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公立高等教育体制的基础是行政化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行政化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收效不明显,甚至还出现改革误区,主要原因就在于未能突破行政化体制的束缚。本文针对我国高等学校在行政化体制下的改革误区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敬鸿彬  卢德生 《成人教育》2009,29(10):73-75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呈现总量扩大和类别多样化的特点,发展民办社区学院是适应这种需要的必要选择。现阶段,发展民办社区学院应重点搞好体制建设,尤其要做好投资回报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郑映璇 《教育技术导刊》2014,13(12):127-129
市场上已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大多针对企业人事管理流程设计,难以适应学校工资管理人员的工作需求。针对学校教师工资管理现状及工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C/S构架下的学校教师工资管理系统,以满足当前学校工资管理的信息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大潮中,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日渐完善,必须对工资分配理论和工资制度进行创新,深化改革工资管理体制,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工资分配理论的反思和创新,提出国有企业工资制度创新的思路,分别阐述了国有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分配决策主体、分配实施制度和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理论和实施对策,以指导和推进企业和工资分配模式从准市场型向市场型转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开始重大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在许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加强政府会计理论研究,促进政府会计体系建设,已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也适应这种变革而进行重大改革。我国原有的高等办学体制,是同建国后实行的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办学体制已逐步显露出种种弊端和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利于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单一的国家经费投入不利于高校培养能力的快速提高;单一的国家计划管理体制,不利于打破高校封闭的办学模式。因此,必  相似文献   

7.
工资是人在社会中价值的体现,工资应该与其创造的价值相匹配,劳动与回报持平,才能有利于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并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工资是分配问题,其管理制度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其劳动积极性的发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是我国体制演变的一个结果和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探讨和研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工资管理,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符合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工资分配机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是适应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已经不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需要。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院校的模式与运行机制,有必要分析一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高校工资管理的改革是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应当是更有利于使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新工资制度的实施。高校的工资管理也必将步入新的运行轨道,逐步建立和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机制和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一种具有新特点的高校工资管理办法已是势在必行的了。一、高校教师工资状况的回顾建国以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的工资制度改革,高校教师工资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并有所提高,但我国高校教师工资严重偏低,并有继续…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公路管理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事权在地方。这种体制较好地发挥了中央和地方投资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体制,愈来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对新形势下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按社会主义市场的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全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我国已基本建构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但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目前,我国的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与市场经济体制就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种不适应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进程,所以本文想谈一谈现行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的弊端以及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与机构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一、中专学校必须重视形象的塑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中等专业教育 ,在建国以后的40多年里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 ,中专原有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不大适应了 ,以至于有些人因此而认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大批高级人才 ,中专毕业生不太需要了 ,也有些人认为 ,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技术发展都很快 ,中专毕业生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了 ,还有的人认为 ,现在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 ,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读普高、上大学 ,中专教育已经…  相似文献   

13.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杜玉波我国沿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16年,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高教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要求,这是当前高教战线面临的主要任务。一、市场...  相似文献   

14.
论高等教育对现代社会的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前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和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它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的适应主体的单一性,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缺少必要的中介,以及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时单一的资源约束机制。鉴于高等教育和社会改革和发展对这种适应所提出的新的挑战,建议在高等教育适应体制的改革中,应该建立具有政府和高等学校这种双重的适应主体,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有中介的联系,以及“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这种双重约束等特征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1999年,由于丰镇市市委、政府认真贯彻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及时理顺了教育工资管理体制,从而确保了全市城乡教师工资的足额兑现。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迁、比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大概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这三个主要时期内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各有其内容和特点。认真梳理供给体制变迁的轨迹,对比分析这三个主要时期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异同,不能不引发我们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深刻反思。现实遭遇已经清楚地表明,现行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税费改革后的乡村变化及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对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进行变革已是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7.
<正>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载入我国宪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必然对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体制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高校管理工作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大问题,研究好这个问题,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  相似文献   

18.
乡镇作为我国基层政权组织,其地位和功能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在国家政权和农村社会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乡镇政府的改革从恢复乡镇政权体制以来就开始了,已持续20多年。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配置重视不够,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法律、法规规定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配置,这种状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不断变革的农村政治经济现实。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学校工资制度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二次文献的深入分析,探究了高等学校历次工资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特征,在回顾高等学校工资制度历史变迁的基础上,从工资管理体制、工资制度、报酬要素、工资水平四个维度分析和提炼出了我国高校工资制度变迁的趋势特征。基于我国高等学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和自身改革需要,结合现代薪酬管理理论和国外薪酬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我国这块土地上,已经存在了二十多个年头了.虽然,在人民公社这种形式和体制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不够快,经济效益不够高,成绩不够理想;有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不但没有发展和提高,而且倒退和下降了.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组织形式和体制所反映的生产关系,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在这种组织形式和体制下,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被削弱了,集体经济的自主权、社员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没有切实的保证,普遍地、长期地存在着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一平二调"、"穷过渡"不断发生,其结果是打击了广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