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  相似文献   

2.
倪久芳 《新闻战线》2022,(11):99-101
寻找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的前提和基础。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产”新闻,从节日及季节性工作中“捉”新闻,从上级宣传任务中“吃”新闻,从来信来电来访中“集”新闻,从文件资料中“掘”新闻,从新闻媒体中“借”新闻,从重大会议中“挖”新闻,从通讯员来稿中“寻”新闻,从“道听途说”中“拣”新闻,从基层调研中“跑”新闻,从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中“追”新闻,从朋友圈、网络平台中“捕”新闻,都是新闻线索采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说长道短     
既有深度又生动活泼要使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深入第一线采访,注意观察现场气氛是十分必要的。新华社1月2日播发的通讯《元旦追鱼记》,就是记者深入实际采写的,颇有一点新意,很值得一读。通讯一开始就写现场情节,告诉人们广州人一年四季大都能吃上活鱼,记者在鱼市上看到许多顾客把手伸进鱼池中“捉来捉去”。“这么多的活鱼是怎样从鱼塘到居民菜篮子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记者没有用概念化的语言,也没有引用从机关  相似文献   

4.
在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中,新闻信息虽然无处不在,有些新闻还是需要“抢”,需要“挖”,需要记者用敏锐的“新闻眼”去发现,有的更要求记者们用睿智的头脑去分析思考,存真去伪。这就注定了记者要有职业的敏感性、高度的责任心和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如邹韬奋。范长江、穆青等等,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今的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也大多继承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品德和作风。然而,在我们这个庞大的新闻队伍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少数记者缺乏一个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包括理论修养、业务知识和实际能力以及品…  相似文献   

5.
杜献洲 《军事记者》2003,(12):28-29
我采写的《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凝聚着武天敏编辑、部领导和社领导的心血。此稿原准备发“海边防专版”,军事部主任赵险峰看到大样后,临时“挖”过来,发一版中心,总编室连续安排5天,夜班进行了精心“包装”。当记者10年来,我采写了一些亲历报道,现将零星体会整理如下。一所谓亲历报道,是记者以与采访对象共同经历新闻事件的形式所采写的现场新闻。本来,所有采访都应该到现场,如同开玩笑说“亲自吃饭、亲自睡觉”一样,到现场是记者的职业需要。美国摄影记者罗波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  相似文献   

6.
记者要写出优秀新闻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有些好题材需要记者慧眼识宝.抓住机遇去“挖”、去“抢”。我在采访实践中.就碰到这样两件事。  相似文献   

7.
李松晓 《今传媒》2016,(6):35-36
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曾引起社会关于记者新闻道德的大讨论,而其背后所反映的记者的职业责任和记者作为“社会人”的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也在各种新闻事件中屡见不鲜。对待这种由于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的不一致带来的伦理困境,有必要寻求一个两者平衡的“度”。而自媒体发展后出现的“全民记者”现象也使得这种新闻专业领域的矛盾开始随之出现普遍化和“去专业化”趋势,新形势下,处理“拍照还是救援”的矛盾的方法,在拍摄技术日新月异、拍摄过程日益便捷的当下,有着重要的社会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记者队伍中有不少人虽然拿着记者证,但还不是“正式”的、正规的新闻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记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新闻信仰和良好的新闻素养;培育职业精神,积累职业实力,用好记者的业务优势,多干一些一般通讯员不愿写、不能写、写不了的稿件;多一些常人难以付出的艰辛,多去常人难去的地方,多写常人难以写出的文章,以此凸显记者的职业身份。塑造记者的业务形象。  相似文献   

9.
会议报道,是新闻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记者获取新闻和新闻线索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会议是个“富矿”,会议里面有“黄金”。记者要善于从“富矿”中提炼出“黄金”,把它献给读者、观众和听众。怎样从会议的“富矿”中提炼出新闻呢?这需要记者充分利用会议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去“挖会”,把埋在会议中的“黄金”挖出来。也就是要精心构思,精心写作,这叫做  相似文献   

