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我观看了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古诗两首》视频。在这堂课上,林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让六年级学生重新学习四年级的古诗。为了适应高年级学生,林老师在教学目标上重新调整,凸显了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古筝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这首古诗最感动你的是什么?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离别时的情感。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分别时悲伤的心情。师: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这两首诗中一探究景语,感悟情语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观看了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古诗两首》视频.在这堂课上,林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让六年级学生重新学习四年级的古诗.为了适应高年级学生,林老师在教学目标上重新调整,凸显了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一探究景语,感悟情语 (古筝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首古诗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离别时的情感.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分别时悲伤的心情. 师: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这两首诗中有"情"字吗?  相似文献   

3.
如何引领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诗词幽远意境,探寻诗人壮志幽情,让师生心随意动,情随境扬呢?一、扣诗眼,触摸诗情抓诗眼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细品诗句,就能铺设一道通往诗境的路。案例一:《枫桥夜泊》教学: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扉?生:愁。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请再读这首诗。生:思乡之愁。诗人孤身在外,半夜,他看着满天寒霜,听着乌啼,多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啊!生:我认为是孤独之愁。霜满天的寒夜,游子躺在  相似文献   

4.
第一板块(激情导入,指导学法)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这首诗——《明信片儿师生情》,猜猜是谁的大作?生:(从老师的神态上,学生猜出是王老师,异口同声地)王老师——师:对,这是我于2000年1月10日发表在《运城日报》上的一首诗作。同学们读一读,谁能说说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情绪高涨。)生1:老师写这首诗肯定是元旦来临之际,收到学生的贺年卡有感而发。生2:从诗的最后一节能看出,这首诗表达了浓厚的师生情。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老师这首诗的认识和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讨论如何理解一首诗歌。生1:朗读是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5.
朱华东 《师道》2006,(6):40
近日,我听了一位教师向学生讲授宋代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这首诗。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体会。师:同学们,诗人泊船瓜洲,远望家乡钟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让我们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诗人那可爱的孩子正在家中做些什么?诗人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又在做些什么?在深情的音乐声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生1:春天的景色多美呀!可是诗人那可爱的孩子却没有心情欣赏这美景。他正站在家门口,眼望着爸爸远行的方向,眼巴巴地盼着爸爸快点回来。生2:我想,诗人那可怜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上《咬文嚼字》课在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赏析之后,在贾岛“推敲”的故事尘埃落定之后,咬文嚼字再次进入高潮———师:唐代诗人齐己有一首诗《早梅》,其中有两句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大家想一想,觉得这里填一个什么字较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下面顿时炸开了———生1:千枝开。生2:万枝开。生3:三枝开。生4:数枝开。生5:几枝开。师:生1,你怎么想到“千枝开”呢?生1:因为唐人有诗为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嘛。(生笑)师:好,有道理。那生2,你也是这个理由?生2:是,不过这只是理由之一,我也有诗为证:“黄四…  相似文献   

7.
师:请大家齐读《我爱这土地》。(生齐读。)师:刚刚大家确实齐读了一遍,但仅仅是读了一遍(有意强调"读"字),读的时候没有注意朗诵艺术及技巧。朗读与朗诵是两个概念。希望大家通过自己读的实际行为来理解和区分它们。下面请同学们一齐朗诵一遍这首诗。(生再读,总体音量提高,注意  相似文献   

8.
教例: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赠汪伦》(生理解诗意后)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深厚的友谊,我们怎样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生自由朗读体会)生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这水深吗?大概只有150尺?(众笑)生B:(读略)师:嗯,水深约有500尺了!生B:(第二次读略)师:还不够深。请大家听老师读一读。(教师范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请大家再读一读。(生自由练读———指名读)生C:(读略,感情稍深)师:很好,水深确有千尺,但情深还不到千尺。生D:(读略,很有感情)师:刚才两位同学的朗读有什么不…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江畔独步寻花》师 :读了诗 ,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生 :诗中的“花”是什么花?师 :嗯!诗中的“花”是什么花?请大家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诗。(学生读诗、研诗、猜诗 ,有的还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生 :有桃花、李花……生 :还有水仙花……师 :诗中写的花可能有水仙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生 :没有。因为诗中所写的花“千朵万朵压枝低” ,水仙花是草本植物 ,不可能“压枝低”。师 :确实如此 ,诗中的花还可能是什么?生 :桂花。生 :对 ,桂花!可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中看出来。师 :你能将这两句诗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吗?…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断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9课《推敲》。师:同学们,有一个词语老师一直想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被它搞得吃不好、睡不宁的,能不能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一下?生:(急不可待地)快点说,哪个词?师:这个词就是——“郊寒岛瘦”。(板书:郊寒岛瘦)生:老师,我知道:“郊”是孟郊,他是唐代有名的诗人。师:你读过他的诗吗?生:我学过他的《游子吟》。师:能背给老师听一下吗?生:(不约而同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师:还读过他别的诗吗?(无人应答)老师记得他还写过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生:(接)“春风得意马蹄疾,…  相似文献   

