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的中心工作究竟是教书还是育人?这早已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但时至今日却仍然严重困绕着学校的教育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贤才.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可见,无论是古代哲人还是现代伟人,育人是学校全部工作的核心,育人必须始终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位.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心育育人,德育工作特色凸显,成效显著,形成了“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三元自主育人”的特色德育模式,努力培养“志向高远、人格高尚、情趣高雅”的新时代高中生。  相似文献   

3.
张丽 《宣武教育》2008,(1):28-29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实际是育德的过程,是教育学生做人的过程,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的过程”。这就是我在育人实践中获得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外国语学校创立于1999年,学校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原则,走“抓内涵促发展、强管理创特色”的发展之路,将“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作为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是市“德育课题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长期以来,学校一贯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职业学校育人培养模式.作为德育整体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德育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是有效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任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文章结合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针对中职学校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探索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李文伟 《云南教育》2007,(B12):48-48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明确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一所学校工作的中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并着重强调“教育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从育人的角度强调质量,首先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怎样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呢甲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广为大家熟知,德育不是空洞的、泛泛的,也不是简单的做几件好事,它应是丝丝相接、环环相扣的长期扎实而又细致的工作。而德育工作中,转化“后进生”是影响一个班级、是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工作,我认为转化“后进生”应在“细”“爱”上做工作,细,乃育人之本,因为不论教书还是育人,一定要全面观察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没有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学生会对教师的教育反感,以至于产生对立情绪,使工作被动。  相似文献   

9.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提高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梅永智 《中国培训》2010,(3):17-17,21
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也在实践中不停地探索。胡锦涛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徐州技师学院立足“育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一年成型、两年成人、三年成才”的培养思路,以培养“四有”劳动者为标准,坚持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努力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努力把学院办成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院校。  相似文献   

11.
时龙 《班主任》2010,(10):7-8
关于德育和班主任工作如何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教育就是德育。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而当附加在教育身上的种种“外衣”被剥离之后,剩下的其实就是德育,就是培养人,教学生如何做人。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安庆师范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队伍为重、特色为魂”的“四为”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教师文化素养和学校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安庆师范学院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坚持育人为本,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努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1995年全国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安庆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13.
德育为首整体育人郑州市陇西小学校长李荣枝小学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教育。德育,则对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并运用多种方法,开辟多条渠道,开展各种活动,使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德育,“五育”之首,因此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笔者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倡导“育人暖心”的德育理念 ,并从五个方面着手树立学生的暖心品质,实践证明“五树·暖心教育”的德育管理策略确实可以有效辅助,达成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5.
长期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必须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方向。一、排除各种干扰,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摆正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位置,必须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一)“片追风”前不转向。1978年以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盛行,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大障碍。我们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从对教育性质、培养目标、人的自身发展的分析中看到,“片追风”的最大弊端就是削弱甚至取消德育。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单纯的文化知识教育培养不出“四有”新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运用校园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强化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全新的德育观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所谓“育人”,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强化教育的德育意识,转变德育观念,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规范性建设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德育理念迈进。1.树立学生主体性的德育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注重运用理论说服和正面疏导的方式,对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渠道.企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如能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充分挖掘、利用好企业的德育资源,则不仅可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内容,有特色,有实效,而且可以收到“近水楼台先得月”,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什么是企业德育资源所谓企业德育资源,就是企业所独有的可用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原材料,大体包括企业本身、企业人才、企业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是核心。学校德育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个性心理素质培养。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德育不仅要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而且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起主导作用。所以说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中师、高师,为培养合格的教师,都必须特别重视和认真搞好教育实习工作。高师的教育实习内容丰富,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和特点,本文仅就高师教育实习中的教书育人问题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同行。一、必须首先帮助实习生讲好课德育与智育本是溶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我理解“教书育人”这一提法,并不是意味着“教书”指智育,“育人”指德育,而是包含着德智体美劳全部内容的。从根本上讲,学校是育人的基地。学校怎样育人?教书育人。工厂、农村、机关、部队、托儿所、幼儿园,都有育人的任务,都不能提教书育人,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不是以学为主,所以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困惑我们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诚然,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有对德育本质的认识问题,有德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问题,有是否遵循规律开展德育的问题。有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与育人水平问题,有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问题等等。但我们在习以为常的学校管理中,却往往忽视了对德育“工作化”的认识,德育“工作化”把学校德育实践引入了一个误区,并已影响到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