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对传统的“局内人”信条与“局外人”信条的方法论突破。它改变了教育学者和教师的习惯性生存方式,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滋养与双向建构。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必须在疏远与接近、“抽离”与“卷入”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保持对研究对象群体的疏远,是为了对研究对象保持一种陌生化和理性化,以便能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审视的立场来研究它;接近研究对象,是为了获得对它的切身感受,获得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一种双重介入,因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是两种不同行动主体各自的生活和彼此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2.
张琳琳 《教育探索》2012,(1):157-159
费希特关于学者和学者使命的思想精辟、深刻,对当代教育学者的启示,一是教育学者应提高科研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促进教育学学科发展;二是教育学者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推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是教育学者应保持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水平.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命"意味着职责、任务和责任,它是人或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与责任,代表着人或组织事业的价值取向与定位,规定着人或者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学者的使命是教育学者职业生活信念的体现和表达,教育学者对其使命的透彻意识直接关涉着其学术思考的品质及其价值的发挥.在当前,中国教育学者应肩负起推进中国本土原创教育理论的建构、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以及传播教育理论从而提升社会的教育智识等三重使命.要完成这些使命,中国教育学者必须保持和恪守"学者"的品格、良知与天职,扎根中国鲜活的教育实践,在守护自身立场的基础上与国外学术话语和其他学科展开平等"对话",尽力将自己转变为公共知识分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者参与学校变革,将面临更大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也将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因此,教育学者必须对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心理准备等保持清醒的自识,对教育实践生态进行准确判断,并且通过尝试性接洽对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合作可能性以及合作空间进行明辨。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者的使命在于增进教育真知,丰富教育理解,改善教育实践,促进人类的发展.选择做一名教育学者,既是选择了一种职业,同时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要提升教育学者的地位,树立教育学术的尊严,就必须纯正教育学术的动机和目的.教育学者必须在现实教育问题中进行思考和思想,其思维过程要与现实教育问题的发展进程相统一,履行智识诚实的平实职责.教育学者既是果,也是因.教育学术的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学者的人格.教育学者自当先受教育.教育学者的心灵的磨砺和修炼是教育学术尊严救赎之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教师发展与学术职业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职业专业化是大学教师发展的价值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努力方向。推进学术职业专业化建设,必须明确大学教师发展对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影响。培养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大学教师专业素养,形成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树立职业道德风范等大学教师发展方式是促进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必要途径。而学术职业专业化又是保障和提升大学教师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大学教师发展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教育研究的学院化意味着学术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也意味着专业生活的科层化。学院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学的繁荣,但也同时造成了学术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割裂;科层化的管理模式、僵化的学术评价机制以及教育学者“以学术为业”的生存方式,直接影响了教育理论的解释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使教育学的发展面临困境。走出教育学困境的出路是:跨越生存边界,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达成理性共识;变革评价机制,促进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化。更重要的是,教育学者应当对自身的学院化生存方式具有一种批判性警觉,并因此而增强学养,在体制与自身发展之间谋求一种合理的“博弈”,实现教育学的规范化、理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对传统的"局内人"信条与"局外人"信条的方法论突破.它改变了教育学者和教师的习惯性生存方式,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滋养与双向建构.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必须在疏远与接近、"抽离"与"卷入"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保持对研究对象群体的疏远,是为了对研究对象保持一种陌生化和理性化,以便能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审视的立场来研究它;接近研究对象,是为了获得对它的切身感受,获得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一种双重介入,因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是两种不同行动主体各自的生活和彼此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9.
科学社会主义在发展中要体现时代性,突出民族性,符合规律性,保持战斗性,就必须克服研究中重“应然”轻“实然”、重“注释”轻“分析”、重“静态”轻“动态”、重“政治”轻“学术”的倾向,强化问题意识、前瞻意识、开放意识和人本意识,运用复合的立体透视的研究方法,做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历史分析与结构分析、研究内容与研究形式的多维统一。  相似文献   

10.
