表现出出色绩效的素质才是企业最感兴趣的。本文探讨了与高绩效密切相关的素质及行为,认为基于胜任特征模型基础之上的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观念和用人环境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必须确立的观念,并阐述了这一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意义以及提升企业人员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运用词频分析的方法汇编成高校教师胜任力问卷,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初步构建了江西省高校教师胜任力素质特征模型,包括6个维度,27个胜任力要素。同时根据该胜任力模型融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考察并分析了江西省各高校教师的胜任素质水平,并验证了该模型;再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工作绩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江西省高校教师胜任素质水平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和机理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辅导员作为高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胜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绩效和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为了加深对辅导员胜任力评价等相关内容的理解,根据胜任力模型的视角,在归纳和分析国内外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评价模型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教学评价价值判断与实现路径矛盾的基础上,基于胜任力模型提出了教学评价质量观转型的方向:从评价维度单一、评价范围有限、整体评价的粗放式管理向评价维度多元的过程全景评价、分类评价等精细化管理转变。教学评价要基于胜任力的素质特征建立分类、分层次的评价标准,实施精细化评价;要基于胜任力的发生机制实施教学目标管理,建立目标导向的过程全景评价;要基于胜任力的界定与教学评价主体的一致性,强化学术共同体的评价职责和话语权;要基于胜任力发展的阶段性,建立分阶段差异化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