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波,一位并不为大部分人所知的天才诗人,在曾经的索邦大学留下了一句属于全世界的隽永诗句:“生活在别处”。那是个仅仅由4个法语单词组成的句子,却渗透了关于生命最深刻的思考。别处,即不在这里。这便是生活的样子,永远没有人知道它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咫尺天涯,生活种种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感受、去发现、去体悟的。荷尔德林曾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在当下的环境,生活的诗意旱已所剩无几了。物质的极大满足,带来的却是精神的极度匮乏。无数人打着生活的幌子。忙着赚钱。忙着算计,忙着力争上游。忙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生活的常态。可忙碌的人们到头来却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这实在是一个只有目标,却没有理想的时代。修身与求索,就是要寻找那“别处”的生活,寻找那遗落的理想。要知道你的心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至生命的终结。那是读到一本好书时的满心欢喜,那是路过一处风景时的怦然心动,那是回忆过往种种的恬静英好……张扬地活抑或从容地过,都不过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之下8篇文章,关乎追求,关乎财富,关乎远行……对于生活的迷惑每个人都会有,希望作者们的思考与感悟能对你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活在当下”是禅宗的语言,是说人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把全部精力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无法向往来生了。“活在当下”也就是“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向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犹豫,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我把“快乐地活在当下”当作我的座右铭。我希望有期许,有愿望,有好的心情,不只坦然和自然,还希望欣然,使自己永葆喜悦的心。  相似文献   

3.
“做客”和“作客”这是两个同音词,但意义不同。 “做客”,指拜访、探望别人,自己当客人,如“到姑姑家做客”;“我和同学们访问了村长,并到他家去做客”。 “作客”,是指寄居在别处,例如杜甫诗“万里悲秋常作客”。 注意别把这两个词用混了。  相似文献   

4.
文学有一个绕不开的母题,即对远方的追寻。远方是距离的产物,是充满诗意的期待,也是未知的无尽可能。兰波诗句“生活在别处”,近年来甚为流行的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无不给被当下生活限制想象的人以安慰。杰克·凯鲁亚克甚至直接以“在路上”为他的小说命名,可见远方对生命的诱惑,远方自然而然成为行走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何处     
范秋明 《湖南教育》2014,(10):57-57
很多人都对当下的生活很不满,身在生活之中,心在生活之外,心与生活相脱离。这非昆德拉笔下超越平庸的"生活在别处",而是逃避现实的另一种"生活在别处"。  相似文献   

6.
屯堡“言旨话”是中国最早的歇后语——藏词式歇后语在当下的历史遗存。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从文化遗产的视点来考察,认为对于藏词式歇后语这一濒危语言现象,应及时进行抢救和发掘,让中华民族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并通过它去认识当年先辈的生活智慧、生活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民族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7.
“生”,对于一个有吃有穿的人来说是简简单单的;“活”,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将这两字拼接,形成“生活”一词时,许多人都会思考——生活到底有着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这时,你不妨去翻一翻摆在书架上的书籍,它一定会使你读懂“生活”这本书。  相似文献   

8.
“La vie est ailleur(s.生活在别处)”1968年以前,兰波将这句话从嘴里或笔尖创造了出来;1968年,这句话被刷在巴黎大学的围墙上;1968年以后,米兰·昆德拉将这句话发扬到极致,弄得世人皆知。生活在别处,真的是一句好话。似乎可以释为名词“,生活在别的地方”;亦可理解为“要生活在别的地方”。这是一句蕴藏着丰富情感的诗句,这是一种诗人们疯狂热衷的情绪,这种疯狂使他们的脑袋都冒烟,呈现出一片梦幻般的灿烂景象。昆德拉借主人公雅罗米尔之口发出了一声令母亲哑口无言的感叹:生命像是野草,是某种忧伤而徒劳的东西。女人的,或者说具体些,一…  相似文献   

9.
这四个词都有“拿、取”之意,bring指把人或物从别处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译作“带来”“拿来”;take指把某人或某物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拿到别处。译作“带走”,“拿走”。bring与take是一对反义词,方向性都较强。通常是  相似文献   

10.
这四个词都有“拿、取”之意。bring指把人或物从别处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译作“带来”、“拿来”;take指把某人或某物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拿到别处。译作“带走”、“拿走”。bring与take是一对反义词,方向  相似文献   