学院化生存方式固有的远离实践特征制约了教育学者的长远发展。介入实践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生存方式,有助于教育学者提升社会责任感、坚守教育学立场,进而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建设。教育学者在介入实践中发展,应跨越边界,在“圈内人”和“圈外人”之间穿行;重塑关系,由与教育实践者的传统专业契约关系向反映性专业契约关系转变;优化行动反思模式,并行开展单路径学习与双路径学习;互动共生,积极参与组织建设以争取有利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走向校长专业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校长职业只有走入专业化进程,才能提升校长群体的职业素养,才能满足社会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校长专业化所需要的知识应该是能促进校长群体提升职业活动水平的知识,能为校长群体的职业活动提供有效指导的知识。建构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除了利用已有知识,还需要生产新的实践性知识。校长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制约校长专业化最重要的因素是校长管理制度,应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立健全校长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校长的专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新三大民生问题”的公共政策公共性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已成为"新三大民生问题",引起了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新三大民生问题"的产生与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密切相关,文章对"新三大民生问题"与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坚持公共政策价值观的公共性,完善对公共政策的质量评估,实现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制度化参与,防止特殊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侵蚀,改进公共责任追究机制建设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提升之道。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需要摆脱特质主义专业化的实现路径,从教学活动自身的特点出发。以教学专业化为依托进行探讨。教学活动自身的特点充分说明其具备作为一个专业活动的特征和条件。教学专业化的实现,既要关涉教学活动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外部联系,同时需要在教学专业知识和教学专业伦理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以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带动教学专业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追求特质的虚妄:关于教师专业化困惑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虽然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对专业化的期望各有不同,但教师专业化日益受人关注则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教师不仅仍然未能跻身于“成熟专业”之列,而且在其追求所谓“专业特质”的过程当中遭遇了重重困惑。所以,回归教学自身,关注教师职业特点在具体的历史发展情境中去探究教学的基本规律,逐步建构属于教学自身的专业形态才是关注教师专业化者需要用心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模糊境域——学术性和师范性之争必须走向终结。走向教育学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教育学术包括教育哲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要保证教师专业走向教育学术,教师教育的起点必须要从现今的高中起点提升为大学后的教育起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根本说是一种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这种内在联系提供了二者相互渗透的可能。普通高等教育"职业化"和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其互渗的必要。在实现两种教育体系优势互补方面,对高职院校来说既要着眼于拓展受教育者的发展空间,也要注重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即在强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与专业技能课的结合;对普通高校而言,一是利用"小学期制"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二是把专业实习变成真正的职业训练,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及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它要求国家主动干预,维护公共利益;要求国家财政支持,改善整个社会的教育条件;要求以社会为本位,维护每一个人的平等受教育权。由于传统法律部门难以回应教育公共性凸显所反映的社会要求,教育法应运而生,成为维护教育公共性的一个理性选择。2002年之前的教育立法,整体看是为了实现改革目的、实现"以法治教"而制定的法,缺乏与教育内在价值的呼应,不能发挥社会所期待的、应有的功能,在前期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导致了教育的公共性危机。当下,教育立法必须回归教育的公共性,以教育的公共性为教育立法的核心价值基准,教育法各要素的规范也须考虑公共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2010年高校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硕士专业学位。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应用,毕业生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政策的出台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为使其不流于形式,达到真正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家应当立足长远,发展规划合理化;高校应当强化要素,培养体系专业化;社会应该综合协调,教育职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和讨论越来越激烈,而教育研究和实践之间的"沟壑"仍然没有减缓,这种局面如何才能打破,教育专业人士如何参与到公众的讨论中,如何在大众的教育导向中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学者索尔蒂斯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从他的"公共教育哲学"观出发,以分析和实践为线索,介绍这一思想形成的背景、基础和图景,寻找其对我国教育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繁荣发展教育科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给教育科学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理论创新的紧迫性愈益凸显,教育科研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创新是理论发展的本质特征。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准确把握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实现我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研究解决新的问题,推进学术观点、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大力提倡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弘扬学术道德,扎扎实实地促进学术积累和学术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服务水平,不但要重视质量问题,还要重视特色。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设一支高质量、有特色的专家队伍。要着力于管理体制改革,调动研究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着力于信息资源开发,加强资源建设、专业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