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潘翔 《广西教育》2014,(39):64-66
分析软件设计课程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从重构实训环节、建立感知教学体系、改进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和搭建物联网实训管理平台入手,构建软件设计课程实训教学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分析软件设计课程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从重构实训环节、建立感知教学体系、改进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和搭建物联网实训管理平台入手,构建软件设计课程实训教学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物联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以"感知与标识"专题实验为切入点,研究与探索适合物联网专业的创新实验体系,构建支持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一体化硬件平台。通过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平台和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体系,科学划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适应学科发展和企业对高层次物联网专业人才的更高需求。  相似文献   

4.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知识面广、课程难度大。为了提高感知层实践教学效果,提出了以系统设计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系统,给出了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和特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学习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课程的学生进行分析,同时对物联网相关企业招聘人才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分析,运用项目驱动的形式作为课程载体,整合以智能家居为项目实例的典型物联网应用项目,融合物联网相关技术和知识,如Zigbee协议栈、无线传感网、云计算等等,构建课程教学元素,采用课堂教学做一体化等方法,加强培养学生实战创新的能力,试图探索出一条学生在学习过该课程后,其物联网专业知识和技能接近或达到物联网相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目标岗位的能力需求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适应物联网产业链优化提升和企业技术升级,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物联网技术技能人才为落脚点,将物联网技术技能培养与行业应用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将物联网技术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按照"职业基础必修+专业先导选修"平台课构建模式,系统改革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平台课程,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建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对接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从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人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研究,搭建电科专业物联网教学实践平台,满足电科专业学生在物联网和大数据领域的实践学习需求.实践平台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平台.感知层是基于X射线荧光原理的检测探头,数据通过4G通信模块进行发送,服务器上的监听程序对数据进行解码并存入数据库,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通过web展现在页面上.  相似文献   

8.
微课是移动互联下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内容短小精悍,满足人们碎片化随时随地随需学习的需求。文章以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为例,研究了课程特点,提出了软件设计模式微课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设计、以及课程制作的方法,并分析了设计模式微课的教学效果,对微课的建设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MOOC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宣传自己课程的平台,对高校课程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今后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路线。文章以江西财经大学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从学习者的感知价值、感知质量、学习者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利用MOOC平台后台数据统计分析和调查问卷,对MOOC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给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实践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课程专业定位、岗位需求与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岗位职业标准为目标,引入企业元素,构建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组织教学;围绕实践教学基本资源、运行管理、拓展资源等三个方面强化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实现了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提升了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职院校程序设计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实践时间严重不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等问题,在分析《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企业真实项目"移动手机管理系统"进行合理改造,把该项目应用到《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课程的教学上,并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引导、层层递进"教学模式。使学生熟悉软件项目团队协作开发方式,逐步适应软件企业开发环境和开发方法,使学生能真正开发企业项目。  相似文献   

12.
企业管理课程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以培养学生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本课程,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课程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开设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的原则,使企业管理课程设计与企业真实管理接轨,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互联系,突出岗位就业要求、企业实际需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及综合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院车辆工程专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瓶颈,探究了一种基于UG工程软件平台的课程设计新模式。该模式面向车辆工程专业特点展开,融入了先进的现代工程设计与分析理念,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了系统思维能力和现代工程软件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水平以及现代工程素质。  相似文献   

14.
江帆 《职教通讯》2019,(18):20-26
良好的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针对物联网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构建基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综合类课程四个部分,并从项目化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考核方式选择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课程体系实施方案。实现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有效契合,提高了物联网课程的教学效果。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就业率、岗位适应能力、企业满意度均明显提升,有效提升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满足各行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设计制作类高职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一种数字校园环境下结合仿真实验教学的PBGS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基于建设的课程网络平台,以分组完成不同仿真制作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将线上与线下、仿真与实践有机结合,并以改革考核方式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教学模式被用于天线安装与调试实训课程,实践表明,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天线相关抽象概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工作过程的《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课程是一种"体验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该课程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调"体验式"教学,按照工作过程的流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教学中的几点建议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疫情当前,全国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的倡议,纷纷从传统教学模式转为线上教学模式。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和雨课堂等平台也积极投入大量软硬件服务为在线教学保驾护航,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计算机网络和程序设计等实训类课程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对保教促学是一大挑战。以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为例,构建虚实结合的多平台混合在线教学模式,从课程在线教学组织、过程跟踪、教学评价等方面解决疫情期间实训课程不能面对面教学及现场设备操作等问题。通过近两个月的具体实施,课程教学进展顺利,有效增强了师生互动,提升了师生满意度,保证了在线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以构建商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为载体,探索虚拟与实战兼顾、软件与硬件协同、校园与社会互动、学校与企业共赢相结合的创业教学模式,并制定新型的实验中心开放式管理体制,提升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对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成效分析,学生在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上都有显著的提高,该模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这种以“跨专业、仿创业、促就业”为特征的商科实验教学中心,其新型制度设计、教育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教育模式、组织文化等适合就业与创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李照红 《科教导刊》2021,(3):102-104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经管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蕴涵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的融合点,是进行"隐形"思政教育课程平台,结合企业战略课程的特点,从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考核中探索思政元素与教学的融合,创新课程设置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中国国情、社会责任感、个人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元素融入课程中,科学地考核企业战略课程,实现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社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经管类人才.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CAD/CAM软件课程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是目前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项课题;WebQuest模式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的"专题探究"学习活动,应用建构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分析WebQuest教学的含义,探究此教学模式下CAD/CAM软件课程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