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主编《教育技术教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初中信息科技》、《教育技术教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等,发表研究论文和文章60多篇。目前担任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美国“英特尔R未来教育”全球教师培训项目中国专家组专家。  相似文献   

2.
正个人简介:商庆平,景贤学校教导处主任,先后获得"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库成员、广东省教育科研课题评审特聘专家、2012年广东省教学创新大赛评委及2013年教师继续教育助学导师。长期致力于教学策略与课堂创新的实践研究,参与过全国20多所著名中小学听课评课活动。  相似文献   

3.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政策要求,面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不匹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培训实践体系未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脱节的问题,培养机制未能很好融合校内外资源和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培养本专业人才的问题,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从2015年起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协同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迭代构建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五结合”高水平课程体系、“四位一体”培训实践体系、“六结合”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同类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动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文件,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强调应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内容,根据学科特征和新课程设计内容完成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文章详细分析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从课程思政、综合能力、媒介素养这三个角度探讨如何加大培养力度,解决现存问题,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曹长德,1962年生,安徽怀宁人, 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为安庆师范大学院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高校教学名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班级管理引论》《启发式教学论》等专著3部,在《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中国高教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相似文献   

6.
自然,社会,生命,是当今时代关注的三大主题。刘建琼,1964年2月出生于湖南宁远。硕士研究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湖南省首届“121人才工程”优秀专家。教中师语文而电大语文而高中语文21年,现为三湘百年名校长沙市长郡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兼任湖南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省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长沙市高级职称评审耍员会副主任(特级评委)、长沙市人民政府督学、长沙市中语会副理事长等职。曾被聘为湖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湖南师大和长沙教育学院的国省市三级骨干教师培训导师。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撰有论文一百多篇.专著《语文方法论》《走进新课程》《古诗鉴赏》等7部。主编《探究性阅读》等助教助读书三百多本.主持科研课题获教育部二等奖、湖南省一等奖、长沙市“友谊科研”奖各1项,在全国各地讲座、上示范课一百多堂。事迹在《中学语文》《潇湘城报》《长沙晚报》等有介绍。  相似文献   

7.
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协调发展--访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玉琦,男,1963年生,吉林扶余人。现为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博士、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共同负责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先后主持了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前期研究"以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在《教育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50篇,正式出版《信息技术课程导论》等著作多部。1993年-1998年公派赴日本国宫城教育大学学习,2003年应日本国东京学艺大学校长的邀请出任日本文部科学省设在该校的教师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  相似文献   

8.
封面简介     
《基础教育参考》2014,(14):25-25
张云鹰。现任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校长。为全国优秀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教育部远程教育特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骨干教师)讲师团主讲专家。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客座教授。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奖获碍者。深圳市名校长。曾荣获深圳市“教书育人”模范、宝安区劳动模范等;先后出版《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开放式教育》等专著,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等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百余篇:应邀到全国27个省市区作学术专题报告。深受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欢迎。(封面为张云鹰校长与孩子们一起过“六月秀秀节”)。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丛员培训的意见》有关要求,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而研究制定的,是我国有史以来所颁布的有关教师的教育行业内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标准》的颁布实施必将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化水平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作为现代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项必备素质,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标准》是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近年来,我国基础教师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广大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教育信息化实践证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悉,教育部将依据《标准》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健康发展。本刊特全文转载《标准》,经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潘仲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副昕长、研究员。曾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