10.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5,(5)
编辑要当读者的“眼睛”文/韩晓晖新闻三味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细节、信息,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采集到报道所需要的新闻素材.怎样才能把这些素材从采访对象的口中“挖”出来,这既是一种本事,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记者,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尝试或多做一些努力呢?  相似文献   

13.
记者是离灾难或突发事件距离较近的人。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保护问题一直颇受关注。那种为了完成任务不顾他人感受去撕裂伤口,为追求“催人泪下”效果,一再挖掘当事人的痛楚,诸如不注意问话方式,重复采访,甚至新闻“炒作”等行为受到业内外的反感以至唾弃。那么悲情新闻要不要挖,怎样挖,度在哪里?怎样对待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隐私权?记者的同情心、人文关怀怎样体现?职业道德的底线在哪里?本刊特约请资深新闻工作者和有关专家谈谈他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记者与新闻的“缘份”葛新德中国人喜欢用“缘份”二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看来,记者找新闻也有个“缘份”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找新闻,新闻也在“找”记者。这一对矛盾,记者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新闻是客观存在的,记者们都在寻觅它、追求...  相似文献   

15.
刘元 《青年记者》2002,(6):9-10
我从当记者那天起,就认为新闻应该是记者亲历的,如果想写出一篇有深度的,既生动活泼又有血有肉的报道,就必须要亲临现场,要深入到事件中去,深入到采访细节中去。我在一些重大报道中,一直选择用这种“笨”方法采访。  相似文献   

16.
李忠运 《青年记者》2005,(12):68-68
新闻贵“新”,新在能抢先一步,迅速出手捉“活鱼”;新在能有独特发现,善于从老题材中挖好新闻;新在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透过表象看本质。从而言人所未言,喊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17.
萧笛 《新闻传播》2007,(5):61-6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规律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记者要做到“三贴近”,就需要到第一线去,到新闻现场去,所谓人到心到感情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翻开每日的报纸,我们很容易发现诸如“记者昨日获悉”、“记者昨日从某某处了解到”、“记者昨日看到”等等,看似时效性很强、实则并无新意的新闻.因为这些“昨日”大多都是记者硬贴上去的.新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新鲜,而写新闻要有新闻由头则是最起码的原则,因为没有新闻由头的“本报讯”与其说它是新闻,倒不如说它是理论文章或工作报告更确切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记者常常会错过采访新闻的最佳时机,以就是发稿的新闻由头已成了明日黄花,而这些新闻现在看起来仍有一定的价值.怎么办?这就需要记者再回到事件中去,了解它的新变化、新发展、新动态,找到新的新闻由头.这时才能开始撰写“本报讯”.但有的记者却不愿意这样做.为了省事,也为了提高所谓的新闻时效性,他们往往把自己的采访时间(昨日),当作新闻发生的时间.殊不知新闻发生的时间与他们何时去采访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记者的主观采访行为发生之前,新闻  相似文献   

19.
黄德超 《新闻前哨》2002,(12):21-21
受众是新闻传播中一个活跃的因素,是新闻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息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使新闻传播事业获得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必须立足“人”这个根本。一方面,新闻传播的传者要通过多渠道和多种途径,来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受众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也有效地推动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一、发扬人文精神曾担任《人民日报》总编的范敬宜反复强调:记者编辑要发扬好的传统,要“沉”下去,到深水里去抓活鱼”,也就是到基层去,到第一线去写现场…  相似文献   

20.
梁衡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成功记者的职业习惯,总结了记者职业具有多动思维的特点和要求,那就是机敏灵活,求灵求变求动—— 记者的任务是向社会抓信息。但是社会上并没有为你准备好现成的信息,要靠你去找、去挖.就好像猜谜语.告诉你“打一什么”,到底具体是什么却不能告诉你。记者所面对的是一个茫然的目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