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是日本大正时期文学家中国纪行作品中备受关注与研究的一部。但由于其中涉及对中国的批判,长期以来饱受争议,国内现有研究虽渐趋客观公正,仍缺乏小切口的深入研究。本文欲从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流露出的对南北中国态度之迥然入手,探讨其背后复杂而矛盾的文化心理与"中国想象";兼论在西洋化的大背景下,日本文人对于古老中国所怀有的一种遥远的"乡愁"。  相似文献   

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不容忽视的存在,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芥川龙之介的死,标志着大正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坛的落幕.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和文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诗歌、其取材于中国古籍的小说以及其与中国文坛三个方面探讨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国体验研究,主要是围绕大正作家的中国游记进行展开,而战时日本作家的中国体验研究则相对冷清。论文从"中国趣味"盛行的大正时代的谷崎润一郎及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体验研究的繁荣状况,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教授的著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中得到启发,以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作家的中国体验为课题进行考察与研究,通过与大正作家的"中国趣味"相比较,来探讨战后派作家武田泰淳的特殊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4.
我们将中国文化与西洋近代文化相比,便可以看出西洋近代文化中科学精神渗透到文化之各方面,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艺术精神弥漫于中国文化之各方面。  相似文献   

5.
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文坛巨匠。芥川一生作品丰厚,不胜枚举,且与中国相关的作品为数不少,其中均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中国趣味",但其"中国趣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芥川的"中国趣味"也演变出了不同的内涵。芥川三个时期的三部作品《杜子春》、《中国游记》和《仙人》,呈现出其"中国趣味"不断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学的代表作家,在"西洋憧憬"与"回归传统"对立冲突的语境下,受困于"人工"(理性)与"自然"(感性)的二元悖论,成为贯穿其创作生涯的一条主线,其核心内容为"困顿与超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自我主体性的审美启蒙;2.对西方拯救主义的质疑;3.拒绝世俗化的平庸,追求永恒与崇高。"芥川之死"具有反思现代性问题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短篇小说巨匠,也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在学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人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受到家庭的浓郁传统文化底蕴的影响,芥川龙之介从小喜读中国古典文学和唐诗宋词,仅汉籍书就收藏188类,共计1177册.基于作者亲身体验而于1919年问...  相似文献   

8.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3月到中国旅行,其间不仅参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还拜访了包括辜鸿铭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化名人。芥川龙之介访问辜鸿铭,是将其看做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载体。通过与辜鸿铭的交流和探讨能使他从中国古典文学文本中的虚幻与想象中走出来,切身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而具体的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9.
近代上海作为远东的国际都市,确实是中国现代化的主力与重心之所在。在这一过程中,进步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便开始追求自身的幸福——既探寻中国传统,也览顾西方文明。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历程和际遇就展现了这种现代性在社会层面的展开。伴随着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历程,现代的、快捷的、便利的"现代交通"的概念在中国近代城市中逐渐散布开来,这一话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人们通过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产生的对进步的接纳和热情,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尤其关键。而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则是这种现代性与进步的逻辑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不同的黄昏美景,将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其中,构建了独特的黄昏意象。芥川文学作品中的黄昏意象隐现着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传统,投映着时代社会、病态人生的浓浓阴影,反映了芥川本人苦恼、悲哀、不安的内心世界及其对近代日本社会的不满。  相似文献   

11.
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后,昆曲活动中心渐渐移至上海,使之成为近代昆曲活动的大舞台。江浙移民为上海昆曲活动的中坚,并给予昆曲鼎力支持。他们的活动,一方面,源于移民情结,虽然相对较弱;另一方面,还源于昆曲自身的特性。从昆曲在近代上海的状况以及江浙移民与昆曲的关系中,可见上海既以“洋”为时尚,又以“海”之包容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明代以来,与苏州连称"苏松"的上海地区,其宴饮风尚也以苏州为圭臬,同于晚明出现"靡然向奢"的倾向。然而,与苏州相较,负海枕江的上海毕竟少一些传统的包袱,多几分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特色,因此,上海开埠后,饮食文化也逐渐呈现中西杂糅、新旧并存的格局。西餐的引入和流行虽有其局限性,但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却广泛而深刻,中国近代的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皆由此开端。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6,(4):29-31
新乐府诗作为书写时事、讽刺现实、体现民之艰辛的特殊诗体,在这中国近代依然占据着一定位置。行文将从近代新乐府诗的诗歌体式、近代新乐府诗的场面描写以及近代新乐府诗"以史入诗,以诗存史"特点这三方面略论近代新乐府创作的体式与诗史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井上哲次郎(1855-1944年)的武士道论,曾对日本近代武士道的发展有着支配性的影响。他为构建适合近代天皇制国家需要的意识形态,首先立足于"东洋对抗西洋"(东方对抗西方)的思想构图,充分借助以儒学为主的东洋传统思想资源,论证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洋的传统在面对西洋文明时固有的价值甚至优越性;然后为适应日本在近代世界强权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刻意区别于来自中国的儒学,重新"定位"本国文化,构筑了一套关于所谓日本特有的武士道传统的学说,以论证日本在东洋(以至世界)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井上从"东洋对西洋"到"日本对中国"、"武士道对儒教"的思想历程,典型地体现了在近代日本所谓"传统"被重新创造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日本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近代这种影响因中日关系的变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重要作家,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代表性日本近代作家。中国文化对于芥川的影响贯穿其一生,作家的中国之行对其创作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游记》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对芥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日本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近代这种影响因中日关系的变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重要作家,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代表性日本近代作家。中国文化对于芥川的影响贯穿其一生,作家的中国之行对其创作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游记》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对芥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化的认识过程中,早期出洋官员是一个特殊的中介群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迫于外交上的需要,清政府开始派官员出洋考察或常驻办理外交。这些走出国门的出洋官员,是最早一批亲身观察和体验西方化与社会的中国人。他们以日记、笔记等形式记录了对西洋明的印象,并将之转达给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化交流的媒介。他们对中西化的认识和思考,在近代国人认识西方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故事新编》的书写模式是鲁迅继承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传统,在对日本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重写方式的吸呐和超越之中形成的;《故事新编》对历史的想象性书写,是鲁迅独特的历史观和个人的现实体验二者相互激荡的产物;《故事新编》的“油滑”笔调在鲁迅写作中意外出现并逐渐发扬光大,其形成不仅仅是偶然事件触发的结果,更是植根于鲁迅自由、从容的创作心态、一贯的“反文体”意识和“为人生”文艺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黄昏"意象在日本近现代的散文、小说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很高,成为解码日本文学的关键词之一。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到村上春树等人的作品中,"黄昏"意象深刻体现着日本近代以来文学的独特变化历程,并昭示着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传统。  相似文献   

20.
"黄昏"意象在日本近现代的散文、小说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很高,成为解码日本文学的关键词之一.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到村上春树等人的作品中,"黄昏"意象深刻体现着日本近代以来文学的独特变化历程,并昭示着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