11.
“做客”与“作客”这两个词的用法同学们往往感到很难区别,报刊、电视、网页上也常常将它们用混。那么,这两个词究竟有何区别呢?让我们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作客:“(书)寄居在别处:~他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参照典范性著作中的用例,笔者以为这两个词的用法主要有如下区别: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东汉以前是一个松散的并列结构,它是由表示“活着”义的“生”和表示“生命存在”义的“活”组成的并列词组。六朝以后“生活”逐渐词汇化,凝固成词后,其词义也在不断发展。“生活”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除复音化趋势的影响外,还与表活着义的动词“生”在使用过程中被动词“活”逐渐取代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是法国诗人兰波在一百多年前说的,后来被波兰作家昆德拉拿来作书名,并因此在中国也流行甚广。诗人通常是些感性的人,而感性的生活总在此时此地,因为它需要每一个器官来体会与享用。而兰波祟尚象征主义,着力追寻具体意象背后的旨意,这与浪漫主义未免大相径庭。严格说起来,我以为,诗人本质上应当属于浪漫主义,至于后浪漫主义诗人,多是客串的哲学家或走错了门的他者。最好的生活是此时此地的生活,对古人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大家都活在当下。只有当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以后,才变得心猿意马,永不满足于眼前的一切,而总是憧憬着…  相似文献   

14.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陶行知先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教学走向生活,他认为:“未来之学校,未来之教科书,未来之教育,必须建立在生活经历上,始可谓活的学校,活的教科书,活的教学.”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活在当下     
不奢望,在日出的山顶俯瞰大地时的那一片灿烂阳光;不追赶,海上日出的那一片粼粼波光;只欣赏冬日里清展那一抹光彩熠熠的金黄色——这也许是“活在当下”最好的注脚了。然而有太多太多的人,感叹现实的无为也好,悲叹命运的不公也罢,总有一颗身在此地想别处的挣扎的心。  相似文献   

16.
找回童年     
爸呢?厨房里呢。 我觉得我爸洗碗的样子特迷人。 点评: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用“绿色”来隐喻,这不是一种轻松的写法,难能可贵的是女儿读懂了父亲,写活了“我”和父亲的“绿色生活”。平庸者刻意套“绿色生活”,强作解语;高明者写活了细节,处处凸现“绿色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孙戈  胡大鹏 《文教资料》2006,(9):188-191
“时代的进步往往伴随着道德伦理的颠覆”。或许用“颠覆”这个词来描述当今青少年价值观念的转变有些夸张和过分,我们讲辩证的思维,是需要事实来说话的,我想这是研究问题的一个基本学术态度。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间,中国人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在批考卷中,发现一个学生用“贻笑大方”一词,造了这样一句话——“李老师谈吐文雅,贻笑大方。”看来很清楚,这个同学是想赞美这位李老师“谈吐文雅,落落大方”的,可惜事与愿违了! 不过,这使我们从中看出了问题:学生对“死”的书本知识,没有正确理解,不懂字、词的本义;学生当然更不可能理解活,他企图造句,活用,但由于“贻笑大方”这个词没有变成他的活知识,因此他就活用不了,用错了。结合上例,应怎样把“贻笑大方”这个  相似文献   

19.
这几个词都有“拿”“带”的意思,但用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一、bring指从别处把某人或某物“带来”或“拿来”。如:Pleasebringyourtextbook.请把课本带来。二、take指从这里把某人或某物“带走”“拿走”。如:Takethisemptyboxawayandbringmeafullone.把这个空盒子拿走,给我拿一个满的来。注意:bring和take方向性较强,它们的关系如同come和go的关系,但词组bringout和takeout都表示“拿出来”,没有区别,表示这个意思时也可以用getout。如:Hebringsouttakesoutgetsoutapictureofhisdaughter.他拿出一张他女儿的照片。三、…  相似文献   

20.
你们见过有人用“一碗”来做亲情的数量词吗?反正我在学生作文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用“一碗”来做亲情的数量词。可以说,对这篇作文,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为这个“一碗”而兴奋、而激动、而感叹。不过我这里想专门来谈一谈这个“一碗”的真实性与夸张性。“一碗”这个词的真实性源于真实的生活材料。读过这篇作文,你们都能看得很明白。奶奶给“我”盛了一碗饭,“我”亲手做了饭,给奶奶送去一碗,不都是“一碗”吗?这么真实的一个词,为什么又说它是夸张的呢?说到形容亲情时的夸张,一般人会说它“比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