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作文课上。师:作者为何要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生:从“背影”中能感悟出父亲那令人难忘而又美好的爱子之情。生:父亲的“背影”既蕴含着深深的父爱,又承载着我对  相似文献   

2.
在“父亲节”到来之际,我们解读朱自清教授的《背影》一文,萌生新的艺术感悟和人生启迪。第一,在艺术形象的描摹(包括白描)中,“背影”较“正面”形象往往更具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的艺术魅力;第二,为什么我们多描写父辈的“背影”,那是因为,只要有一缕光线,“背影”就可凸显。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把握“父亲”的社会学深涵———“其实,我们只能看到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3.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父亲喂上那边月台”的情景,特别是那一连串蹒跚动作的描写,把父亲“怜子”的感情全部凝结在苍老、笨拙的“背影”之中,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先生的一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在真实”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关于《背影》的主题思想,争议颇多。其中的一种意见,认为文章字里行间盈溢着真挚的父子之爱。的确,“背影”是父子深情的凝聚点。所谓父子深情,既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也有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爱戴。作者选择了一个“背影”,巧妙地把这两方面的爱融汇了起来。从父亲这方来说,在浦口车站与北去求学的儿子分别,从决定不送到终于去送,以及看行李、选座位、托茶房等琐事,已经表现出对儿子的关切与厚爱;然而,慈爱的父亲觉得还不够,还要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几个桔子——那肥胖的身躯、那蹒跚的步履、那笨拙而又艰难的动作,合成了儿子眼中“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所指的虽然只是《背影》这一篇文章,但同样告诉了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八问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相似文献   

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9.
《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①的经典主题,多年来已在诸多的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定论,文本中的父子亲情被渲染的天衣无缝,而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朱小坡之间却存在着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当《背影》已问世22年后,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②。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蕴意。“泪如泉涌”真切地写出了父子…  相似文献   

10.
作在1947年7月1日答《艺知识》编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二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11.
父亲     
一、父亲说自己老了父亲才四十出头,可是,“银丝”却悄悄爬到了父亲的头上。父亲的额头上挤满了小“沟”,脸上挤满了皱纹。每天清早,父亲都会伴着他的影子上坡去。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看着父亲那不健壮的步伐,看着父亲那微弓的身子  相似文献   

12.
您的《背影》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怎样发现题材 ?怎样产生意境 ?怎样写成的 ?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困苦的生活会不会扼杀写作的灵感 ?在工作中学习写作是否可能 ?困苦的生活中吃饭第一 ,说不到写作。古人说“穷而后工” ,那“穷”只是不“达” ,就是做不到大官 ,并不是穷得没饭吃。不做官 ,有了闲暇 ,写作起来可以专心致志 ,自然就容易“工”了。怎样润…  相似文献   

13.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差不多是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  相似文献   

15.
我的梦想     
不知何时,在那发黄的汗渍斑斑的旧书中,我迷恋上了“南山”的闲适生活,喜爱上那“怨杨柳”的羌笛,无意间去追寻着那“人走多了”就慢慢形成的路,有了那飘飘然“欲乘风归去”的感觉,更为之泪流不止的是那艰难地攀爬月台的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16.
这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了它。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相似文献   

17.
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注意把传统的情感表述与现代幻灯投影技术结合在一起,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直观的原则,从投影“背影”画面入手,凝聚学生视点,由形到神,由“背影”逐步联想,深入地进行引导教学,创造了感人的形象和玄妙的意境,既突出了重点,又紧扣了主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背影》中,最能打动朱自清之心的瞬间是父亲那艰难地爬车站月台的“背影”。这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并能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激起感情的共鸣,我根据课文描绘的文字,设计了一幅父亲艰难地爬月台替儿子买橘子的“背…  相似文献   

18.
一、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些什么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1)父亲的背影。(2 )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3)在祸不单行的境遇中 ,父子车站分别时 ,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背影。比较以上三种回答 ,哪一种更合适 ,为什么 ?明确 :第三种更合适。因为概括叙事类文章的内容 ,就应该说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一味追求简略 ,表意会受到影响。再次朗读课文 ,正字、正音。 (略 )二、理解分析 ,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篇 ,选“背影”这一表现角度新颖独特。1.父亲的背影 ,我们已司空…  相似文献   

19.
……这篇这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那末,在甚么时候、甚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走近父亲     
一篇经典作品,是经得起一代一代的读者反复解读的。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许多论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写“父爱”主题的,也有人引申说还写了“小康之家的破落”。这些结论都不错,但我以为并不深入,更不够全面。《背影》是一篇只有1500字的“纪实”型“白话风”散文,看似小巧、纯净,如一潭清波。但在简约集中的情节中饱含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在淡雅、低回的情调中深藏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我倒觉得,这篇散文的深层内涵,在于表现了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和认识,在难以忘怀的父亲“背影”中感受到了父亲那坚忍不拔的生存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