11.
细节 回 放 : 师 :打 开 书 的 第 1页 看 书 上 的 图 ,图 上 有 什么 人 ?举 手 说。 生:有 老师 ,还 有 好 多同 学 。 师:他 们在 干 什 么? 生:在 课堂 听 课 。 生:在 举手 回 答 老师 的 问 题。 师 :是 的 ,他 们 在 认 真 听 讲 。是 听 谁说 ? 生:老 师。 师:对 。那 “倾 听”是什 么 意 思? 生:轻 轻地 听 。 (其 他 学生 笑 了 ,生 赶紧 捂 住 嘴) 生:细 细地 听 。 生:竖 起耳 朵 听 。 师:听 老师 说 什 么? 生:讲 课。 师:还 听老 师 说 什么 ? 生:听 老师 说 知 识。 生:听 老师 说 笔 顺。 师:还 要听 …  相似文献   

12.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一些知识。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激发其学习兴趣呢?下面这个片段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讲出了说明文的情味儿。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师:还记得学过的古诗吗?谁能朗诵一首呢?(学生朗诵)。师:老师也想朗诵几句,诗中都有一个字出现。请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相似文献   

13.
下面是笔者听到的一节小学语文家常课,教学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师:同学们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还记得吗?生(齐喊):记得!师:哪位同学来背一首?生1:远上寒山石径斜……师:很好,大家一齐背一遍。  相似文献   

14.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师: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师: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学生自由读诗)师:谁来试一试?(一生读错了一个音)师:同学们听,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生:“径”不读第一声,应该读第四声。师:呵,你的耳朵真灵。我们一齐读。这个字的意思是———生…  相似文献   

15.
张有亮 《师道》2006,(7):31-31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极为重视,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把语文学习营造成创造的土壤,把语文课堂酝酿成一片由学生积极探索、自由表达的新天地。笔者借助《绝句》(苏教版小语第十册)一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变学为考,激发探究欲望师:志南的《绝句》我们就快学完了,请同学们再把课题读一读,看看你们能不能提几个问题来考考老师。生:什么叫绝句?生:这首诗为什么叫绝句?生:这首诗绝在什么地方?(二)变学为帮,营造自由创新的天地师:第一个问题大家查查资料就可以知道了,后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大家再读读这首诗,帮助老师想想看…  相似文献   

16.
在《江雪》一课的教学中,我见到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处理方式。(一)师:同学们,这首诗咱们学完了,学得很好,老师想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生1:老师,我有个问题。这位爷爷为什么那么冷的天还要到江中钓鱼?生2:我想是因为那老爷爷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生3:可能那老爷爷钓了鱼是要去卖的。师: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生1:哦!(恍然大悟状)生2:老师,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师:是吗?有不同看法吗?生1:那有什么,可将冰凿破呀!生2:有时天冷,河面不一定会结冰的。师:哦!是这样,你明白了吗?生:嗯。(二)师:学了这首诗,还有不懂的问题吗?生1:老师,那…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古诗情境,入情入境教学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它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自己读一读,它让你想到了什么?生:荷花。师:谁能介绍荷花的样子?生: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学生搜集资料介绍荷花)  相似文献   

18.
一、读一读师:徐老师很小就喜欢背古诗,先背一首给你们听听,喜不喜欢?生:喜欢。(师边背边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能读一读这首诗吗?(生自由读古诗)师:还没有完全读出诗的韵味,看样子对这首诗还不太理解。有哪些问题,可以提一提,问题搞懂了,自然就会把诗读得有韵味了。师:能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生纷纷举手提出许多问题)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读了《黄鹤楼送别》你就会懂了。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读了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师随即指导,尤…  相似文献   

19.
一、读所见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就是已经读过的诗,现在再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生:《夜书所见》。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生齐读)  相似文献   

20.
(教学《赠汪伦》)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诗,借助注释对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你们说说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李白与汪伦的感情很深。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我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看出来的。师:坐在下面的同学有和他一样感受的请把手举起来。(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师: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的的确确很深?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师:深,但还不够。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真深啊。你读得太好了。同学们一起读读好吗?(学生齐读)(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